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是书古法复原,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浮签

1280 九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仲景著,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

出版社常熟虞麓山房古法橅印

年代不详

装帧线装

上书时间2024-03-05

  • 最新上架
常熟余氏得一堂藏本---《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四卷附续集,计五册。民国二年(1913年)写刻本,初版。丁甘仁总纂,余继鸿(振元)、何华伯编。常熟余氏得一堂珍藏,虞麓山房己亥仲冬重刊。(是书系编者之一,余继鸿氏之家藏本,虞麓山房遵余氏得一堂授权,古法复原)
 
常熟余氏得一堂藏本---《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四卷附续集,计五册。民国二年(1913年)写刻本,初版。丁甘仁总纂,余继鸿(振元)、何华伯编。常熟余氏得一堂珍藏,虞麓山房己亥仲冬重刊。(是书系编者之一,余继鸿氏之家藏本,虞麓山房遵余氏得一堂授权,古法复原)   ¥1280.00
《郑氏家传心法》,一册全,系流传至今的著名世医,昆山千年郑氏女科家传秘本,史无刻印。常熟虞麓山房庚子年春月首梓。史无刻印,古法橅印。
《郑氏家传心法》,一册全,系流传至今的著名世医,昆山千年郑氏女科家传秘本,史无刻印。常熟虞麓山房庚子年春月首梓。史无刻印,古法橅印。 ¥700.00
《校正宋版伤寒论》,上、中、下三册全。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浅野徽校刻,是书原本题《宋本伤寒论》,系明赵开美得宋板所校刻,“宋板不可得,故仍旧本”。母本系1797年伊丹屋善兵卫刊行,早期日本仿雕中国最标准的刻本。
《校正宋版伤寒论》,上、中、下三册全。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浅野徽校刻,是书原本题《宋本伤寒论》,系明赵开美得宋板所校刻,“宋板不可得,故仍旧本”。母本系1797年伊丹屋善兵卫刊行,早期日本仿雕中国最标准的刻本。 ¥1280.00
《新刊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著作。上、中、下三卷本。是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淳化三年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全文,题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元代窦桂芳将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该板据现存日刻本,常熟虞麓山房据元板燕山活济堂本,由古法工艺析出。
《新刊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著作。上、中、下三卷本。是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淳化三年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全文,题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元代窦桂芳将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该板据现存日刻本,常熟虞麓山房据元板燕山活济堂本,由古法工艺析出。 ¥1080.00
《灸焫要览》,针灸学专著,日本国传承中华古老中医针灸文化的又一部典籍。常熟虞麓山房据日本享保九年西村喜兵卫版古法橅印。
《灸焫要览》,针灸学专著,日本国传承中华古老中医针灸文化的又一部典籍。常熟虞麓山房据日本享保九年西村喜兵卫版古法橅印。 ¥1280.00
《徐琴圃出诊医案》,清末民初,嘉善名医徐琴圃医案原稿,门人秀水杨和声珍藏本,计两册全。
《徐琴圃出诊医案》,清末民初,嘉善名医徐琴圃医案原稿,门人秀水杨和声珍藏本,计两册全。 ¥1280.00
《本草分队》,归安吴古年撰,姚国安钞本。该书系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原本史上无刊刻。吴古年,清道光、咸丰间名医,与张千里、逸舲并列为"西吴三杰"、"浙西三大家"。清代名医凌奂(晓五)业师。
《本草分队》,归安吴古年撰,姚国安钞本。该书系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原本史上无刊刻。吴古年,清道光、咸丰间名医,与张千里、逸舲并列为"西吴三杰"、"浙西三大家"。清代名医凌奂(晓五)业师。 ¥880.00
《医津》,孟河钱心荣著,男(宗尧、祝唐);孙男:(同高、同增、同琦)校订。两卷全,厘为两册,(上卷19门,下卷35门),壬戌七月贻直堂刊本,同里吕景端书检,稀见家刻本。虞麓山房古法橅印。
《医津》,孟河钱心荣著,男(宗尧、祝唐);孙男:(同高、同增、同琦)校订。两卷全,厘为两册,(上卷19门,下卷35门),壬戌七月贻直堂刊本,同里吕景端书检,稀见家刻本。虞麓山房古法橅印。 ¥980.00
《丁氏外科药》,丁甘仁撰,未刊,虞麓山房藏本。
《丁氏外科药》,丁甘仁撰,未刊,虞麓山房藏本。 ¥88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品相极优,按原本一比一古法复原,宣纸线装。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商品描述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概述
       版本整理:落枫簃主人

