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学派丛书(全85册)z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常州学派丛书(全85册)z

cwg

63750 7.5折 85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司马周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237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定价85000元

上书时间2024-08-29

博文古籍天下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有清一代,乾嘉漢學的興盛使得音韻學、訓詁學、歷史學、地理學、曆算學、目録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僞學、輯佚學等傳統學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它不僅對傳統學術有清理總結之績,而且對近代學術發展有開啓之功。然而,隨着小學的不斷發展,漢學家們大都『皓首窮經』,沉溺于文字的考據和訓詁,『通經致用』這一漢學的宗旨也逐漸被遺忘。乾嘉漢學的積弊引起了一些學者的反思,他們開始從今文經學中尋找儒家的微言大義,以彌補經學的義理空間。另一方面,清朝至道光以降,不僅土地兼併、貪腐等社會問題嚴重,更面臨着歐美列强先進科學技術的强烈衝擊。由盛轉衰、内憂外患的時局讓一些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自己學非所用,開始將目光投向現實。于是,相較于乾嘉漢學,以發揮公羊學之微言大義爲主旨,更具『通經致用』特色的常州學派便應運而生。
常州學派,又稱今文經學派或公羊學派,肇始于常州武進人莊存與。莊存與不專爲漢、宋箋注之學,好體會、發揮先聖之微言大義,尤其長于尚書與春秋之學,其《春秋正辭》和《尚書既見》承董仲舒、何休之學,力倡《春秋》『应天受命作制』以及『大一統』『通三通』等公羊學思想,遂開清代今文經學之先。莊氏的思想和學術智取最初多爲其族人和血親所繼承和發展,進而形成一家之學。因開創這一學派的莊存與以及後來常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劉逢禄(莊存與之外孫)等皆爲江蘇常州人,此派便被稱爲『常州學派』。關于常州學派這一名稱,學界並無多少爭議,但是對于常州學派的劃分範圍,學界則有多種觀點。譚獻和劉師培將當時常州一地的著名學者多納入常州學派,這種提法以常州地域爲範圍,忽視了學者之間學術旨趣是否相同的問題。梁啓超也將常州一地的著名學者歸入常州學派中,不同的是,梁啓超將他所説的常州學派分爲經學系列和文學系列,並且指出經學系列是以研究春秋公羊學爲中心的。後世所稱的常州學派,通常是指梁啓超所説的以春秋公羊學爲研究中心的經學系列。章太炎則將常州學派範圍局限于莊氏一門及其弟子。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申屠爐明在其《清代常州學派的名義及範圍》一文中指出,章太炎這一狹隘的劃分是因爲他堅持古文經的立場,有門户之見,所以才嚴格限定常州學派的範圍。除此之外,此文作者對章太炎將龔自珍和魏源二人排除在常州學派之外亦表示無法理解, 認爲龔自珍和魏源師從劉逢禄受春秋公羊爲當時學者衆所周知之事,二人理應歸入常州學派。申屠爐明還指出,孔廣森一生精力多用于春秋公羊學上,孔氏公羊學當是出自莊存與,因此亦應將其納入常州學派。關于常州一地著名學者是否都能歸入常州學派,申屠爐明從常州一地著名學者的治學中心、治學目的和治學方法三方面,對這些學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爲常州一地著名學者雖是常州人,但是他們在經學上的見解却有别于莊存與、劉逢禄等人,從而否定了譚獻和劉師培的劃分範圍。本叢書依申屠爐明的劃分方法,將公羊學或今文經學視爲常州學派的主要學術特征,因此孔廣森、魏源、龔自珍等人的著作亦收録其中。    
莊存與作爲常州學派的開創者,其著作《春秋正辭》成爲清代今文經學的開山之作,梁啓超評價該書『刊落訓詁名物之末,專求所謂微言大義』(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可見清代常州學派一開始的學術宗旨『獨得先聖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阮元《莊方耕宗伯經説序》)。現代學者陳其泰在《清代公羊學》一書中肯定了莊存與的貢獻,認爲他接續了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學説統緒,打破了千餘年的消沉,使得儒家古代學説重獲生命,並認爲莊存與的著作爲清代公羊學開闢了得以繼續前進的基地。之後清代今文經學的重要學者,大都與莊存與有師承關係或受其影響。莊存與弟子孔廣森傳承師説,治學精力多用在《春秋公羊傳》上,擴大了今文經學的影響,皮錫瑞評價其説『及孔廣森專主《公羊》,始有今文之學』(皮錫瑞《經學通論》)。