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签名本塑封】

全新正版

13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文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50501

出版时间201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4-08-2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市面上“人物传”门类的书,按照写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传记和评传。“评”是评论,顾名思义,作者在给传主立传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主观评价。有时这种评价是以“太史公曰”的形式直接出现,有时则是以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方式出现,比如在描述的时候,用到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和句子。

  阅读“人物传”,我更偏好“传记”而不是“评传”。对于同一个传主,我更愿意先读传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再读评传。这样会最大限度降低传记作者情感偏好对我的影响。

  那么,对于一部“传记”,怎么评价它的水平高低呢?我觉得好的人物传记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呈现,且提供足够丰富的细节,包括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风貌。因为只有这样,传主才能以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站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微笑,而不是以一个抽象的符号,或者如画中人般,干瘪而呆板。

  尤其像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大家,他是多面的,复杂的,迷人的。怎么把他立体地呈现,而不是简单的二维铺展?必须回到他生活的时代,提供足够多客观、真实的细节。

  1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就是这样一部传记。这是一部今年二月份刚出版的新书,读库出品,厚厚一大本,700多页。作者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曾任《新京报》文化记者。刚拿到这本书时,内心不免担心,一来作者没听说过,二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广为人知,三来关于苏东坡的研究浩如烟海——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唯一能让我稍稍安心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方。读库出品,上限不敢妄言,下限不会很低。

  读了十几页之后,惊喜冲刷掉了疑虑。读库老六眼光果然毒辣,作者周文翰敢给苏东坡作传,还是有些东西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客观呈现,少评价甚至不评价。作者周文翰在后记中明确说到:

  「在写法上,本书的定位是写“传记”而不是“评传”,作者尽量少出声评论,让传主自己说话、自己行动,活在他的眼睛能看见的“真实世界”之中。」

  要做到这点,在叙述视角方面,需要使用“导游”视角,而不是“说书人”视角,而且这个导游还不能是现代导游,而是带着当代的宋史研究成果穿越回去的导游,他不是带领旅游团去参观景点,而是要带领读者去复原传主过去的日常;在语言运用方面,则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和句子,即使使用,也要有充分的事实描述作为依托,表明这些浓烈的感情确实是传记里人物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这部书有没有做到这两点呢?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比较是发现差异最直观的途径,所以我们可以拿本书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做个比较。比如在讲到东坡的祖父苏序时,《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是这么说的:

  「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

  一天,老汉正在喝酒取乐,重要消息来到了。他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已赶考高中。……喜信到时,老汉正在醺醺大醉,手里攥着一大块牛肉吃。他看见行李袋里露出官帽上的红扣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当时酒意未消,他拿起喜报,向朋友们高声宣读,欢乐之下,把那块牛肉也扔在行李袋里,与那喜报官衣官帽装在一处。他找了一个村中的小伙子为他背行李袋,他骑着驴,往城里走去。那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街上的人早已听到那个考中的消息,等一看见酩酊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个小子扛着一件怪行李,都不禁大笑。」

  《孤星之旅》中是这么说的:

  「苏序是粗通文字的乡镇文人,娶了当地另一大族史家的女儿史氏为妻,生了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在眉山县,苏序虽说不上是高门大族,但也是乡镇中的富足人家,所以他的两个女儿也嫁给同县有相当影响的家族。

  有了石扬休的前例,苏序有感于苏家世代务农而家族名声不显,便先后让聪敏的二儿子苏涣、三儿子苏洵去县城学校读书,希望他们能在科举上有所作为。当时很难得到书籍,苏涣就借书抄写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如此努力果然有了成就,他于天圣二年考中进士,成了眉山苏家第一个进士,苏家也成了乡镇父老羡慕的对象。」

   通过这几段文字的对比,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多使用了一种全知的“说书人”视角,比如把苏东坡的祖父描述为“高大英俊”“慷慨大方”,在叙述苏序得知二儿子高中之后的行止时,细节丰富,画面感很强,戏剧性十足,非常吸引读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