一,《金匮要略方论》提要:
     《金匮要略方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中国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金匮要略方论》,东汉张仲景著述,三卷,二十五篇,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是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全书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多科病证脉治内容。论述精要,为后世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
       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也因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书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另一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二,《金匮要略方论》版本,聚讼纷纭
       《金匮要略方论》版本系统较为复杂,究其原因之一,终因林亿等人持“蠹简文字重予编校”之故。何谓蠹简?脉望之籍也。简言之,乃被虫蛀坏的书,泛指破旧书籍。唐刘知几 《史通·惑经》云:“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 宋 陆游 《掩扉》亦有诗云:“一编蠹简从吾好,又见西窗掛夕暉。”《金匮要略方》正以飘零蠹简为底本,而辑是书,导致千百年来众多杏林中人对这部典籍的反复追索。
       众所周知,张仲景有两部重要著作流传于世。一为《伤寒论》,另一为《金匮要略方》。《伤寒论》以赵开美《仲景全书》中所收为最重,目前点校本均以此为据。而《金匮要略方》的现存版本相对复杂。关于《金匮要略方》的整理成书过程,见于《伤寒论.序》后、《金匮玉函经》前“校正金匮玉函经疏”、宋臣《金匮要略方论》序、《脉经》卷第十后等记载。由此可知,其中张仲景医书,曾经宋臣校正为大字本及小字本二种。
      (一)大字本
       北宋校正医书局 1066 年初刻张仲景医书时,据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首次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之后元•邓珍本名为《新编金匮方论》;明•赵开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刊刻《仲景全书》时,以邓珍本为底本收入此书,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目前流传本沿用此名,一般又简称为《金匮要略方》或《金匮要略》。根据现存收藏记录,目前通行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大字本主要分为三个系统:邓珍本系统;俞桥本系统;徐镕本系统,含五种版本。
(邓珍本系统):
       此系统存有两种版本,即邓珍本与赵开美本。
       邓珍本 ,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并首先报道此本者,是日本医史文献学者真柳诚。
       此版本卷上末页的空白处有杨守敬自笔墨书识语,称邓珍本“尤为稀有之籍”。调查原书中诸多藏书印,可知曾经清代藏书家孙从添、袁廷梼、杨守敬收藏,再经李盛铎之手,终由其子李滂出售于北京大学。邓珍本书名中无“要略”二字,部分内容很可能保留了南宋本旧貌, 误刻较少,是现存最早版本。
       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三卷,是以邓珍本为主、并部分参考下文中无名氏本内容而刊刻,原为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赵氏所刻《仲景全书》之一种。赵本《金匮要略方论》误刻、脱字较少,全书字体风格统一,似利用了《宋板伤寒论》的版式旧貌。在传承仲景著作过程中,常熟赵氏发挥了巨大作用。
(俞桥本系统):
       此系统中亦有两种版本。一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 年)之刻本,附有俞桥序文, 但因 1932 年的“一·二八” 发生上海事变时,商务印书馆大部分藏书被日军烧毁,目前所存不明。
       另一种为明·无名氏刻本,此处从略。
(徐镕本系统):
       此版本成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由徐镕校合古本和新本而成,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吴勉学刊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收入,目前在中日两国流传较广,现存亦多。
       经仔细核查徐镕述文,真柳诚认为原书所校合的二种版本属邓珍及俞桥系统,亦有与无名氏本相关之处。初看其文意简明易懂,一定程度保存了宋版旧貌, 但个别文字存在望文生义,恣意校正之倾向,还有不少误刻之处。虽然流布较广,但不适于作为文献研究的参考依据。
      (二)小字本
       2006 年 10 月,著名文献学者沈津在《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中简短报道言了中国某处藏有明初写本《金匮要略》,其后付有勅命文记大字本、小字本各自刊年。真柳诚推测原写本当与沈津原工作场所上海图书馆相关,于 2007 年 8 月进行了实地调査,之后判断上海图书馆所藏明 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三卷,为唯一现存的北宋政府小字本系统,与目前通行的《金匮要略》诸版比较,吴迁本书写方式、结构、字句等有很大差异。同时对探讨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定方针、修改古籍原则等均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吴迁书末附有绍圣三年(1096)六月国子监刊行小字本之旨牒文以及国子监列衔,及治平三年(1966)三月十九日勅命刊行大字本之旨,高保衡、孙  奇、林亿、钱象先的列衔,这二项记载亦从未所见。
       此本末叶有以下识语:
      “金匮要略,诚医家之要书也。然学者漫不之顾,少有蓄之者。今得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老眼虽昏,勉强录之。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九月十一日帙”
       推算可知,吴迁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系元明间的人物,抄写时年 73 岁。遗憾的是目前至今尚未发现其它有关吴迁本人资料,收藏古本的祝均实其人亦不详。

