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通信原理(第2版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核心课程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9787121288586 编者:啜钢//高伟东//孙卓//刘倩 电子工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移动通信原理(第2版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核心课程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9787121288586 编者:啜钢//高伟东//孙卓//刘倩 电子工业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

39 7.8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啜钢//高伟东//孙卓//刘倩

出版社电子工业

ISBN9787121288586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562548

上书时间2024-05-21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方法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多径传播模型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多径信道的主要描述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2.7  中继协同信道
    2.7.1  再生中继信道简介
    2.7.2  透明中继信道简介
第3章 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小移频键控
    3.2.1  相位连续2FSK
    3.2.2  MSK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3  高斯小移频键控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GMSK功率谱
  3.4  QPSK调制
    3.4.1  二相调制
    3.4.2  四相调制
    3.4.3  偏移QPSK——O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3.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3.5.4  OFDM的应用
  3.6  高阶调制
    3.6.1  数字调制的信号空间原理
    3.6.2  M进制数字调制及高阶调制
    3.6.3  高阶调制在3G及4G中的应用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4.1  概述
  4.2  分集技术
    4.2.1  宏观分集
    4.2.2  微观分集
    4.2.3  分集的合并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较
    4.2.5  分集对数字移动通信误码的影响
  4.3  信道编码
    4.3.1  概述
    4.3.2  分组码
    4.3.3  卷积码
    4.3.4  Turbo码
  4.4  均衡技术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线性均衡器
    4.4.3  自适应均衡器
  4.5  扩频通信
    4.5.1  伪噪声序列
    4.5.2  扩频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径干扰和RAKE接收机
    4.5.4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4.6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
    4.6.1  多天线系统模型
    4.6.2  多天线系统容量分析
    4.6.3  空间复用技术
    4.6.4  发射分集与空时编码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5.3  多址接入技术
  5.4  码分多址关键技术
    5.4.1  扩频技术
    5.4.2  地址码技术
    5.4.3  扩频码的同步
  5.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6  切换和位置更新
    5.6.1  切换技术
    5.6.2  位置更新
  5.7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原理
    5.7.1  概述
    5.7.2  接纳控制
    5.7.3  动态信道分配
    5.7.4  负载控制
    5.7.5  分组调度
  5.8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第6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6.2  GSM系统的结构
  6.3  GSM系统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6.3.3  突发脉冲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6.4.3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与处理
    6.4.4  GSM系统中的语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6.5  GSM的信令协议
    6.5.1  GSM信令系统概述
    6.5.2  GSM系统的协议模型
    6.5.3  GSM无线信令接口的三层协议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过程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6.6.5  GSM安全措施
    6.6.6  计费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6.7.1  GPRS业务概述
    6.7.2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6.7.3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6.7.4  GPRS的空中接口
  6.8  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
  7.1  3G概述
  7.2  IS-95A与CDMA2000 1X标准介绍
    7.2.1  CDMA2000 1X标准特色
    7.2.2  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7.2.3  CDMA软切换
    7.2.4  CDMA2000 1X下行链路
    7.2.5  CDMA2000 1X上行链路
    7.2.6  CDMA2000 1X EV-DO介绍
  7.3  WCDMA标准介绍
    7.3.1  WCDMA标准特色
    7.3.2  WCDMA下行链路
    7.3.3  WCDMA上行链路
    7.3.4  HSDPA/HSUPA概述
  7.4  TD-SCDMA标准介绍
    7.4.1  TD-SCDMA标准特色
    7.4.2  TD-SCDMA物理信道
    7.4.3  TD-SCDMA系统支持的信道编码方式
    7.4.4  TD-SCDMA的调制、扩频及加扰方式
第8章 LTE移动通信系统
  8.1  LTE系统
    8.1.1  LTE网络架构及网元
    8.1.2  LTE协议体系
  8.2  LTE通信过程
    8.2.1  小区搜索
    8.2.2  系统信息获取
    8.2.3  随机接入
    8.2.4  小区选择和重选
    8.2.5  切换
  8.3  LTE-Advanced增强技术
    8.3.1  载波聚合技术
    8.3.2  中继技术
    8.3.2  CoMP技术
    8.3.3  eICIC技术
第9章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
  9.1  5G发展状况
    9.1.1  5G发展概述
    9.1.2  国际标准化组织积极推进5G标准制定
    9.1.3  世界主要各国的5G研究动态
  9.2  5G概述
    9.2.1  5G的概念
    9.2.2  5G的应用场景
    9.2.3  5G的能力指标
  9.3  5G的关键技术
    9.3.1  5G新型网络架构
    9.3.2  5G关键网络技术
    9.3.3  5G关键无线技术
  9.4  5G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技术趋势
    9.4.1  5G挑战
    9.4.2  5G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附录A 矩阵分解
附录B 话务量和呼损率
附录C 英文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内容摘要
 由啜钢、高伟东、孙卓、刘倩编著的《移动通信原理(第2版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核心课程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要内容有: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包括移动通信的无线传播环境、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蜂窝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包括GSM和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LTE移动通信系统:5G移动通信最
新发展。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力求理论结合实际,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
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