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羊拉大型铜矿床成矿与预测 9787030682826 黄智龙//李波//邹国富//杜丽娟 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滇西羊拉大型铜矿床成矿与预测 9787030682826 黄智龙//李波//邹国富//杜丽娟 科学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271.6 7.0折 388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智龙//李波//邹国富//杜丽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2826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88元

货号11698879

上书时间2024-05-07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铜资源概况

 一、世界铜资源分布

 二、中国铜资源分布

 第二节 主要类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一、VMS型铜矿床

 二、夕卡岩型铜矿床

 三、斑岩型铜矿床

 第三节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一、主要研究进展

 二、存在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背景、内容及成果

 一、研究背景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层

 一、基底

 二、盖层

 三、关于“嘎金雪山群”

 第二节 区域构造

 一、金沙江构造带

 二、主要构造特征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第四节 区域变质岩

 一、格亚顶变质岩带

 二、羊拉-奔子栏变质岩带

 第五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

 一、地球物理异常

 二、地球化学异常

 三、遥感解译

 第六节 区域矿产

 一、苏鲁-你龙保金、铬铁矿带

 二、羊拉-曲隆铜(铅锌银)矿带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质

 一、矿区地层

 二、矿区构造

 三、矿区岩浆岩

 四、矿区变质岩

 五、矿区地球物理

 六、矿区地球化学

 第二节 矿体地质

 一、矿体特征

 二、矿石特征

 三、围岩蚀变

 四、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矿区岩浆岩

 第一节 玄武岩

 一、空间分布及岩相学

 二、地球化学

 三、岩石成因及岩浆演化

 四、成岩构造环境

 第二节 花岗闪长岩

 一、岩体特征及岩相学

 二、样品及分析方法

 三、成岩时代

 四、地球化学

 五、岩石成因

 六、构造环境与成岩过程

 七、金沙江洋的演化

 第三节 辉绿岩

 一、地质特征

 二、成岩年代

 三、地球化学

 四、岩石成因

 第四节 石英斑岩

 一、地质特征

 二、成岩时代

 三、地球化学

 四、岩石成因及成岩背景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二、包裹体岩相学

 三、分析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硫同位素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碳、氧同位素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讨论

 第四节 氢、氧同位素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成矿流体中水的来源

 第五节 铅同位素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

 第一节 成矿年代学及成矿背景

 一、分析方法

 二、定年结果

 三、定年意义

 四、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二节 矿床成因信息

 一、成矿地质条件

 二、矿床成因类型

 第三节 铜的迁移形式及沉淀过程

 一、铜的迁移形式

 二、铜的沉淀机理

 第四节 成矿模式及成矿过程

 一、成矿模式

 二、成矿过程

第七章 矿田构造与成矿预测

 第一节 矿田构造

 一、断裂特征

 二、构造体系

 三、构造控矿特征

 四、构造控矿模式

 第二节 构造地球化学填图

 一、原理及方法

 二、构造地球化学测量

 三、构造地球化学异常

 第三节 成矿预测

 一、主要控矿因素

 二、找矿标志

 三、找矿方向

 四、靶区圈定

 五、预测效果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附表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铜是人类*早发现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铜就被用于工业生产(Golding and Golding,2017),约在6000年前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铜被用于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器皿(张亮等,2015;王勤等,2017)。铜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导电和导热性、延展性及耐磨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和金属属性,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石化、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及新兴产业等众多领域。铜在用量上仅次于钢铁和铝,不仅是现今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更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矿种(马茁卉和余良晖,2010;周平等,2012;张亮等,2015;王勤等,2017;Golding and Golding,2017)。

