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30 3.4折 88 九品

仅1件

山东临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祖社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u454

上书时间2024-05-09

翰博雅致书屋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祖社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00493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684页
【内容简介】
现代“公共哲学”是21世纪的新哲学理念,一种有关社会组织与制度共同体存续根基与合理性意蕴之新的理解与阐释系统。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场景与市场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与多极价值主体“共在”的生存场景,直面现代社会不再存在一元论的普遍公共价值意义体,只有个体间交往共存的多元个性差异的价值意义群丛之严峻现实,认为,文明时代的当今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立场,努力践行一种以现代“社群”为本位的全新的生存文化与价值理念,真正唤醒现代人类由于长期沉溺于一己盲目的狭隘的功利性追求,而几近遗忘和消亡了的公共责任信念和共同体本位的生存意义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回复业已迷失了的本真的人性。
公共性是公共哲学的基本观念。新全球化时代与现代市场社会中的当代人类,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现代性文化“公共性”观念的深层危机。文化公共性观念的理论重建与实践生成,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价值”与“公正”信念共识的寻求。重建的本质与关键,是从现代民众自我人格的同一性与确当性的高度入手,大力发育中国特色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它是全球化背景下,处于弱势生存与话语境况中的民族、国家,为应对全球化的资本逻辑扩张和文化同质化之过程渗透,所必须着力寻求的一种具有涵摄人类文明、文化优长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与自我超越之路。《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就是对此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祖社,1963年2月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2002—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96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首届“跨世纪学科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2008年度陕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基础理论研究类)唯一推荐人选。2010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年度特等奖候选提名人)。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两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三项,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三项;另有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于国内核心及以上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各一篇)、《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刊物,有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3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文化研究》等转载。
【目录】
导论“公共性”问题的凸显与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一价值理性自觉——“公共性”问题的一种知识社会学思考与哲学言说
一、“公共性”因何或者何以成了一个问题:动因探究与背景透视
二、“公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公度性”:基于哲学理性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寻求
(一)公共性的含义——中外思想家的理解和界定
(二)“公共性”内涵的多个维度
(三)公共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公共性”问题的契机、缘起与本土境域:中国特色“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萌生
四、“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制度安排的“公正性”难题的化解与中国“公共性社会”理想的形成
(一)国民精神(性)的改造:“公共性关怀”信念的养成
(二)公共性社会之理想的公共话语的形成

第一章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理性基础与实践价值逻辑——现代“公共哲学”研究:背景、论域、主题、意义
一、“公共哲学”观念的历史嬗演:基于“美好生活”的社会“治道”理想与公正秩序追求
二、“公共哲学”观念的当代主题与旨趣:反思并探求社群共同体生活的“公共理性”基础与公共价值规范支撑
三、现代“公共哲学”的背景与论域: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个人主义‘话语霸权”’与生活方式,寻求并澄明以“公共社会”为新特征(质)的理想“中国形象”
四、现代公共哲学的意义呈现或功能与使命:全球化时代人类理性之统一性根基的追寻和承诺——生存本位的文化一价值“公共性”理念
五、现代公共哲学的内容与框架:立足“中国问题”意识,探求社会自由与公共秩序间的合理张力,造就和化育社会“公共生活之新风气”
六、现代公共哲学问题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立足“对话”逻辑,探求全球化时代大尺度视域内公民社会社群共同体际多极主体生存的实践合理性智慧一

第二章全球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公共生活”合理性的理性审视——现代“公共哲学”的概念清理、含义辨析与义理澄明
一、全球性社会公共问题的共同关注与理性审视:公共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理论逻辑
二、人类公共生活合理性和公共生活智慧的艰难寻索: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传统与现代追求
三、中国知识界有关“公共性”问题言说的多学科视角:聚焦中国的制度公正问题与制度创新实践
(一)“经济学视角”——凸显经济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公共性、民主性价值理念,追求经济制度的公正性与创新
(二)“政治学视角”——“公民社会”的勃兴与“公共政府”的构建,由国家(政府)统治走向多元化的“社会治理”
(三)“伦理学视角”——伦理公共性:立足“社会公共理性”,寻求人类公共生活实践规范合理性之普世伦理共识,建构社会现实生活之文化合理性向度
(四)“法学视角”:致力于制度公正性与社会公共秩序建设,在法治实践中建构相应的社会公共话语
(五)“教育视角”——教育公共性:立足公共教育权力变迁现实,重构公共教育体制,求解教育的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价值悖论
(六)社会学——探寻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与市民/公民社会

第三章西方历史文化中“公共性”观念的视界变移与“公共生活”的演进逻辑
第四章中国传统社会之“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
——从“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所做的历史考察与理性省思

第五章人类“公共利益”正当性的探求与“公共悖论”的有效化解路径
——现代“公共哲学”的实践合理性之思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第六章类群本位的“真实共同体”的价值理想与历史主体之实践性生存智慧
——“公共性”语境(话语系统)观照下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

第七章全球化场域中世界性“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成
——新“公共生活”的历史背景、逻辑根据与文化实践意义

第八章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之“公共理性”的理论诉求
——当代“公共哲学”人文理念的核心旨趣

第九章“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的“互利共赢”、“价值共享”与和谐理想
——现代“公共哲学”有关人类公共生活合理性的文化价值目标

第十章人类社群共同体“公共生活”的历史与逻辑:文化背景透析与价值意义澄明
第十一章个人自利与社会公益的冲突及其实质:市场形成秩序的原理与社会公益的生成空间
——理性“经济人”公设的内在困境与现代市场社会的制度“公共性”的逻辑限域

第十二章谁之“自由”?何种“社群”?
——“社群共同体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公共哲学审视与反思

第十三章自由主义的“文化公共性”观念及其多元价值观的困境
——现代“生存”本位之“文化转向”的公共哲学意义

第十四章“我是谁?”抑或“我们是谁?”
——“社群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与个体自我人格确当性的意义生成

第十五章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博弈
——“公共性社会”的理想与自愿性“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理性期许

第十六章“公共性”文化观念的危机与中国当代社会公正信念的伦理价值诉求
——“构成性共同体”的理想与“生成性公正”的实践逻辑

第十七章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内在价值冲突及其化解路径探寻
——立足现代“社会资本”理论所做的思考和探究

第十八章市场社会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公共理性意识、公共生活品质与公共责任观念
附录“公共精神”:培育与建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之不可或缺的理论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