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

5 2.3折 22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临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超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18

上书时间2024-09-15

翰博雅致书屋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超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6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42701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4页
  • 字数 273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涵,比较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三个大问题:首先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能力、能力本位和创新问题;接着对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利益、公正、诚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前瞻式的探讨,即对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全书由导言——当代世界人学研究的兴起,以及人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能力——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价值、创新——人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突出表现形式、利益——人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觉醒、公正——人的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展现、诚信——人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通行证、学习——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生存方式等10章组成。共计26万字。
【作者简介】
李超,1974年1月生,四川盐亭人。现任绵阳师范马列部教授。社会兼职:河北省哲学学会理事、河北省人学学会事事、绵阳市嫘祖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人才学、意识形态学和文化学的研究。主要论著有:《邓小平人才思想概论》(25万字)、《意识形态学》(
【目录】
序言 

导言  当代世界人学研究的兴起

 一 什么是人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

 二 当代世界人学研究兴起的原因

 三 中国人学研究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  人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人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 西方人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 马克思学生时代对人性的认识

 三 马克思在“两个转变”时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

 五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人学理论的发展

 六 恩格斯、列宁对人学的发展

 七 马克斯主义人学的逻辑构架、基本内容和重要地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 毛泽东的人学思想

 二 邓小平的人学思想

 三 江泽民的人学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

 一 市场经济推动着人的发展

 二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觉地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 强化主体意识,塑造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格

第五章 能力——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价值

 一 能力与“能力本位”

 二 中国需要建立能力社会

 三 中国正在走向能力社会

 四 西部大开发与人的能力建设

第六章 创新——人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突出表现形式

 一 创新能力:人的核心本质

 二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四 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

第七章 利益——人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觉醒

 一 人性及其构成

 二 市场经济是人性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三 利益——人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觉醒

 四 利已与利他——“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第八章 公正——人的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展现

 一 公正的涵义

 二 公正与社会市场经济

 三 效率与公正

第九章 诚信——人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通行证

 一 诚信的涵义

 二 诚信的意义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四 “诚信缺失”的表现

 五 “诚信缺失”的危害

 六 “诚信缺失”的原因

 七 确立诚信人格,建设信用社会

第十章 学习——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生存方式

 一 对人类生存方式递进和学习方式发展阶段的探讨

 二 学习:21世纪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

 三 “学习型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四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 创建学习型学校

后记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