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全新

71.8 6.1折 11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小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1206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11页

定价118元

上书时间2024-07-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之“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整体性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在中美地区首个考古项目“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负责人。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是中国距今五千多年*为耀眼和突出的区域文明,同时也是特征鲜明的文明体。该书将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踏入初期文明阶段的几个主要考古学文化纳入主题,从整个中国的大视野来看待良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这不仅是对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再次深入,对于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也必然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 序

第一章 宇宙秩序

 ——前良渚时代天极宇宙观的形成

 天极宇宙观

 蜕变和羽化

第二章 满天星斗

 ——前良渚时代的社会发展

 仪式圣地的兴起

 以玉通神

 列豆鼎食

 刀钺之威

 城垣初立

 集体取向

第三章 *初的中国

 ——孕育良渚早期国家的母体

 多元一体

 上层交流

 共识的中国

第四章 蜕变和羽化

 ——良渚文化早期的变革

 *初的变革

 山雨欲来

第五章 琮璜璧钺

 ——良渚早期国家的构建

 圣山初起

 营建都邑

 王的威仪

第六章 神王之国

 ——良渚早期国家的领导策略

 “神人兽面”

 蜷体之鸟

 鱼鸟之变

 绝地天通

第七章 文明之光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何为文明

 “中国方案”

 国家气度

第八章 鼎立东南

 ——良渚时期“*初的中国”

 良渚群体

 海岱西进

 江汉北上

 天倾西北

 良渚文化的北上和南下

第九章 撞击与熔合

 ——良渚对中华文明形成模式的启示

 獠牙人面

 蝉鸣不绝

 良渚榜样

 跳出“怪圈”

 裂变、撞击和熔合

注 释

后 记

“五千年中华文明”之说自被提出以来,始终面临着科学的审视。寻找切实可信的中华文明之源,成为数代学人的情结和使命。它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问题的解答,关系中华民族历史的展示与构建、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2001年,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结了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各大学科在内的20多个学科、60多个单位的400多位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攻关。该项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距今5500~3500年间*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

经过20年的不懈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显著: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所言非虚: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与世界其他三大原生文明基本同步,辉煌的文明成就毫不逊色。它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尤为可贵的是,该工程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关于文明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国内外学界存在诸多分歧。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形成了阶级、王权和国家。我们提出“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两个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是文明社会孕育和产生的不同阶段,先有文明因素量的积累,后有社会质的变化。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认定标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冲破“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了新的观点: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新的标准不仅基于中国考古学的大量发现与丰富例证,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仅有3300年的认知局限扩展至5000多年,而且也适用于国际上的其他原生文明。

这一工程出版成果丰硕,如《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等让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脉络和特点的认识逐渐清晰。在考古学家孜孜不倦地攻克史前难题时,有必要组织一套面向社会大众的,能够全面反映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文明丛书,既是对考古资料的一种梳理,也是成果的及时公布和转化。故而,我们选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八个考古学文化或典型遗址,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陶寺遗址,以期生动、立体地展现各文化的特质,介绍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和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入选世界遗产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作为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古城遗址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其向心式三重结构的空间形制与湿地营城技术展示了世所罕见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我们对五千年前后的文明进程关键时期的局面,更有必要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中做一介绍,阐释“满天星斗”,表现中国文明形成的“多元一体”的历史趋势。良渚博物院站位高远,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跳出长江下游从整个中国的视角来看待早期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大问题,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在2020年底提议组织一套早期文明比较丛书,次年春经多次讨论后正式启动。该丛书将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踏入初期文明阶段的几个主要考古学文化纳入主题,从整个中国的大视野来看待良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这不仅是对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再次深入,对于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也必然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丛书一套八册,包括《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红山:中国文化的直根系》《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陶寺: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等,均由相应遗址的考古领队或研究学者执笔撰写,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可回避的是,由于组稿和编撰的时间较短,各位作者白天奔波于田野一线,晚上整理资料后还要埋首各自图书的撰写,涉及大量资料的梳理和系统思考,难免不够全面和完备。尽管整体上看丛书体例统一,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实属遗憾。抛砖引玉,寄望来者。

我们期冀这套丛书可以依托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开展良渚文明与中国各地大体同时期的区域文明的比较研究,展现中国各地区文明起源、形成的路径和特点,以使读者更好地感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认同,为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