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关系研究(1942-1965)
  •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关系研究(1942-196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关系研究(1942-1965)

12 3.4折 35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茹文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中201

上书时间2024-05-16

华宇旧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任茹文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9123524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8页
  • 字数 20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的关系研究(1942-1965)》,引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世俗性与革命性之关系视角,助我们重新分析和讨论1942-1965中国文学的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思辨当代文学初始阶段断裂与链接、个体与语境、局部与整体等学理性问题,以文本的互文阐释与创作心理学分析等个案研究为基础,注意探讨二十世纪文学史序列中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比对革命话语与婚恋、革命仪式与社会风尚等关系因素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在政治与美学的链接点上探讨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可能理路与方法论问题。
【作者简介】
  任茹文,江苏苏州人,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分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并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外汉学,有《张爱玲传》《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见证》(合著)等著作。
【目录】

导论:世俗性视域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
一、“1942-1965年中国文学”的范围与界定
一、世俗性、革命性与革命世俗观
三、世俗性与1942-1965年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
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意识形态规约与文学演化
第一节 文化语境的引导、规训与惩罚
一、“人民的文学”的基本方向
二、“歌颂与暴露”的立场平衡
三、出版传播的瓶颈控制
第二节 20世纪40-60年代文学演化的三阶段
一、多质含混的“延安文艺”(1942-1949年)
二、话语调整的模糊地带(1949-1958年)
三、世俗化写作的时代禁锢(1958-1965年)

第二章 人性与阶级性
第一节 进步历史观与普遍的人性
第二节 革命斗争在世俗意义上的起点与归宿
一、革命与暴力复仇
二、革命与土地财富
三、革命与爱欲诉求
第三节 世俗幸福的流向与分配

第三章 革命与婚恋
第一节 英雄的恋爱与革命
一、与革命矛盾的恋爱
二、被革命保护的爱情
三、被恋爱置换的革命
第二节 大众的情感与家庭模式

第四章 社会风尚与革命仪式
第一节 民间风尚与世俗信仰
第二节 革命仪式下的伦理逻辑
一、嫁接
二、颠覆
三、模拟

第五章 私人场景与公共空间
第一节 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
一、战斗指挥部
二、旧祠堂里的批斗会场
三、新的县政府与区公所
第二节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将空间冲突置换为情理冲突
二、将空间冲突置换为城乡冲突
三、将空间冲突置换为知识者与劳动者的冲突
……
第六章 《青春之歌》研究:创作心理与形象学阐释
第七章 孙犁研究:时代之风与美学个性
第八章 革命文学:本体特征与研究思路的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