• 重塑制造业:从创新到市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塑制造业:从创新到市场

23.17 2.9折 79.9 全新

库存10件

山西晋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珊娜·伯杰(Suzanne Berger) 著;廖丽华 译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S

上书时间2024-04-17

晋书苑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苏珊娜·伯杰(Suzanne Berger) 著;廖丽华 译
  •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9
  • 版次 1
  • ISBN 9787553674490
  • 定价 79.9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0页
  • 字数 2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2010年,面对美国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转型之后创新能力不足,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集结不同学科的重要研究人员,组成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PIE),专门研究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美国制造业的外流与创新难题。研究成果构成了《重塑制造业》这本书。

 


 

PIE委员会历时数年,对美国、德国、中国的264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深度采访,包括美国宝洁公司、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公司等,并对1000 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这些一手数据,本书给出了重塑制造业生态环境、保持本土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可操作性建议,着重提出“创新是在生产制造中产生的”这一理论并加以证实,同时,还提出“分布式制造”的模式来解决创新市场化难题。这些信息为美国政府制订制造业战略提供了思考框架与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建立和保持创新型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前,中美贸易战加剧,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正在走美国20年前的老路。中国正逐步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如何让创新走向市场?如何抓住先进制造业的趋势?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重塑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失败路程、创新经验及未来出路的探索,将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

苏珊娜 伯杰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拥有超过50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主席,负责全球制造业与创新的研究。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多个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国际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政策及利益研究项目等。

 


 

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成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成员,曾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顾问。

 


 

哈佛大学政治科学系硕士、博士。

 


【目录】

推荐序 制造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1 本国制造与本国创新:如何使创新成果进入实体经济

 

美国怎样才能利用在新科学、新技术方面的长处来进行经济重建,使美国经济充满活力呢?一定要在美国国内建立起相应的生产制造能力,才能抓住创新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吗?

 

◇ 麻省理工学院PIE 委员会的研究概览

 

◇ 美国制造业垂直一体化架构的颠覆

 

◇ 重塑工业生态环境的方法

 

2 漫长的危机:制造业衰退的4 种理论

 

1979 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一直在急剧减少。美国的制造业落到这般田地,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 自然衰退论

 

◇ 生产力提高和农业类推法

 

◇ 全球化因素

 

◇ 美国商业模式调整

 

◇ 美国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当前境况

 

3 生态与生产:新创企业市场化的资源难题

 

美国的创新生态环境,从企业融资、不断拓展的市场需求和发掘客户的角度来看都不够理想,在大规模生产方面更是能力不足,这一切使得新创企业在产品商业化的关键时刻都转向海外,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 创新的新途径

 

◇ PIE 委员会对于新创制造业企业的研究

 

◇ 新创企业市场化的融资渠道

 

◇ PIE 委员会的采访对象

 

◇ 制造业企业如何把新产品市场化

 

◇ 关于新创企业的研究结论

 

4 真正的资本:一般企业如何在工厂中创新

 

一般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他们从来不让外人看到的行业秘密,这些从每天的操作中得来的知识,大家都心照不宣,也没有文字记录,这才是它们真正的资本。

 

◇ 一般企业的创新来源

 

◇ 一般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市场化

 

◇ 创新是在制造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 用途革新型的创新活动

 

◇ 把生产制造和服务结合起来

 

◇ 供应商的重要性

 

◇ 为什么一般企业很少开展创新活动

 

5 创新的审视: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经验

 

各个国家如何利用不同的政策和机构来获取创新带来的效益?在德国和中国,我们都找到了创新制造业的雄辩的例子,它们把创新推向市场的过程,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关于制造业创新的很多观点。

 

◇ 德国的制造业经济

 

◇ 德国的商业模式

 

◇ 德国的创新途径

 

◇ 德国的工业生态环境

 

◇ 中国的创新商品化

 

◇ 中国式创新:对成熟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和再设计

 

◇ 中国式创新:把设计变成全新的产品或流程

 

◇ 中国式创新:产品创新本土化

 

◇ 中国的商业化能力路在何方

 

6 从制造到智造:未来的生产体系设想

 

纵观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生产流程、商业模式的新结合总是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让美国在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导地位。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能够给21 世纪制造业创造出一个先进生产系统的新模式。

 

◇ 7大新技术是未来先进制造业的重点

 

◇ 未来制造业的理想模式:分布式制造

 

◇ 走向一个新型的制造体系

 

◇ 电池组的例子

 

◇ 新型制造体系中的供应链

 

◇ 整合生产系统,创造制造业新模式

 

7 “下一代”人才:就业危机与技能培育

 

要使一个经济体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科技进步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的科技进步和即将到来的科技进步总体来说不会增加失业率,但是落实到个人身上,有些人会因此面临痛苦和代价昂贵的调整。

 

◇ 人才缺口的调查结果

 

◇ 如何培训新的制造业工人队伍

 

◇ 建立一个美国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8 从创新到市场:重塑生态系统的新途径

 

我们发现,在美国*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开放式的基础设施,很多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与自己的内部资源相结合,来把更多的创新激活并推向市场。这种基础设施我们称之为工业生态系统。

 

◇ 建立公共资源

 

◇ 新型工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致 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