 第一节铜资源概况

 铜矿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矿床类型繁多。虽然我国许多学者对铜矿床类型进行过研究(孟宪民,1953;郭文魁和付同泰,1958;郭文魁等,1978;王之田和秦克章,1988,1991;宋叔和和韩发,1990;孙海田等,1992;芮宗瑶和王龙生,1994;黄崇轲等,2001;陈毓川等,2010a,2010b),但是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目前常用的划分方案见表1.1(陈毓川等,2010a;应立娟等,2014),将铜矿床划分为10种矿床类型,即斑岩型、夕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沉积岩型(包括海相杂色岩系型和海相火山沉积型)、陆相火山热液型、砂岩型、自然铜型和表生型,其中斑岩型和夕卡岩型为主要铜矿床类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沉积岩型(包括海相杂色岩系型和海相火山沉积型)为重要铜矿床类型。目前国外铜矿床类型也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根据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成矿模式,可分为斑岩型、夕卡岩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VMS)、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砂页岩型、铁氧化物铜金型(iron oxide-copper-gold,IOCG)、热液脉型及自然铜型等(聂凤军等,2011;Singer,2017),其中斑岩型、砂页岩型、VMS型和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是国外*主要的类型,所占有的铜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拥有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

 一、世界铜资源分布

 世界铜资源广泛分布,但储量高度集中。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都拥有丰富的铜资源,但储量主要集中于智利、秘鲁、澳大利亚 、墨西哥、美国、俄罗斯、中国、赞比亚等国家(周平等,2012;张亮等,2015;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2020)。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全球铜储量约为871000万t,其中储量前三的国家为智利(200000万t)、澳大利亚(87000万t)和秘鲁(87000万t),这三个国家的铜资源储量占全球储量的2/5以上;中国的铜资源储量为26000万t,占全球储量的2.99%,排名第九[表1.2;图1.1(a)]。此外,刚果(金)、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有着丰富的铜资源。2019年全球铜产量为20310万t,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智利(5600万t)、秘鲁(2400万t)和中国(1600万t)[图1.1(b)]。

 从矿床类型看,全球铜矿床工业类型多样,但铜资源储量相对集中。全球已发现和探明的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砂页岩型、VMS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和IOCG型等(图1.2)。Singer(2017)统计了全球1978个铜(含铜)矿床,发现约69%为斑岩型铜矿、12%为砂页岩型铜矿、5.1%为IOCG型铜矿、4.9%为VMS型铜矿;夕卡岩型铜矿虽然只占约2.2%,但往往产出高品位矿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铜矿床类型存在明显差别,如智利和秘鲁*主要为斑岩型铜矿,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主要为岩浆铜镍硫化物型铜矿,赞比亚和刚果(金)则以砂页岩型铜矿为主,澳大利亚主要为IOCG型铜矿;我国除斑岩型铜矿外,夕卡岩型铜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类型,占我国铜资源储量的27%(应立娟等,2014)。

 从成矿区带看,全球铜矿资源集中分布在15个成矿区带(罗晓玲,2000;元春华等,2012):①环太平洋中新生代铜金矿带,尤其是东太平洋智利-秘鲁安第斯山、美国西南部、加拿大西南部斑岩铜矿集中区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斑岩铜金矿集中区;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中生代斑岩铜矿带,包括前南斯拉夫、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藏等巨大的斑岩铜矿集中区;③中亚-蒙古带的古生代斑岩铜矿带,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我国华北及东北等巨大铜矿集中区;④中非赞比亚-扎伊尔砂页岩型铜矿带;⑤美国-加拿大五湖地区;⑥加拿大黄铁矿型铜矿集中区;⑦中欧波兰-德国页岩铜矿区;⑧西班牙-葡萄牙黄铁矿型铜矿带;⑨俄罗斯西伯利亚铜镍硫化物矿区;⑩俄罗斯西伯利亚乌多坎砂页岩铜矿区;俄罗斯乌拉尔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黄铁矿铜多金属矿带;印度马兰杰坎德铜矿区;阿富汗艾纳克砂页岩型铜矿区;南澳奥林匹克坝铜-铀-金矿区;巴西卡腊贾斯萨洛博砂页岩型铜矿区。

