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四史评注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155册z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前四史评注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155册z

cwg

112500 7.5折 150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向辉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336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定价150000元

上书时间2024-09-03

博文古籍天下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向辉,男,湖北人。1980年生,博士。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专业为民族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典学和思想史。编有《古籍保护工作概论》、《诗经导读》、《近思录版本丛刊》、《阳明文献汇刊》等书,在《社会理论学报》、《国家图书馆馆刊》、《版本目录学研究》、《国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出版説明

以文爲教,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徵。中國古代早期的哲學、史學文獻,通常也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古代正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尤其如此。歷代學者出于各種興趣,對前四史的研究、注釋、評點,一直持續不斷,出現了大量的有關文本。
早在漢唐之際,已有史評著作的萌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就有對《史記》《漢書》等著作的議論,唐代劉知幾《史通》一書中也有相關内容。宋代以後,文風日盛,新興的古文運動取法古代史學經典,興起了評注《史記》《漢書》的風氣。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鄭樵、王應麟等人都對《史記》做過分析,討論『史公三失』『班馬異同』等問題。明代中後期,出版業高度發達,評品《史記》的著作蔚爲大觀。如《史記評林》一書引用《史記》批評之作多達二十三種,加上相關文獻,則多達到八十餘種。明人的評點,集中于人物評論、事實考證、編纂體例、文學修辭等方面,形式多樣。到清代中期,考據學大興,學者運用訓詁、箋釋、校勘、辨僞等方法和手段,對《史記》的研究涉及天文、地理、典制、人物等諸多方面,爲評注增加了新的内容。
對于史評,特别是評注本,歷代有不少抨擊。如元代詩人劉因有《讀史評》詩,雲『記録紛紛巳失真,語言輕重在詞臣。若將字字論心術,恐有無邊受屈人』。四庫館臣亦嘗指責明人的史評『鑿空生義,僻謬不情』。雖然如此,有關文獻亦並非無一可取。這些文獻彙總前人的研究,保存有關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文獻價值。評注本中有很多注釋性的内容,可以幫助讀者對一些事件形成更爲充分的認識。另外,評注本除了原文加批註,大部分都附有一定的句讀、圈點符號,于原書警策、微妙之處,多有提示,這對于今天的讀者也不無助益。
前四史是中國古代史學以及古代文學的基本文獻,歷代有關的評注文本,雖然受到不同時期學風的薰染,有各種不足,但對于今天的學術研究,尚不失參考的價值。有鑒于此,我們彙集元明清三代有關前四史的評注文本,彙編爲《前四史評註文獻輯刊》,其中包括《史記》十三種,《漢書》五種,《後漢書》五種,《三國志》三種,另有班馬兩書評注三種,附《四史剿説》。在成書年代上,元代一種,明代二十四種,清代五種。全編影印出版,供學者參考利用。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史記題評(一)序—卷五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二册
史記題評(二)卷六—卷十三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三册
史記題評(三)卷十四—卷十七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四册
史記題評(四)卷十八—卷二十五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五册
史記題評(五)卷二十六—卷三十八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册
史記題評(六)卷三十九—卷四十九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七册
史記題評(七)卷五十—卷七十三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八册
史記題評(八)卷七十四—卷九十五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九册
史記題評(九)卷九十六—卷一一五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十册
史記題評(十)卷一一六—卷一三○ 明 李元陽 輯訂 明嘉靖刊本一  
第十一册
史記測議(一)序—卷六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二册
史記測議(二)卷七—卷十五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三册
史記測議(三)卷十六—卷二十二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四册
史記測議(四)卷二十三—卷三十三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五册
史記測議(五)卷三十四—卷四十六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六册
史記測議(六)卷四十七—卷六十九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七册
史記測議(七)卷七十—卷九十二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八册
史記測議(八)卷九十三—卷一一一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十九册
史記測議(九)卷一一二—卷一三○ 明 徐孚遠 陳子龍 測議 明刊本一  
第二十册
史記彙評(一)序—卷十三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一册
史記彙評(二)卷十四—卷十九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二册
史記彙評(三)卷二十—卷三十七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
史記彙評(四)卷三十八—卷六十六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四册
史記彙評(五)卷六十七—卷九十六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五册
史記彙評(六)卷九十七—卷一一三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六册
史記彙評(七)卷一一四—卷一三○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七册
史記彙評(八)又一三○卷 明 葛鼎 金蟠 訂閲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八册
史記評林(一)序—卷四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二十九册
史記評林(二)卷五—卷十二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册
史記評林(三)卷十三—卷十八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史記評林(四)卷十九—卷二十七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史記評林(五)卷二十八—卷四十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史記評林(六)卷四十一—卷五十五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史記評林(七)卷五十六—卷七十三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史記評林(八)卷七十四—卷九十四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六册