莊存與之侄莊述祖繼承其《春秋公羊》學説,講求微言大義,著有《尚書今古文考證》《五經小學述》等著作;莊存與族孫莊有可,博通經史,一生著述宏富,于《春秋》功力爲最摯,治學氣象與莊存與相似;莊存與嫡孫莊綬甲,少受業于莊述祖,盡通莊存與《公羊》《春秋》之學,尤精于《尚書》,其著述大多散佚,本編書只收有一種,即《拾遺補藝齋遺書五種 》。莊存與外孫劉逢禄和宋翔鳳皆爲常州學派中間人物,其中劉逢禄更是常州學派的關鍵人物,他上承莊氏家學,下啓龔自珍、魏源,最能張大今文經學之緒。龔自珍、魏源二人繼承莊存與和劉逢禄今文經學的理論和形式,吸收其『經世致用』的精神,關注時事,以公羊學『譏切時政』,他們將經學研究與時局結合起來,主張改革,以維護國家統一。戴望從宋翔鳳受《公羊春秋》,研究西漢儒説,致力于今文經學。同龔自珍、魏源二人相比較,戴望更重『今文師法』,但他並不排斥古文經學。在今文經學影響下,戴望以今文經學詮釋《論語》,並在劉、宋二人研究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爲了重新確定何休公羊學説解釋的學術權威,戴望嚴立公羊學門户,雖提高了清代今文經學的獨立性,但也加深了近代今古文經學的門户之見。
常州學派是以春秋公羊學爲治學中心,以莊氏家族的家傳和師承爲基礎而形成的一個學緣群體。作爲清代中葉出現的一個重要學術派别,常州學派主張漢、宋兼采,講求經世致用,是清代今文經學的先導,爲清代今文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清中後期今文經學的研究有着深遠的影響。編輯本叢書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過常州學派叢書展現清代今文經學的源流過程。當然,限于學識,編撰過程中或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彖傳論 二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道光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一
彖象論 一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道光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一三三
系辭傳論 二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道光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二九五
第二册
八卦觀象解 二卷 卦氣解 一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道光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一
尚書既見 不分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二〇一
周官記 五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嘉慶八年味經齋刻道光七年匯印味經齋遺書本三〇五
周官説 二卷 補三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嘉慶八年味經齋刻道光七年增修匯印味經齋遺書本四五一
第三册
春秋正辭 十一卷 春秋舉例 一卷 春秋要指 一卷 清 莊存與 撰 
             清道光七年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一
第四册
虛一齋集 五卷 清 莊培因 撰 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毛詩説(一) 卷一—卷二 清 莊有可 撰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影抄本二五九
第五册
毛詩説(二) 卷三—卷六 詩藴 二卷 清 莊有可 撰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影抄本二五九
第六册
周官指掌 五卷 清 莊有可 撰 清道光刻本一
春秋小學(一) 卷一—卷二 清 莊有可 撰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本二五五
第七册
春秋小學(二)卷三—卷八 清 莊有可 撰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本一
第八册
春秋慎行義 二卷 春秋刑法義 一卷 春秋使師義 一卷 清 莊有可 撰 清抄本一
岱玖公年譜 一卷 清 莊有可 撰 莊俞 編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毗陵莊氏增修族譜》本二六一 
尚書今古文考證 七卷 清 莊述祖 撰 清道光十六年刻珍執宧遺書本二六九
五經小學述 二卷 清 莊述祖 撰 清道光十六年莊氏刻本五〇三