有关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近几年来倍受中外学者关注,至少在大陆与日本各有一家出版社影印出版,一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人们重视这部抄本,主要在于所抄《金匮要略方》的版本文献价值。《金匮要略方》三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集,宋林亿诠次,相传有北宋治平三年(1066)国子监刻大字本及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刻小字本,皆久淹无闻。此书后来通行者为元刻大字本,与宋本文字违异甚多;而明代以降诸本悉出元大字本系统,宋本系统已不为人所知。吴迁抄本之珍贵,正是因为其抄自绍圣三年国子监刻小字本,使宋本系统得绵一线之延。该本可谓今存最接近原书面貌的版本,其于《金匮要略方》研究价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该抄本卷末有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与治平三年、绍圣三年镂版衔名,是判断其抄自北宋本的依据之一。牒文略谓当时监本印卖受政府严格控制,虽允许鬻卖,但常人买不起;虽允许诸路代售,但颁发到外州的印本极其有限,故国子监有重刻之举。对此,人们或有疑问,因为同样的牒文在明刻本《脉经》等书中也有出现,而明本《脉经》已失宋本旧观,那么此抄本是否直接出自宋本呢?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可打消人们的疑虑,那便是这部抄本用纸,是一部宋刻残本的纸背。在今天宋本如此金贵、那怕片纸只字也值万金的情况下,听说废掉一部宋本即便是残本抄书,简直不可思议。殊不知宋代刻本在元代及明代前期流传尚多,文物价值不显,直到明代中后期因日趋稀少,方见矝贵。而此本抄在明初,用宋本残纸抄写是不足为怪的。那么,结合国子监牒文与镂版衔名分析,吴迁确在洪武二十八年抄绍圣三年《金匮要略方》也就没有疑义了。
       令人喜不自胜的是,正因为此本用宋本纸背所抄,使上图平添了一部宋刻孤本。由于此本未经拆装,尚不能了解全貌,但已知为南宋学者陈尧道的著作,有《大学会要》、《大学讲稿》、《中庸会要》、《中庸讲稿》、《中庸五十义》等,未见于各藏家著录,可知亡佚已久,何幸吉光片羽尚留人间,其价值与《金匮要略方》同样重要。
       此本曾为清怡府旧藏,后归仁和朱氏结一庐,《结一庐书目》著录。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张子美先生捐赠上海图书馆。关于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版本,学界一般认为有大字本和小字本之分,以邓珍本为代表的大字本传世较多,而小字本则仅有明代吴迁抄本传世,且二者之间有诸多不同。
       吴迁本《金匮要略》现藏于上海图书馆,2007 年日本学者真柳诚教授根据沈津著作提供的线索找到该书,经过研究确认吴迁本为《金匮要略》唯一传世的小字本,由此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梁永宣教授将吴迁本誉为《金匮要略》之“最善本”,段逸山教授更以吴迁本与邓珍本进行全面对比研究,认为吴迁本可以“纠正邓珍刊本诸多错误”、“充实邓珍本未见资料”,这些都足以证明吴迁本的重要学术价值。吴迁本所附跋语曰:“《金匮要略》诚医家之要书也,然学者漫不之顾,少有蓄之者。今得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老眼虽昏,勉强录之。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
       又书中有“吴迁印”、“吴景长”、“吴迁景长兰室秘藏医书药方志此印章”印记,据此可知该书的抄录者当为元末明初人,姓吴,名迁,字景长,生平背景不详,但以他抄书的功底以及拥有多枚私人印章等信息来看,应当是一位家境尚可的读书人。关于吴迁其人,此前学者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皆未能考得其生平,如真柳诚教授便坦言:“关于吴迁或吴景长,有年代差异的同名他人之史料记载,但与吴迁本人相关资料至今未见。”