 二、中国铜资源分布

 铜是我国的紧缺矿种,长期依赖进口已成定局(应立娟等,2014;马茁卉,2017)。我国地处全球古亚洲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交叉部位,铜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黄崇轲等,2001;陈毓川等,2010a,2010b)。我国是世界上铜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铜矿床广泛分布、矿床类型齐全(黄崇轲等,2001;陈毓川等,2010a,2010b;应立娟等,2014)。据USGS(2020)统计,2019年中国的铜资源储量为26000万t,占全球储量的2.99%,排名第九[表1.2;图1.1(a)];据2012年中国矿产储量通报(应立娟等,2014),全国探明铜资源储量9036.9万t。随着成矿理论和勘探技术不断创新,近年来在我国许多成矿区带取得铜矿找矿重大突破,铜资源储量有较快增长,如在冈底斯成矿带探明铜资源储量超1000万t的驱龙铜(钼)矿床(秦克章等,2014)、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探明铜资源储量超1000万t的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唐菊兴等,2016)。

 1.总体特征

 (1)铜矿床分布广泛,资源量相对集中。截至2012年,除天津和香港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数量不等的铜资源储量,探明铜资源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10%以上的有西藏、江西和云南,其中西藏*多,探明储量超过2000万t、占全国总储量的23%;排名第4~7位依次为内蒙古、新疆、安徽和黑龙江。这7个省、自治区探明铜资源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近74%(应立娟等,2014)。

 (2)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少,中-小型矿床居多。应立娟等(2014)的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铜矿床814个,其中500万t以上的超大型铜矿床只有3个,50万~500万t的大型铜矿床47个,10万~50万t的中型铜矿床120个,1万~10万t的小型铜矿床644个。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西藏探明2个铜资源储量超1000万t的世界*超大型铜矿床,一个是冈底斯成矿带的驱龙铜(钼)矿床(秦克章等,2014),另一个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唐菊兴等,2016)。

 (3)矿床类型齐全,重要类型突出。陈毓川等(2010a)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10种矿床类型(表1.1),指出斑岩型和夕卡岩型为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沉积岩型(包括海相杂色岩系型和海相火山沉积型)为我国重要铜矿床类型。据应立娟等(2014)的统计,在我国探明的铜资源储量中,斑岩型铜矿约41%、夕卡岩型铜矿约27%、层状型铜矿(包括变质岩中层状铜矿和含铜砂页岩型铜矿)约11%、铜镍硫化物型铜矿约6.4%、火山沉积型铜矿约5.5%、其他类型铜矿小于10%。

 (4)成矿时代跨度大,大规模成矿时代相对集中。王登红等(2010,2014a)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铜矿床成矿时代跨度大,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均有产出,以燕山期成矿为主。随着近年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钼)矿床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秦克章等,2014),喜马拉雅期成为我国铜矿另一个重要成矿时代(王登红等,2014b;应立娟和唐菊兴,2015)。应立娟和唐菊兴(2015)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探明喜马拉雅期铜资源量与燕山期铜资源量相近。

 2.空间分布

 根据我国铜矿的空间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三大铜成矿域(王之田等,1994;黄崇轲等,2001):北部铜成矿域、东部铜成矿域和西南铜成矿域,它们分别是古亚洲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部铜成矿域涵盖华北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以北的地区,受古亚洲构造岩浆带和华北陆块-塔里木构造演化的联合控制。铜矿床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和前寒武纪,铜矿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岩型;产出有红透山、白银厂等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篦子沟海相火山沉积型铜矿床以及多宝山、白乃庙和乌奴格吐山等斑岩型铜矿床。

 东部铜成矿域受太平洋构造岩浆带的控制,内带为台湾岛弧褶皱系,外带主要在我国大陆东部。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铜矿类型以斑岩型、夕卡岩型为主,其次为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热液型,分布有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德兴铜矿带、华北陆块北缘(燕辽)铜矿带以及紫金山铜矿区等。

 西南部铜成矿域主要位于云南、西藏、川西、青海南部等地区,包括特提斯-喜马拉



精彩内容
铜矿是我国的紧缺矿种,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国家铜资源安全及铜行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实现找矿突破,迫在眉睫。羊拉铜矿床是滇西“三江”成矿带内很具代表性的大型铜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矿区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本书在全面收集已有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地质学、矿物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了成矿过程,建立了成矿模式,总结出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结合构造地球化学填图,对矿床深部和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取得了找矿突破。 本书可供从事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成矿预测等有关的科研、教学、地质勘探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