第九册
説文古籀疏證 六卷 清 莊述祖 撰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一
第十册
珍執宧文鈔 七卷 珍執宧詩鈔 二卷 清 莊述祖 撰 清刻本一
弟子職集解 一卷 附句讀 一卷 考證 一卷 補音 一卷 清 莊述祖 撰 附黄彭年 撰 
                 清光緒十四年江蘇書局刻本六三一
第十一册
大戴禮記補注 十三卷 序録 一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一
第十二册
禮學卮言 六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一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一) 卷一—卷三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二一七
第十三册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二) 卷四—卷十一 敘一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一
第十四册
經學卮言 六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一
詩聲類 十二卷 詩聲分例一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孔廣廉謙益堂刻本二五七
駢儷文 三卷 清 孔廣森 撰 清嘉慶十七年孔昭虔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五一三
第十五册
少廣正負述 内篇 三卷 外篇 三卷 清 孔廣森 撰 叢書集成本一
拾遺補藝遺書五種 清 莊綬甲 撰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一七三 
第十六册
蜚雲閣淩氏叢書(一) 清 凌曙 著 清嘉慶刊本一
第十七册
蜚雲閣淩氏叢書(二) 清 凌曙 著 清嘉慶刊本一
第十八册
蜚雲閣淩氏叢書(三) 清 凌曙 著 清嘉慶刊本一
第十九册
虞氏易言補 一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抄本一
尚書今古文集解 三十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二九
第二十册
書序述聞 一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
左氏春秋考證 二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咸豐十年廣東學海堂皇清經解補刻本一一一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一) 卷一—卷四 清 劉逢禄 撰 清嘉慶養一齋刻本一七五
第二十一册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二) 卷五—卷十 後録六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嘉慶養一齋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穀梁廢疾申何 二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刻皇清經解本一
劉禮部集(一) 卷一—卷四 清 劉逢禄 劉承寬等 撰 清道光十年思誤齋刻本八三
第二十三册
劉禮部集(二) 卷五—卷十二 清 劉逢禄 劉承寬等 撰 清道光十年思誤齋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四書是訓 十五卷 清 劉逢禄 撰 清嘉慶八年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周易考異 二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
尚書略説 二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九五
尚書譜 一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五七
論語説義 十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九九
孟子趙注補正 六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刻本四四三
第二十六册
大學古義説 一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刻本一
四書釋地辨證 二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浮溪精舍叢書本八三
小爾雅訓纂 六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嘉慶刻浮溪精舍叢本一六三
帝王世紀 十卷 附録一卷 補遺一卷 晉 皇甫謐 撰 清 宋翔鳳 集校 
             清光緒貴築楊氏刻訓纂堂叢書本三三三

第二十七册
過庭録 十六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咸豐浮溪精舍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山堂詩録 六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嘉慶金陵劉文奎局刻本一
樸學齋文録 四卷 清 宋翔鳳 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浮溪精舍叢書本二一七
第二十九册
四書纂言(一) 卷一—卷六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古吴巖崿山房重刊本一
第三十册
四書纂言(二) 卷七—卷十三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古吴巖崿山房重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四書纂言(三) 卷十四—卷二十一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古吴巖崿山房重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四書纂言(四) 卷二十二—卷三十一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古吴巖崿山房重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四書纂言(五) 卷三十二—卷四十 清 宋翔鳳 撰 清光緒古吴巖崿山房重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春秋决事比 一卷 清 龔自珍 撰 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
定盦詞 五卷 清 龔自珍 撰 清抄本二七
龔定盦全集(一) 清 龔自珍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八九
第三十五册
龔定盦全集(二) 清 龔自珍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一
定盦先生年譜 一卷 清 龔自珍 撰 吴昌綬 編 
                    清光緒三十四年仁和吴氏雙照樓刻《龔禮部集》本四五五
定盦年譜稿本 一卷 清 龔自珍 撰 黄守恒 編 
                    民國十二年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北平鉛印《碑傳集補》本五七七

