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中庸曾子9787546341873吉林出版集团2010-12-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学中庸曾子9787546341873吉林出版集团2010-12-01

正版二手书 八成新左右 少许笔记 全国多仓发货不支持选择指定快递公司 发货速度快

4 2.1折 18.8 八品

库存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子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46341873

出版时间2010-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9787546341873

上书时间2024-08-26

芳芳大学教材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学》和《中庸》是两部儒家经典。其中,《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本书《大学·中庸》将之合二为一,对其进行注释和翻译,并通过史例进行解读。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很强。

目录
大学
  第一章  经述
  第二章  明明德
  第三章  新民
  第四章  止于至善
  第五章  知本
  第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七章  诚意
  第八章  正心修身
  第九章  修身齐家
  第十章  齐家治国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中庸
  第一章  天命
  第二章  时中
  第三章  鲜能
  第四章  行明
  第五章  不行
  第六章  大知
  第七章  予知
  第八章  服膺
  第九章  可均
  第十章  问强
  第十一章  素隐
  第十二章  费隐
  第十三章  不远
  第十四章  素位
  第十五章  行远
  第十六章  鬼神
  第十七章  大德
  第十八章  无忧
  第十九章  达孝
  第二十章  问政
  第二十一章  诚明
  第二十二章  尽性
  第二十三章  致曲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第二十五章  自成
  第二十六章  无息
  第二十七章  明哲
  第二十八章  自用
  第二十九章  三重
  第三十章  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
  第三十二章  至诚
  第三十三章  尚纲

内容摘要
 《大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它论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融伦理、哲学、政治于一体,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中庸》是论述儒家中庸思想的儒家经典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庸之道、治国九经及治学方法的论述。
本书《大学·中庸》收录的就是这两部儒家经典。
《大学·中庸》由《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

精彩内容
 明德之心许衡(1209—1281),元朝著名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
阳)人。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领太使院等职。为官敢于直言,一生
致力于教育,并亲自编写《中庸直解》《大学要略》,有《鲁斋遗书》传世。谥“文正”,封魏国公,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一
生博览群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元史·许衡传》记载: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1233),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由于长途奔波,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觋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梨子,众人争相摘梨解渴。
人们吃着摘来的梨子,坐在树下乘着阴凉,感
到一阵惬意。只有许衡独自忍受着干渴,端坐着不为所动。同行的人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不渴吗?
于是便有人对许衡说:“先生,路途遥远,也摘顾梨吃吧,权且解渴。”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怎么能随便去摘取别人的果实呢?”那人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执迂见呢?”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我心有主”,这是挺直着脊梁的一句铮铮名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能够在外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着道德的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固守着廉耻与尊严,守护着自己心灵的洁净,不为利诱,不被色动,这是人格
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古人说:“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取舍的选择,而物欲和美色的诱惑,往往令人难以自守,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自我。能够恪守“我心有主”,实为不易,值得敬佩。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不只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更是一
种精神的境界。
三世辅臣,德高望重富弼(1004—1083),北宋人,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二十六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年少时,富弼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
”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俯仰之间可见其心胸之宽阔。二十岁不到,富弼就以文章出名,被誉为“洛阳才子”。当时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粥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还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发展前途,就问范仲淹:“这位洛阳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满意地点了点头。后来,纳富弼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
庆历二年(1042),富弼升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是年春,契丹国大兵压境,扬言要以武力扫平中原,要求大宋割地赔款才息兵。慌了手脚的宋王室,赶忙商议派大臣出使契丹求和。但朝中大臣皆因此行凶险,不敢前往。有人推荐富弼,富弼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大使,拜任枢密直学士,出使契丹。
见到契丹王,富弼问:“为何要出兵攻宋?”契丹王回答:“是你们违约在先,堵塞了关隘,所以我们要进攻。如果你们割地求和,我们可以撤兵。”富弼正色道:“我知道你自己并不想出兵,是你的臣子嚷嚷着要打仗。你可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牟
利?”契丹王惊讶地问:“此话怎讲?”富弼说:“我大宋封疆万里,精兵百万,上下一心,若你们要用兵,能保证必胜吗?即使你们侥幸获胜,也要损伤过半,这些损失你那些好战的大臣能够弥补吗?如果我们还像以往那样互通友好,大宋每年赠给你的钱帛,还不都是你契丹王一人任意支配吗?”契丹王想了想,点头称是。富弼又说:“至于我国堵塞关隘,本是为了防范叛军,并不是为了进攻他人。若是为了进攻,就不堵塞关隘了,而是要打通关隘,前去进攻了!”契丹王觉得富弼说的都是实话,第二天就邀富弼一同打猎,但他提出一
个条件:“如果能割地给契丹,则两国可长久修好。”富弼问:“为什么?”契丹王说:“我们都以每年领受你们的钱帛为耻。”富弼马上反问道:“你们以得地为荣,我们必以失地为耻!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想让我们割地求和,万万不能!”面对这个既善辩又强硬的来使,契丹王感到无奈,最终不再要求割地。就这样,富弼不避生死,不辱使命,只说了一番话,就打消了契丹国进犯的图谋,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此后的几十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
富弼后来又出使契丹,也大获成功,展示了其超人的胆识和外交能力。
他第一次去契丹时,家人来报,说他的女儿死了,他不顾而行;第二次去契丹前,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他来不及看一眼,就启程了。到了契丹国,每得家书,他连拆都不拆。随从不解地问:“这是家书,为啥不拆?”他回答:“拆了,徒乱人意!”神宗年间,富弼见神宗重用王安石,知道自己不可与之争,于是称病退
休,欲回洛阳,上疏几十次才被准许。但每遇国家大事,他仍谏言献策,畅所欲言。
元丰六年(1083)八月,富弼在洛阳病逝,享年八十岁。他死前还上疏神宗:现在朝中多有投机钻营的小人,非国家之福,应予以廓清。神宗读后十分哀痛,辍朝三日,出祭文致奠,赠太尉,谥文忠。随后富弼配享神宗庙。
纵观富弼一生,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又性情至孝,恭俭好修,与人言
必尽敬,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有礼。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P5-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