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

轻微划线

60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长发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7

王子古旧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长发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226020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2页
  • 字数 44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涵盖了所有生物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具有大学以上水平的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充分了解生物系统学的历史、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理论和方法。生物进化论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和由来。然而,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形态千差万别,特定生物或类群的进化及其分布过程、历史和式样各具特色,对它们的分类、描记、命名和重建需要遵循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规范。《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综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生物进化论及生物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对生物学中争论的热点内容也有所涉及。
【目录】
前言
第1章多样的物种
1.1物种数目
1.2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
第2章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宇宙和生命的诞生
2.1.1宇宙的起始
2.1.2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2.1.3宇宙是何时开始的
2.1.4地球的诞生
2.1.5生命的诞生
2.2进化论产生
2.3生物进化的例证
2.3.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
2.3.2孑遗生物
2.3.3同源器官
2.3.4趋同
2.3.5保护色和拟态
2.3.6协同进化
2.3.7进化辐射
2.3.8痕迹器官和特殊构造
2.3.9进化事件
2.3.10人工选择
2.3.11人工进化实验
2.4共同由来的经典例证
2.4.1形态学证据
2.4.2胚胎学证据
2.4.3生理生化证据
2.4.4生物地理学证据
2.4.5分子生物学证据
2.4.6生物系统学证据
2.5进化论的发展
2.5.1遗传的物质基础
2.5.2新达尔文主义
2.5.3综合进化论
2.5.4新综合进化论
2.6现代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2.6.1分子进化
2.6.2中性论
2.6.3间断平衡论
第3章自然选择
3.1种群
3.2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变异
3.2.1遗传变异的证明
3.3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3.3.1哈迪一温伯格平衡
3.3.2自然选择
3.3.3自然选择的例证
3.4自然选择的外在表现
3.4.1单向性选择
3.4.2稳定性选择
3.4.3分裂性选择
3.4.4平衡性选择
第4章性选择
4.1性的意义
4.2性别产生过程
4.2.1为什么大多数生物只有两性
4.2.2性别产生需要多少个基因参与
4.3性选择产生原因
4.4性选择方式
4.4.1性内选择
4.4.2性间选择
4.5雌雄角色的多样性
4.6动物的婚配制度
4.7植物的性系统
4.8性选择的结果
第5章自然选择的单位
5.1群选择
5.2亲选择
5.2.1亲选择理论
5.2.2绿胡须效应
5.2.3亲子冲突
5.2.4同胞相残
5.2.5互惠利他
5.3动物社会性的起源和进化
5.3.1社会性起源
5.3.2社会性起源:多少基因
5.4配子选择
5.5物种及其他水平的选择
第6章影响进化的其他力量
6.1突变
6.2基因流动
6.3近亲繁殖
6.4遗传漂变
6.4.1奠基者效应
6.4.2瓶颈效应
第7章进化的结果——适应
7.1保护色
7.1.1隐身色
7.1.2反阴影色
7.1.3迷彩色
7.2警戒色
7.3拟态
7.3.1贝氏拟态
7.3.2缪氏拟态
7.3.3波氏拟态
7.3.4瓦氏拟态
7.3.5集体拟态
7.4特化
7.5适应的相对性
7.6进化的方向
7.7进化的速度
7.8当前仍在进化吗?
第8章物种概念
8.1模式物种概念
8.2唯名论的物种概念
8.3生物学物种概念
8.4识别物种概念
8.5进化物种概念
8.6系统发育物种概念
8.7内聚物种概念
8.8调和物种概念
8.9基因簇物种定义
第9章物种形成
9.1物种形成过程
9.2物种形成方式
9.2.1异域种化
9.2.2同域种化
9.2.3邻域物种形成
9.3再次同域
9.4种化的速度
9.4.1影响种化速度的因素
9.5种化的极端方式
9.5.1物种灭绝
9.5.2适应辐射
9.6种化模式
第10章物种分类
10.1分类特征
10.2基本分类阶元层次及分类单元
10.3检索表
第11章高级分类单元的性质和进化
11.1高级分类单元的起源
11.2决定体制和形态的因素
11.3高级分类单元的进化
11.4高级分类单元的性质
第12章物种命名概要
12.1命名的必要性
12.2生物命名法规要点
12.2.1拉丁文字
12.2.2双名
12.2.3三名
12.2.4种名的变动
12.2.5语法
12.2.6发表与模式
12.2.7优先律
12.2.8高级分类单元的名称
12.2.9确立新分类单元
第13章支序系统学简介
13.1缘起
13.2分支过程的推导
13.2.1共祖近度
13.2.2同源特征与异源同形
13.2.3特征衍化
13.2.4使用共有衍征推导分支过程
13.2.5支序分析的程序化
13.2.6合意
13.2.7分支图与系统树的关系
13.3形式分类
13.3.1单系群
13.3.2支序系统学的分类原则
第14章进化分类学派及其与支序分类学派的论战
14.1进化分类学派与支序分类学派的异同
14.2论战
争论一:单系群的定义
争论二:系统发育概念和亲缘关系
争论三:祖先
争论四:时间种
争论五:化石
争论六:进化级
争论七:祖先分类单元
争论八:相似程度
争论九:特征间隔
争论十:生物学
争论十一:进化过程
争论十二:进化趋势
争论十三:分类系统与分支图的一致性
争论十四:分类系统的稳定性
争论十五:二分支还是多分支?
争论十六:向上分类还是向下分类
争论十七:自然分类还是人为分类
争论十八:种类平衡
争论十九:分类层次
争论二十:谁更接近达尔文
第15章数值分类学派
15.1数值分类学派的主要主张
15.2数值分类程式
15.2.1确定分类操作单元
15.2.2选择特征并数量化
15.2.3特征处理
15.2.4计算
15.2.5根据相似度进行运算和归群并作表型图
15.2.6形式分类
15.3评论
第16章分子系统学简介
16.1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步骤
16.1.1选择要研究的类群
16.1.2采集标本
16.1.3确定分子标记
16.1.4纯化基因
16.1.5测序
16.1.6寻找同源序列
16.1.7比对
16.1.8确定序列长度
16.1.9构树
16.1.10方法和树的选择
16.1.11评价树
16.1.12讨论和比较
16.2评论
第17章生物地理学概要
17.1扩散与隔离分化
17.1.1扩散理论
17.1.2隔离分化理论
17.2生物分布格局进化假说
17.2.1大陆漂移假说
17.2.2太平洋洲假说
17.2.3地球膨胀假说
17.3生物地理学的流派及分析方法
17.3.1泛生物地理学
17.3.2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
17.3.3分支生物地理学
17.3.4特有简约性分析
17.3.5分子标记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17.4地理区划
参考文献
附录1部分常见生物种名释义(中文)
附录2部分常见生物种名释义(拉丁文)
附录3部分常见生物命名词汇表(中文西文对照)
附录4部分常见生物命名词汇表(西文中文对照)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