定盦先生年譜外紀 二卷 清 龔自珍 撰 
                         民國九年嘉善張氏鉛印《娟境樓叢刻》本五八七
第三十六册
書古微(一) 卷一—卷六 首一卷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書古微(二) 卷七—卷十二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詩古微(一)上編 卷一—卷五 首一卷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詩古微(二)上編 卷六 中編 卷一—卷六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第四十册
詩古微(三)中編 卷七—卷十 下編 三卷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禹貢書 二卷 清 魏源 撰 清同治六年方氏碧玲瓏館刻本四九五
第四十一册
元史新編(一) 卷一—卷十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元史新編(二) 卷十一—卷二十六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元史新編(三) 卷二十七—卷三十三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元史新編(四) 卷三十四—卷四十五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元史新編(五) 卷四十六—卷五十七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元史新編(六) 卷五十八—卷六十五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元史新編(七) 卷六十六—卷七十七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元史新編(八) 卷七十八—卷八十七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元史新編(九) 卷八十八—卷九十五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一

第五十册
聖武記(一) 卷一—卷四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聖武記(二) 卷五—卷九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聖武記(三) 卷十—卷十四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海國圖志(一) 卷一—卷七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四册
海國圖志(二) 卷八—卷十六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五册
海國圖志(三) 卷十七—卷二十三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六册
海國圖志(四) 卷二十四—卷三十五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七册
海國圖志(五) 卷三十六—卷四十四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八册
海國圖志(六) 卷四十五—卷五十 清 魏源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魏氏古微堂活字印本一
第五十九册
老子本義 二卷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袁氏刻浙西村舍匯刊本一
第六十册
古微堂詩集 十卷 清 魏源 撰 清同治九年長沙寶慶郡館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古微堂集 十卷 清 魏源 撰 清宣統元年國學扶輪社鉛印本一
第六十二册
淮北票鹽志略(一) 卷一—卷五 清 童濂 修 魏源等 纂 清道光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淮北票鹽志略(二) 卷六—卷十四 清 童濂 修 魏源等 纂 清道光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句溪雜著 六卷 清 陳立 撰 清同治三年光緒陳汝恭續刻本一
説文諧聲孳生 不分卷 清 陳立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徐氏積學齋刻本三〇三
第六十五册
舊唐書校勘記(一) 卷一—卷七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舊唐書校勘記(二) 卷八—卷十三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舊唐書校勘記(三) 卷十四—卷二十 清 陳立 撰 清
                          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舊唐書校勘記(四) 卷二十一—卷二十六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舊唐書校勘記(五) 卷二十七—卷三十五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七十册
舊唐書校勘記(六) 卷三十六—卷四十三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舊唐書校勘記(七) 卷四十四—卷五十一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舊唐書校勘記(八) 卷五十二—卷五十七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舊唐書校勘記(九) 卷五十八—卷六十六 清 陳立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白虎通疏證(一) 卷一—卷六 清 陳立 撰 稿本一
第七十五册
白虎通疏證(二) 卷七—卷十二 清 陳立 撰 稿本一
第七十六册
公羊義疏(一)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七十七册
公羊義疏(二)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七十八册
公羊義疏(三)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七十九册
公羊義疏(四)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八十册
公羊義疏(五)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八十一册
公羊義疏(六)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八十二册
公羊義疏(七) 清 陳立 撰 清抄本一
第八十三册
戴氏注論語 二十卷 清 戴望 撰 清同治十年刻本一
顏氏學記 十卷 清 戴望 撰 清同治十年冶城山館刻本一九三
第八十四册
管子校正(一) 卷一—卷十四 清 戴望 撰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管子校正(二) 卷十五—卷二十四 清 戴望 撰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謫麟堂遺集 四卷 補一卷 清 戴望 撰 清宣統三年鄧氏鉛印風雨樓叢書本二五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