日本著名中医版本学家真柳诚教授,对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的评价,及其他:
       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的最初发现者为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沈氏在其工作于上海图书馆期间,发现藏于同馆的《金匮要略方》不同于继往版本,于200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中,强调“此抄本与现今通行本略有不同”,他确认“此抄本乃据宋绍圣三年(1096)刻本传抄,最接近北宋原本面目”,同时引用朱氏《续一庐书目》著录中“明洪武苏州吴迁照北宋版抄”为结论佐证。
       借沈氏之书真柳诚开始关注吴迁抄本。2007年8月28日,真柳诚赴上海图书馆阅览了明抄本《金匮要略方》,他在电子邮件与其中国学生梁永宣(北京中医药大学赴日留学生)明示:“我看到了明初抄本《金匮要略方》,不错,正是北宋小字本的抄本,和我们至此止研究的邓珍本大字系统不同。完全属于别的体系”。“关于此书的价值,我很快就会在日本写出报道,但如此重要的中国医籍,若仅被一位日本人提出予以证实,可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此书收藏于上海,那么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者联合发表文章为宜。目前正在考虑和段逸山或者郭秀梅(时在日本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博士后)合作。若能将此书影印出版为大家所用,将今生无憾!”
        2007年9月2日凌晨,真柳诚再一次与其学生梁永宣,在邮件中明示了,吴迁本与邓珍本二书在行数、字数、文字字体等不同之处。具体显示了吴迁本双行小字及改行状态,还用红字予以标明差异,如二书不同的药量和被消除的文字。”他同时谈到了亲眼阅览小字本《金匮》时的震惊:“如此我们可以如实地了解宋改本的实际状况了,现在所见的《金匮》版本其传承全部出自邓珍本,这点已有硕士野口君阐明。近500年我们只了解医书有大字本,林亿等从1065至1066年二年期间,校刊了《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玉函经》以及《金匮》,尤其是《金匮》,更彻底的说包括《伤寒论》在内,与其说是‘校刊’,不如说是‘杜撰’”。“小字本《金匮》变化如此之多,那么至今为止流传的小字本系统《伤寒论》,又是何等状况?”
   “从某种程度可以推测,若比较《金匮》大字本、小字本状况可了解宋臣校刊实态,今后必须考虑研究宋臣校定后各种中医典籍底本,大字本和小字本的差别。”继往中医文献界认为,宋臣校定医书大、小字本的区别,仅是字体的差异,但现实中发现的内容差异,对观点予以强烈的反驳。因此真柳诚的感慨,非常令人深思,他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即应通过《金匮》一书二种版本的系统研究,进而探讨宋臣整理医书的原则。
       ……
 
        特别鸣谢:

        作为一部专业中医药文献工作者的重要研究版本,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明洪武廿八年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经虞麓山房同仁近两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依古法梓成少量复原本,与杏林同仁和各位专家见面,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欣喜。
        在此,我们特别要感谢国内诸位著名中医药版本、目录学家的大力帮助。从版式的确定,到浮签的处理,从《伤寒论》到《金匮要略方》的历史过程,及派生关系。从古籍版本的特微到史学角度,就中医文献版本的产生,及其在国内外的沿革发展,通过专家的循循教诲,使我们在古籍复原的实践中,取得某些认识论上的“知行”关系。

          庚子仲夏,常熟虞麓山房落枫簃主人叙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相极优,按原本一比一古法复原,宣纸线装。系全网批注浮签最全之本,专供中医药版本专家研究参本,曾赠送该书重要研究者,日本真柳诚教授一部,获得好评。(备注:网上批注浮签35条,上两行均缺字,而是书一字不缺)。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