史記評林(九)卷九十五—卷一一四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七册
史記評林(十)卷一一五—卷一三○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十八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一)序—卷八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三十九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二)卷九—卷三十五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三)卷三十六—卷五十一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一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四)卷五十二—卷七十三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二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五)卷七十四—卷九十四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三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六)卷九十五—卷一一四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四册
孫月峰先生批評史記(七)卷一一五—卷一三○ 明 孫鑛 批 馮元仲 參定 明崇禎九年刊一
第四十五册
史記鈔(一)序—卷十一 明 沈科 編次 明嘉靖三十六年沈氏自刊本一
第四十六册
史記鈔(二)卷十二—卷二十 明 沈科 編次 明嘉靖三十六年沈氏自刊本一  
第四十七册
史記鈔(一)卷一—卷十三 明 茅坤 編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四十八册
史記鈔(二)卷十四—卷二十八 明 茅坤 編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四十九册
史記鈔(三)卷二十九—卷五十二 缺卷三十五 明 茅坤 編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册
史記鈔(四)卷五十三—卷七十一 明 茅坤 編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一册
史記鈔(五)卷七十二—卷九十一 明 茅坤 編撰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二册
史記奇鈔(一)序—卷四 明 陳仁錫 彙纂 明 鍾惺 編定 明刊本一
第五十三册
史記奇鈔(二)卷五—卷七 明 陳仁錫 彙纂 明 鍾惺 編定 明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
史記奇鈔(三)卷八—卷十一 明 陳仁錫 彙纂 明 鍾惺 編定 明刊本一
第五十五册
史記奇鈔(四)卷十二—卷十四 明 陳仁錫 彙纂 明 鍾惺 編定 明刊本一  
第五十六册
史記綜芬評論 三卷 明 焦竑 選輯 明 李廷機 注釋 明 李光縉 彙評 明萬曆魏畏所刊本一 
第五十七册
梅太史訂選史記神駒 四卷 明 梅之煥 編次 明萬曆三十四年刊本一  
第五十八册
史記旁訓便讀(一)序—卷四 明 鄭維岳 旁訓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五十九册
史記旁訓便讀(二)卷五—卷八 明 鄭維岳 旁訓 明萬曆刊本一
第六十册
史記論文(一)序—卷十五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史記論文(二)卷十六—卷三十九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史記論文(三)卷四十—卷六十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史記論文(四)卷六十一—卷八十二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四册
史記論文(五)卷八十三—卷一○九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五册
史記論文(六)卷一一○—卷一三○ 清 吴見思 評 清康熙二十二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六册
四史剿説(一)序—卷七 清 史珥 撰 清乾隆二十九年清風堂刊本一
第六十七册
四史剿説(二)卷八—卷十六 清 史珥 撰 清乾隆二十九年清風堂刊本一  
第六十八册
史記菁華録 六卷 清 姚苧田 編 清道光四年刊本一  
第六十九册
漢書(一)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册
漢書(二)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漢書(三)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漢書(四)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漢書(五)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漢書(六)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漢書(七)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漢書(八)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漢書(九)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漢書(十)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漢書(十一) 漢 班固 撰 明萬曆鍾人傑刻本一  
第八十册
漢書(一)序—卷十二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一册
漢書(二)卷十三—卷十六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二册
漢書(三)卷十七—卷二十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三册
漢書(四)卷二十一—卷二十六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四册
漢書(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五册
漢書(六)卷三十—卷四十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六册
漢書(七)卷四十一—卷五十三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七册
漢書(八)卷五十四—卷六十四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八册
漢書(九)卷六十五—卷七十五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十九册
漢書(十)卷七十六—卷八十七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九十册
漢書(十一)卷八十八—卷九十六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九十一册
漢書(十二)卷九十七—卷一○○ 漢 班固 撰 明 陳仁錫 評 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九十二册
漢書評林(一)序—卷八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三册
漢書評林(二)卷九—卷十八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四册
漢書評林(三)卷十九—卷二十三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五册
漢書評林(四)卷二十四—卷二十七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六册
漢書評林(五)卷二十八—卷三十五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七册
漢書評林(六)卷三十六—卷五十一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八册
漢書評林(七)卷五十二—卷六十五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九十九册
