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梁书》8册,国子監
¥
15000
六品
仅1件
作者唐朝姚思廉
出版人国子監祭酒萧云举勅刊
年代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1605)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28.3 × 18 cm
册数8册
上书时间2024-09-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六品
-
如图,有一册破损严重,最后一册缺1到2页
- 商品描述
-
品相:品相宽定5品 五十六卷后缺字:袭,时屯阳九,盖在兹焉。若乃侯景小竖,叛换本国,识不周身,勇非出类,而王伟为其谋主,成此奸慝。驱率丑徒,陵江直济,长戟强弩,沦覆宫阙,祸缠宸极,毒遍黎元,肆其恣睢之心,成其篡盗之祸。呜呼!国之将亡,必降妖孽。虽曰人事,抑乃天时。昔夷羿乱夏,犬戎厄周,汉则莽、卓流灾,晋则敦、玄构祸,方之羯贼,有逾其酷,悲夫!估计缺一页。四十八卷至五十二卷装订一册,左侧鼠咬烂。余则不影响阅读。
钤印:福建鰲峯書院藏書 凰池書院藏書监院張閱梁书概述
《梁书》是记载南朝梁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该书由唐朝的姚思廉编写,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涵盖了南朝梁从502年萧衍称帝到557年陈霸先灭梁的历史。
作者与成书过程
姚察与姚思廉
姚察(533—606)是姚思廉的父亲,也是南朝的历史学家。他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并参与修史工作。姚察在陈朝时开始撰写梁、陈二史,但未能完成便去世,遗嘱儿子姚思廉继续完成。
姚思廉(557—637)在隋唐时期两次受命继续完成梁、陈两朝史,最终在唐贞观十年(636年)完成了《梁书》和《陈书》的撰写。
编撰过程
姚思廉在编撰《梁书》时,除了继承父亲的遗稿外,还参考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书中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这部分内容几乎占据了《梁书》的半数,显示了姚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梁书》的内容与特点
纪传体结构
《梁书》采用纪传体结构,分为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
姚察的原稿
书中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这表明这些部分很可能是姚察的原稿。
新创《止足列传》
《梁书》中还新创了《止足列传》,专门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
《梁书》的历史价值
记载南朝梁历史
作为记载南朝梁的重要史书,《梁书》提供了关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存在的原始资料
由于南朝梁的早期历史著作多已失传,《梁书》和《陈书》就成为现存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对于研究这一历史阶段具有重要价值。
跨学科的研究资料
除了政治和军事问题外,《梁书》还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保存了一些资料,是跨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梁书》是一部记述南朝梁历史的重要史书,由姚思廉在继承父亲遗稿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南朝梁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福建鳌峰书院
历史沿革
鳌峰书院由福建巡抚张伯行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创建。起初,福建全省性的书院仅明代遗留下来的共学书院一所,以课士为主。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在福州于山鳌峰坊之北创建鳌峰书院,以讲学为主,两院互为辅翼。后共学书院废,鳌峰书院则讲学兼课士。
宗旨与成就
鳌峰书院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当世名士为纬,定期从全省择优录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讲学。书院不仅是福州四大书院之首,更是清代福建最高的学术殿堂。自 1707 年创办以来,走出了林则徐、陈宝琛等大批杰出人才,培养出了 163 名进士、700 多名举人,被誉为“东南第一学府”。
建筑与选址
鳌峰书院现存的假山与亭在福建诸多书院中最负盛名。其选址顺应了书院园林从选址山林转向城郊的历史趋势,位于城郊而非深山之中,更有利于官府的考课和管理,是清代城郊型书院园林建置的起点。周边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俱佳,符合传统园林选址的“择胜”观。
福建凤池书院
创办背景
由于当时福建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福州作为八闽之首,仅鳌峰书院一所不足容纳。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倡议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
发展历程
凤池书院创办于嘉庆 22 年(1817 年)。书院创建之初,因无专门经费,不久便搁置停顿。道光元年(1821 年),盐法道吴荣光筹资将书院扩建,并延请名师授课。巡抚颜检以其地原为凤池里,改名为“凤池书院”。之后,凤池书院规模渐大,人文蔚起,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在戊戌变法之后,受洋务影响,开始提倡学在实用,重视理工。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凤池书院与正谊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两年后改为福建高等学堂,今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 没有更多了 —
如图,有一册破损严重,最后一册缺1到2页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