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胡绍轩信札一通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胡绍轩信札一通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胡绍轩信札一通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胡绍轩信札一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胡绍轩信札一通

600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绍轩

年代90年代 (1990-1999)

上书时间2011-03-26

博古墨缘斋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胡绍轩老人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由于受学识渊博的父亲胡会昌的濡染,胡绍轩年少时博览群书,爱好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1932年,21岁的胡绍轩毕业于当时湖北省立高级师范学校,并受聘武昌某学校任教。那时的胡绍轩立志于教育强国,并发表了数篇关于教育的理论文章。“九.一八”事变深深激愤了全中国人民。1932年,愤怒的胡绍轩创作了群众歌诵剧《斗争》,这是一个鼓动全民抗日的戏剧,该剧在武昌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也让年轻的胡绍轩迷上了文学戏剧艺术。从1937年到1944年,他先后写了近20个剧本,如《当兵去》、《卢沟桥》、《长江血》、《煤坑》、《铁砂》等等,并写了大量戏剧评论。其中,剧本《当兵去》被收入国内两家书店出版的《街头剧选》。《病院枪声》1940年被苏联作家译成俄文刊于莫斯科出版的《国际文学》,此后又同戏剧论文《街头剧论》,分别收入《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文艺大系》中。年轻的胡绍轩为当时的中国戏剧作出了成就和贡献。  胡绍轩一边教书,一边写文章办刊物,在武汉办起了《文艺》月刊,任主编,同时成立“武汉文艺社”,任社长。之后,他干脆辞去了教书职务,专心从事文艺创作和办刊物。他创办的《文艺》月刊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后出版6卷31期(因战乱中断过),当时一大批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如郁达夫、老舍、张恨水、端木蕻良、苏雪林、熊佛西、胡适等都为该刊撰写过文章。《文艺》成为当时武汉文化重镇颇具影响的一份刊物,至今一期不少地收集在武汉文史档案馆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北方作家南下汇集武汉。由于办刊物和文艺社的缘故,胡绍轩与汇集武汉的作家名流交往甚众。由于他在武汉文坛上的影响力,加之才华出众,处事得体,对文艺事业尤其是抗战事业的一片赤诚,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时,胡绍轩与老舍、郭沫若、阳翰笙、胡风、冯乃超、田汉等参加筹备,大会成立时,当选为理事,后又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在总务部长老舍先生的领导下工作。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文协”迁到重庆,胡绍轩除继续担任“文协”总务干事外,先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编辑,与重庆文艺界来往频繁,为战时的文化中心区武汉、重庆文坛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胡绍轩回到武汉,重新恢复办《文艺》月刊和“武汉文艺社”。两年后,因种种原因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他举家南迁,辗转衡阳、桂林、柳州等地,最后抵达昆明,经人介绍进了当时的昆明中央日报社当编辑,后因昆明和平解放,被遣散回家,以临时受聘教书维持生计。1952年,他进入云南省文联工作,1955年因胡风问题被株连。1957年接着被打成右派并判刑遣往师宗劳改农场劳动多年,之后又在昆明北站煤建公司当铲煤工人;在圆通山居委会开的小面馆里当开票员……从1955年到1979年,胡绍轩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人生大段光阴消失在背负着屈辱的苟活之中,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能体会。(二)  22年的被迫封笔并没有磨灭胡绍轩对文学的追求。但毕竟是垂垂老矣,不能用笔创作戏剧了,然而他所经历的人和事、悲欢与荣辱,已经成为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因为他所经历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堪称本世纪中国文坛辉煌而艰涩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大批作家、剧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的抗战文学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个时期又极其复杂纷纭,外侮内乱导致社会长期动荡,文学流派之争造成作家既团结又分裂的局面。国土节节沦丧迫使作家流亡迁徙、颠沛流离。一方面是自觉担负起抗日救国的使命,甘洒热血为国捐躯,另一方面却被艰难的现实所困,许多作家几近寒苦,几近凋敝。这种主客观的相悖,不仅演绎着文学作品过多的悲愤,许多作家自身也在上演着人世间的悲剧。对于那个时代,文学史家们无论怎么写也难以概其全貌,难于显示其时代的斑斓,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甚至与事实相悖,失之公正。时光流转,当年曾吒咤一时的人物、典故,已随着当事人的纷纷谢世而成为明日黄花。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胡绍轩拿起了笔,他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文学界作证,为后代留下一些有用的文字。就这样,沉冤昭雪已是68岁的老翁胡绍轩开始了暮年的笔耕,迎来了他生命中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他用优美的文笔记述下昨日文坛的风云故事,几年下来,已写成数十万字。田汉、郁达夫、苏雪林、顾毓秀、巴金、赵太侔、萧红……一个个生动的面孔在眼前闪动、几经恩怨沧桑,几多风雨雷电,历史就这样在老人的文字里复活了。这些回忆文稿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追述了50多位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剧作家对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他们的文学艺术活动,以及生活、友情、爱情乃至命运,其中许多史实是鲜为人知的。文章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原貌,为现代文学史拾遗补漏。1992年,胡绍轩老人的回忆文章被编成文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现代文坛风云录》。此书的出版在文艺界和史学界引起了震动。许多报刊如《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团结报》等对此书作了介绍,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许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讲师在讲授现代文学史时,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  1997年,《春城晚报》为老人开辟了“文坛旧事新话”为名的专栏,刊登老人的回忆文章,让读者耳目一新。专栏当年被评为全国报刊副刊好专栏。随后老人的笔耕不辍,先后又出版了《现代文坛追思录》、《胡绍轩文集》等书。老人的每一篇文章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言辞准确,文字凝炼,许多文章标题画龙点睛,甚为传神,成为云南省文坛有名的年高笔健的文坛老人。共3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