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起钢铁的脊梁:大革命及抗战时期中山红色故事 9787218139050 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挺起钢铁的脊梁:大革命及抗战时期中山红色故事 9787218139050 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

16.2 2.8折 58 全新

库存14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1813905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9691598

上书时间2024-05-19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大革命时期中山红色故事

1925年,中山建起了第一个中共组织

大革命时期,中山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中山工农大联合支援省港大罢工

经历学生运动的锻炼,一批革命战士茁壮成长

平定“石岐之乱”,首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亲自带兵

1927年,中共中山组织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

这批革命先驱不畏白色恐怖,坚持斗争

革命低潮时期,中山九区人民坚持艰苦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红色故事

“一二·九”运动爆发,这群中山学生掀起救亡热潮

孙康历尽艰辛找组织

七七事变后,中山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这批中山人奔赴延安

这个会议提早三年多规划在五桂山开辟根据地

横门保卫战,中共中山县委统战工作建奇功

中山组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抗战时期,这个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从大革命到抗战,石军村人民默默作贡献

一位海洲青年的革命历程

中山沦陷时期,县委交通网依然畅通

共产党这几仗,镇 住了国民党的投降派

建立五桂山根据地,分几步走

活捉“飞天鸭”,延安来的指挥官亲自化装侦察

崖口伏击战里,这位新郎官壮烈牺牲

1943年,珠江敌后武装斗争中心移至中山

保障供给,中山抗日游击队也开垦了“南泥湾”

这一仗,向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献礼

五天粉碎日、伪军原定一个月的“十路围攻”

抗战时期的珠江口活跃着一支海鹰尖兵

这一役以少胜多,战例曾写进解放军教材

“革命饭”与“英雄虱”

“岳阳楼”“纽约桥”“五层楼”等,每个代号都有故事

抗战时期,游击队的交通情报工作十分出色

1944年,中山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在五桂山根据地,妇女能顶半边天

一座小教堂带出一段统战佳话

群众是游击队生命之源

绝不说出游击队行踪,石门41人被日军活埋

大布村60多人投身革命,被称中山“小延安”

在五桂山槟榔山村,有一个会议载入历史

从五桂山到粤中,中区纵队在敌人眼皮下挺进

从这天起,珠江纵队的名字让敌人胆寒

三乡白石村有一座英雄碉楼,故事精彩

30多辆自行车奔袭,敌人睡梦中当俘虏

三山虎山血战,荡气回肠

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南头人民都纪念他们

兵分六路,珠纵一支队转移东江

在东江,珠纵一支队打了几场漂亮仗

《终战诏书》已公布,不肯投降的日军被缴械

铁骨铮铮,青史永存

杨殷:朝闻道,夕死可矣

北有李大钊,南有杨匏安

萧一平:为革命不计个人得失

李慕濂:中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关晃明:首位血溅中山抗日战场的共产党员

欧阳强:革命哪里需要就到哪

梁嘉:传为佳话的“三兵家庭”

周伯明:给中山游击队带来了爆破技术

吴清华:宁死不屈,严守秘密

卫国尧:组织智擒“八虎”,为民除害

罗若愚:不畏机枪护农户

黄健:数次入狱仍不改初心

黄锦棠:广游二支队无人不晓的“四眼黄”

王鎏:腮帮被打穿仍继续战斗

方群英:像一块磁铁,把群众吸引在周围

唐仕锋:血染衣衫,不下战场

梁绮卿:千金小姐闹革命

程志坚:因为革命,与父亲脱离关系

中山抗日杨家将 

黄鞅:独臂英雄,献身抗日

刘震球:美国归侨成为珠三角首位区民主政权主席

游击勇士:英勇不屈,鲜血染红石莹桥山溪

铁流十二勇士:壮烈如狼牙山五壮士

内容摘要
     1925年,中山建起了个组织 广东省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被广州市及澳门、香港环绕包围。明朝中后期,澳门为葡萄牙人的租借地区。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广州市成为很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山县(1925年香山县改中山县,1983年12月中山撤县建市,1988年升为地级市)县民易于接受新思想。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不计其数的中山人走上革命的道路。中山成为中国共产党较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1921年,杨匏安(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人,今属珠海)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很早的53名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下半年,杨匏安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代理书记。在主持广东区团委工作期间,杨匏安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了许多团员。 1923年5月13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改组。随后,党员、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候补执行委员周其鉴①来到香山,奔走于一、四、八、九区宣传革命,指导开展青年运动,成为很早在中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党员之一。 1924年8月,广东区委派党员梁九(又名梁有善,东乡人)与由杨殷介绍入党的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学员梁桂华、梁功炽,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到香山组织农民运动。为加强对中山农民运动的领导,广东区委特派梁复燃山前来开展工作。稍后.岐山李屋边(今属中山市南朗镇)人李华熠在广州农讲所参加第二届学习班.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李华熠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回到中山组织农民运动。年底,党员、车衣工人冯光受组织委派,到香山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共产党员韦健、陈周鉴等亦以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陆续被派到中山工作。 1925年年底,中山县支部委员会成立,隶属广东区委。支部书记李华,党员有冼雄标、卢达云、梁仕坤、梁瑞生(九胜)、梁岐玉、梁发、梁伟民、梁九、陈军凯、严庆瑶、吴兆元等十多人。 中山支部建立后,成为领导中山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1926年年底,中山县委成立,李华熠为首任县委书记。随着中山组织的建立,中山的工农革命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全县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中山地区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山地区迅速掀起高潮。 大革命时期,中山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农讲所:农民革命大本营 1924年7月3日,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班在广州开班。梁功炽、萧一平和郑千里三名中山籍青年参加了这届农讲所学习。 农讲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举办农讲所的使命,正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宣言》中所说:“是要训练一班能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出来,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方法,更锻炼着农运的决心,几个月后,都跑到乡间,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推翻封建势力。中央农讲所可以说是农民革命大本营。”学习期间,彭湃亲自带学员到广州市郊实习,向学生传授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 从1924年7月3日至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六届学习班。前五届共有毕业学员454名,其中有32名中山籍学员,占比约7%。这些青年毕业后,有的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分配到省内各地工作,有的回到家乡成为领导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4年7月3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会决定“组织香山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指定、彭湃及农讲所学生三人为委员,筹备该协会各种计划”。孙中山对此尤为关注,亲自过问并拟将香山农民协会作为全国模范农会,委派廖仲恺、到香山具体指导。8月22日,香山农民协会筹委会发表《告农民书》号召全县农民同胞“速起团结组织农民协会”。P2-4

精彩内容
本书为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山红色故事系列丛书”之一种,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出版物。本书聚焦于大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中共广东中山组织和共产党人的工作、战斗与生活,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中山建立第一个中共组织与轰轰烈烈开展农民运动,以及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坚持抗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先驱者鲜活感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山红色岁月中共组织和党员的风采,有助于广大读者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媒体评论
推荐1:一部有血有肉的抗日战争史诗,细节之处刻写英雄铮铮铁骨

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从共产党人到进步群众,再现革命先烈的奋斗轨迹。

推荐2:聚焦于大革命及抗战时期中共广东中山组织和共产党人的工作、战斗与生活

回溯血与火交织的红色岁月,感受震撼灵魂、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推荐3:细述黎明前的峥嵘岁月,连天烽火谱写英雄赞歌

冲突与斗争,压迫与反抗,危难与信仰,旨在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宝贵历史。

推荐4:历史未走远,忠骨魂长存

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这是中山人的红色记忆;

不畏牺牲,艰苦奋斗,这是中山人的红色基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