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1902--1976)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 包真迹 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弟子, 董凤桐遗留作品不多,多毁于 尤在解放前书写更为罕见,
  • 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1902--1976)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 包真迹 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弟子, 董凤桐遗留作品不多,多毁于 尤在解放前书写更为罕见,
  • 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1902--1976)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 包真迹 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弟子, 董凤桐遗留作品不多,多毁于 尤在解放前书写更为罕见,
  • 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1902--1976)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 包真迹 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弟子, 董凤桐遗留作品不多,多毁于 尤在解放前书写更为罕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1902--1976)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 包真迹 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弟子, 董凤桐遗留作品不多,多毁于 尤在解放前书写更为罕见,

40000 八品

仅1件

辽宁锦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归园田居

年代民国 (1912-1948)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650 × 550 cm

款识钤印子择,董凤桐印

上书时间2015-11-06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这幅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通体120余字,董凤桐的书法学华世奎,气魄雄伟,骨力开张。他心通古意,寓巧于拙,通过博采众长,吸取了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笔道,形成了一种结体敦方,用笔圆转,具有一种外形拙壮而内含俊美的艺术风格。在用笔上,董凤桐行笔、住笔皆出中锋,于法度端严中求灵巧之变,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举重若轻,变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书卷之气飘然而出。董凤桐虽然师从华世奎,但与老师比!他的字更具俊朗和书卷气。
,一气呵成,有一边残破,但不缺字,
商品描述
1 人物介绍 
董凤桐字子择,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浭阳县(今河北丰润县)董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董泰华以务农为主,后来闯关东挣了一些钱。董凤桐早年上私塾,对练毛笔字非常感兴趣,但限于家境贫寒,请不起老师。不久,家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邻村定家庄的财主破产,不声不响的董泰华却出钱购买了所有的土地、房产。董泰华举家迁到定家庄,一夜暴富改变了董凤桐的命运。其父为他请老师,又买了三板柜的大仿纸。十七八岁时他在玉田、丰润、宝坻等京东一带出了名。后来考上了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没有从政,移居天津河东大王庄居安里。由于崇拜华世奎的书体,便通过友人介绍到华家练习大字,后以卖字为生。据华家后人华泽咸回忆,他曾目睹华世奎书写“劝业场”大匾。他钻研各家,临遍百帖,左右手都能写字,左手颜体和魏碑,右隶书和指书,双手绝不混字。

2 历史经历 编辑
1940年,华世奎身体渐衰,但是书债累累。一般的求字能推就推,有的推不掉,就找人代笔。当时华的大女儿写一笔好字,替父亲写了“华贞女子商店”的牌匾。字写成后,华世奎认为力度不够。不久,广裕茶庄求匾,便让董凤桐代笔。董凤桐平心静气把四个字写得十分舒服,华世奎见后真有乱真的感觉,于是匾上落下了自己的款和图章。这件事为津门书家广为流传,董凤桐自己也亲口对我说过。此后,董凤桐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次沧州的“林森木行”请他写一人高的擘窠大字,由于没有这么大的笔, 董凤桐绑了两把笤帚,把纸铺在院中,用水桶盛上墨汁,蘸上笔书写起来。由于笤帚写的字水分吃不进去,于是让我们几个小孩用乏煤灰撒在字上,很快使水分得到控制。写成后,四个一人高的大字十分俊朗漂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丰润县的张廷锷担任天津市市长。 作为同乡,已近40岁的董凤桐颇有一番抱负,亲笔写上一封信,谈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远大志向。张廷锷读过后非常赏识董凤桐,于是推荐他担任四区区长。张廷锷不是国民党的正统军,往往受到歧视和监护。董凤桐是一介文人,没有靠山。不久身边调来一位姓刘的副区长,其是“中统”有背景。二人经常发生口角,董凤桐非常反感这种官场恶习,不久愤然辞去职务,继续赋闲,直至终老。

3 人物特点 编辑
董凤桐的书法学华世奎,气魄雄伟,骨力开张。他心通古意,寓巧于拙,通过博采众长,吸取了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笔道,形成了一种结体敦方,用笔圆转,具有一种外形拙壮而内含俊美的艺术风格。在用笔上,董凤桐行笔、住笔皆出中锋,于法度端严中求灵巧之变,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举重若轻,变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书卷之气飘然而出。董凤桐虽然师从华世奎,但与老师比!他的字更具俊朗和书卷气。

除书法外,董凤桐还擅长兰草和墨竹。他笔下的兰草千姿百态,有一股旷野幽兰的闲适与灵动。他还写下不少关于幽兰的格律诗,如“云淡无风暑热天,明窗大砚写幽兰。时人不知我心意,笔墨能助我大年”,“我这兰花用笔栽!不经雨露自然开。婷婷欲展临风笑,可惜无香蝶不来”。诗句朴实、自然,表达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

4 遗留下的部分作品 编辑
董凤桐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不多,多毁于1966一1976年间,尤其在解放前书写的良作更为罕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这幅天津书法名家:董凤桐 1932年书陶渊明归园田居,通体120余字,董凤桐的书法学华世奎,气魄雄伟,骨力开张。他心通古意,寓巧于拙,通过博采众长,吸取了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笔道,形成了一种结体敦方,用笔圆转,具有一种外形拙壮而内含俊美的艺术风格。在用笔上,董凤桐行笔、住笔皆出中锋,于法度端严中求灵巧之变,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举重若轻,变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书卷之气飘然而出。董凤桐虽然师从华世奎,但与老师比!他的字更具俊朗和书卷气。
,一气呵成,有一边残破,但不缺字,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