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败治理的微观制度基础--内部控制中心论 9787561575901 李连华|责编:许红兵 厦门大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腐败治理的微观制度基础--内部控制中心论 9787561575901 李连华|责编:许红兵 厦门大学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68 7.7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连华|责编:许红兵

出版社厦门大学

ISBN9787561575901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847649

上书时间2024-05-13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中国的腐败现状与特征分析:基于大数据的视角
  1.1  对中国腐败现状的评估
    1.1.1  学界评估与意见分歧
    1.1.2  调查与结论
  1.2  中国腐败状况的趋势与结构分析
    1.2.1  趋势分析
    1.2.2  结构分析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回顾:文献综述与整合分析
  2.1  政府官员腐败研究
    2.1.1  政府官员腐败的内涵与量化
    2.1.2  对政府官员腐败手段的总结
    2.1.3  对政府官员腐败的理论解释
    2.1.4  政府官员腐败导致的后果分析
    2.1.5  政府官员腐败的治理政策
  2.2  企业高管腐败研究
    2.2.1  高管腐败的内涵与量化
    2.2.2  高管腐败动因的理论解释
    2.2.3  高管腐败的后果分析
    2.2.4  高管腐败的治理对策
  2.3  文献比较与整合
  2.4  文献评述与研究方向
    2.4.1  现有文献缺陷
    2.4.2  未来研究方向和本课题的切入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控制与腐败防控:理论逻辑与数据验证
  3.1  内部控制与高管腐败
    3.1.1  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设
    3.1.2  变量、模型与数据
    3.1.3  实证分析
    3.1.4  进一步分析:结构化视角
    3.1.5  稳健性检验
    3.1.6  实证结论
  3.2  内部控制与企业寻租性腐败:政治关联的视角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2  变量、模型与样本
    3.2.3  回归分析与结论
    3.2.4  稳健性检验
    3.2.5  研究结论
  3.3  内部控制、现金持有与高管腐败
    3.3.1  引言
    3.3.2  文献回顾
    3.3.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3.3.4  变量与模型
    3.3.5  样本与数据
    3.3.6  实证分析
    3.3.7  进一步检验
    3.3.8  实证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效率与反腐的整合视角
  4.1  内部控制设计的要素构成
  4.2  内部控制设计的主体:比较与选择
    4.2.1  代表性做法
    4.2.2  我们的意见与主张
  4.3  内部控制设计的客体
    4.3.1  界定内部控制设计客体的主要依据
    4.3.2  内部控制设计的内容:解构与分析
  4.4  内部控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4.5  内部控制设计的原则
  4.6  内部控制设计的程序
    4.6.1  自上而下的设计程序
    4.6.2  自下而上的设计程序
    4.6.3  设计程序的整合与优化
  4.7  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
    4.7.1  总结与归纳
    4.7.2  演绎与预测
    4.7.3  因果分析
    4.7.4  结构分析
    4.7.5  系统分析
    4.7.6  移植与借鉴
  4.8  内部控制设计的内容
    4.8.1  机构设计与权责分配
    4.8.2  战略与政策:依据与选择
    4.8.3  业务安排与流程分解
    4.8.4  基于业务流程的腐败控制制度
  4.9  承诺与执行
    4.9.1  承诺
    4.9.2  执行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控制预防腐败:保障与支持系统
  5.1  内部控制保障与支持系统的构成
    5.1.1  范围与边界
    5.1.2  内容与结构
  5.2  组织保障
  5.3  人员保障
  5.4  技术保障
  5.5  文化保障
  5.6  冲突与协调
  5.7  揭露与纠正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衔接与互动
  6.1  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结构关系
  6.2  外部控制及其制度特征
    6.2.1  外部、宏观性腐败治理制度
    6.2.2  外部控制的制度特征
  6.3  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衔接方式
    6.3.1  文献及评述
    6.3.2  两种控制关系的再认识
    6.3.3  衔接方式: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内部控制反腐败效果评价:理论与方法
  7.1  经济性效果评价与反腐败效果评价:区别与联系
  7.2  评价理论与原则
    7.2.1  理论基础
    7.2.2  评价原则
  7.3  评价方法与程序
    7.3.1  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7.3.2  评价主体与评价程序
  7.4  设计合理性评价
  7.5  执行有效性评价
  7.6  总体结论与评价报告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防腐败问题:以G高校为例
  8.1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容及其构成
  8.2  行政事业单位腐败特点:与企业腐败之比较
  8.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
  8.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以G高校为例
    8.4.1  高校腐败的特征分析
    8.4.2  高校内部控制的反腐败案例分析:以G高校为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观点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观点与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腐败防控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本著作的力量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其以宏观问题微观化的观察视角而对现有文献的横向集成与纵向推进。
本著作为此专门论述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实现融合的路径接口与具体方法,从而将反腐败的宏观目标建立在更加可靠,而且也更加广泛的微观组织及其相应的制度保障之上。同时,本著作在总结提炼、分拣梳理与吸纳继承的基础上,也完成了由实践经验到理论归化的过渡与升华,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反腐败思想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其所展现的理论集成性及理论深度,都是现有文献所未曾见到的。新的视野必定带来新的思想,而新的思想则有助于政策的创新与突
破。
本著作的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为中国的反腐败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与方向,对于提高中国的反腐败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治理路径上,本著作所倡导的内部治理路径将与我国现行的腐败治理路径形成互补之势,有利于促使中国的反腐败实践由时下的外部巡视转向外部巡视与内部治理、
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相互结合,从而使腐败防控链条更加完整,反腐效果更加可靠。
这应该是我国第一部从微观层面的内部控制视角来系统研究与阐述腐败治理的内在机理、实现路径与政策取向的学术著作。其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对于提高中国的反腐败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