漢書評林(八)卷六十六—卷七十六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一○○册
漢書評林(九)卷七十七—卷八十七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一○一册
漢書評林(十)卷八十八—卷九十六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册
漢書評林(十一)卷九十七—卷一○○ 漢 班固 撰 明 凌稚隆 輯校 明崇禎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册
漢書鈔(一)序—卷十七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四册
漢書鈔(二)卷十八—卷二十三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五册
漢書鈔(三)卷二十四—卷四十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六册
漢書鈔(四)卷四十一—卷五十六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七册
漢書鈔(五)卷五十七—卷六十七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八册
漢書鈔(六)卷六十八—卷八十二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九册
漢書鈔(七)卷八十三—卷九十三 明 茅坤 撰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册
漢書纂(一) 明 凌稚隆 纂 明刊本一
第一一一册
漢書纂(二) 明 凌稚隆 纂 明刊本一  
第一一二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一)序—卷十五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三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二)卷十六—卷二十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四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三)卷二十一—卷三十四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五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九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六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五)卷五十—卷六十一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七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六)卷六十二—卷七十四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八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七)卷七十五—卷八十六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一九册
鹿門先生批點漢書(八)卷八十七—卷九十三 明 茅坤 撰 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第一二○册
班馬異同(一)卷一—卷二十 宋 倪思 撰 元 劉會孟 評 明嘉靖十六年刊本一
第一二一册
班馬異同(二)卷二十一—卷三十五 宋 倪思 撰 元 劉會孟 評 明嘉靖十六年刊本一  
第一二二册
史漢方駕(一)卷一—卷十七 明 許相卿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刊一
第一二三册
史漢方駕(二)卷十八—卷三十五 明 許相卿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刊一  
第一二四册
班馬英鋒 十卷 明 王錫爵 選 明萬曆金陵周氏博古堂刊本一  
第一二五册
後漢書(一)序—卷七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二六册
後漢書(二)卷八—卷二十一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二七册
後漢書(三)卷二十二—卷四十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二八册
後漢書(四)卷四十一—卷五十三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二九册
後漢書(五)卷五十四—卷六十五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册
後漢書(六)卷六十六—卷七十六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一册
後漢書(七)卷七十七—卷八十九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二册
後漢書(八)卷九十—卷一○○ 缺卷一○一—一○四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三册
後漢書(九)卷一○五—卷一一一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四册
後漢書(十)卷一一二—卷一二○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 陳仁錫 評 明天啓刊本一
第一三五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一)序—卷十六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三六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二)卷十七—卷三十四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三七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三)卷三十五—卷五十二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三八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四)卷五十三—卷七十一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三九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五)卷七十二—卷八十七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四○册
范氏後漢書批評(六)卷八十八—卷一○○ 宋 范曄 撰 明 顧起元 閲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四一册
後漢書纂(一)序—卷五 明 凌濛初 纂 明萬曆三十四年金陵周氏刊一  
第一四二册
後漢書纂(二)卷六—卷八 明 凌濛初 纂 明萬曆三十四年金陵周氏刊一  
第一四三册
後漢書纂(三)卷九—卷十二 明 凌濛初 纂 明萬曆三十四年金陵周氏刊一  
第一四四册
後漢書補注 二十四卷 清 惠棟 撰 清嘉慶刊本一  
第一四五册
後漢書補逸(一)序—卷十 清 姚之駰 輯 清刊本一  
第一四六册
後漢書補逸(二)卷十一—卷二十一 清 姚之駰 輯 清刊本一  
第一四七册
三國志(一)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四八册
三國志(二)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四九册
三國志(三)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五○册
三國志(四)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五一册
三國志(五)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五二册
三國志(六)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五三册
三國志(七)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 陳仁錫 評閲 日本寬文刊本一  
第一五四册
鄧太史評選三國策 十一卷 明 劉宣化 述 明萬曆二十二年金陵唐龍泉刊本一  
第一五五册
三國志纂 八卷 明 張毓睿 論次 明崇禎八年刊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