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废物处置和资源化污染控制技术 9787122279491 赵由才 等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筑废物处置和资源化污染控制技术 9787122279491 赵由才 等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73.4 7.5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由才 等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491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607350

上书时间2024-04-03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概论1
1.1建筑废物定义、来源与分类1
1.2建筑废物组成与性质2
1.3建筑废物产量估算2
1.4国内建筑废物管理现状5
1.5国外建筑废物管理政策及法规现状6
1.5.1美国7
1.5.2欧盟8
1.5.3日本9
第2章建筑废物取样技术及设备10
2.1建筑废物代表取样技术10
2.1.1建筑废物污染物的鉴别10
2.1.2拆毁前建筑废物取样技术16
2.1.3拆毁后建筑废物取样技术18
2.1.4地震灾区建筑废物取样技术19
2.2建筑废物取样工具及设备20
2.2.1典型工业企业车间建筑废物取样工具20
2.2.2建筑废物远程取样装置21
2.2.3建筑废物表层剥离分离设备24
第3章建筑废物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方法27
3.1建筑废物样品中重金属测试分析27
3.1.1样品预处理27
3.1.2样品中重金属定性及总含量分析27
3.1.3汞含量分析29
3.1.4BCR形态分析29
3.1.5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30
3.1.6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32
3.1.7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32
3.2建筑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和氰化物检测分析32
3.2.1样品制备与保存34
3.2.2有机物提取34
3.2.3提取液净化34
3.2.4GC-MC定性定量分析35
3.2.5方法回收率35
3.2.6有机物浸出毒性分析39
3.2.7氰化物分析43
第4章建筑废物的污染特征45
4.1建筑废物中汞的污染特征45
4.1.1不同来源建筑废物中汞的分布特征46
4.1.2汞污染单因子评价48
4.2建筑废物中砷的污染特征49
4.2.1不同来源建筑废物砷的分布特征49
4.2.2建筑废物中砷与铁、锰、硫和磷相关性分析51
4.2.3建筑废物砷污染单因子评价52
4.2.4建筑废物中砷、铁、锰的化学形态和风险评估53
4.3建筑废物中铜/锌/铅/铬/镉/镍的污染特征55
4.3.1总含量分析57
4.3.2元素组成(XRF)分析60
4.3.3建筑废物矿物晶体X射线衍射(XRD)分析61
4.3.4风险评估61
4.4不同来源建筑废物重金属浸出毒性65
4.5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性质表征70
4.5.1X射线衍射(XRD)分析70
4.5.2热重分析71
4.5.3形貌分析71
4.6建筑废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73
4.6.1重金属建筑废物中重金属BCR形态分析73
4.6.2化工冶金建筑废物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77
4.7建筑废物中有机物、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89
4.7.1建筑废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90
4.7.2农药厂挥发性有机物存在特征92
4.7.3农药厂建筑废物污染特征93
4.8有机磷农药污染建筑废物场地风险评估100
4.8.1污染风险评估概述100
4.8.2污染建筑废物分析结果与评价100
4.8.3暴露评估101
4.8.4毒性评估105
4.8.5风险表征105
4.9氰化物污染建筑废物107
第5章受污染建筑废物产生机制110
5.1重金属静态浸泡110
5.1.1pH变化110
5.1.2单一重金属浸泡液中重金属的吸附量变化112
5.1.3混合重金属浸泡液中重金属吸附量变化114
5.2表面接触性重金属的污染深度116
5.2.1pH变化117
5.2.2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变化117
5.2.3混凝土中重金属分布118
5.2.4小结120
5.3不同建筑材料对气态汞的吸附模拟研究121
5.3.1建筑材料表征121
5.3.2不同建筑材料对气态汞吸附分析123
5.3.3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标准试块汞模拟吸附126
5.4外源有机物污染物与建筑废物的交互作用128
5.4.1有机污染物在建筑废物表面的嵌合机制128
5.4.2建筑废物对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吸附129
5.4.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133
第6章建筑废物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37
6.1酸中和容量(ANC)与重金属浸出研究137
6.1.1酸中和容量137
6.1.2重金属浸出行为138
6.2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在不同酸雨条件下的污染迁移139
6.2.1渗滤液产量141
6.2.2pH变化141
6.2.3电导率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142
6.2.4重金属与钙的迁移143
6.3不同气候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149
6.3.1光照、通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149
6.3.2迁移柱的搭建和取样150
6.3.3农药的迁移规律150
第7章受污染建筑废物再生利用浸出毒性及污染控制153
7.1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再生混凝土试块-浸出毒性特征153
7.2六种不同建筑材料制备再生混凝土块-浸出毒性特征156
7.2.1受重金属污染建筑材料的制备156
7.2.2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及浸出毒性特征157
第8章建筑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160
8.1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处理技术160
8.1.1柠檬酸洗脱160
8.1.2草甘膦洗脱163
8.1.3固定稳定化164
8.1.4草甘膦和纳米铁粉重金属处理的对比165
8.1.5柠檬酸洗-水洗-固化稳定工艺172
8.1.6草甘膦洗脱工艺174
8.2有机物污染建筑废物热处理修复技术176
8.3超高压液压压制大密度污染建筑废物178
8.4粉尘控制措施180
第9章含重金属建筑废物重金属富集回收181
9.1风选富集含铅锌建筑废物181
9.2富集含锌铅建筑粉尘中分离去除杂质氯183
9.3含铅锌建筑粉尘强碱浸出工艺186
9.3.1浸出影响因素分析186
9.3.2微波辅助浸取187
9.3.3超声辅助浸取189
9.3.4压力强化浸取192
9.3.5各种工艺的浸出渣及最佳条件下的金属离子浸出率193
9.4“低电压直流电解-活性锌粉置换”两步法回收铅195
9.4.1低电压电解回收195
9.4.2活性锌粉置换回收铅197
9.4.3置换过程的影响因素199
9.5氧化钙添加法回收建筑废物中的铝201
9.6锌电解回收工艺201
9.6.1电解锌粉的工艺条件202
9.6.2碱法电解锌粉工艺中的金属杂质209
9.6.3铅、铝对成核过程的影响213
0章建筑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建议218
10.1工业厂房构筑物重金属污染防护218
10.1.1污染防护设计与施工218
10.1.2污染防护措施的运营与维护221
10.2建筑废物污染鉴别与分离222
10.2.1污染建筑废物的鉴别222
10.2.2受污染建筑废物的分离224
10.3建筑废物监管建议225
10.3.1建筑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建议225
10.3.2工业企业火灾、爆炸建筑废物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建议227
10.3.3填埋场污染控制管理建议228
10.3.4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的监管建议230
1章建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233
11.1建筑废物再生集料制备利用233
11.1.1再生集料生产工艺233
11.1.2再生集料后续利用237
11.2建筑废物再生利用工程实例242
11.2.1南通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242
11.2.2上饶市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248
11.2.3苏州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工程253
11.2.4都江堰市灾毁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程257
附录一建筑废物重金属含量检测方法标准(草案)259
附录二工业源建筑废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鉴别技术规范(草案)262
附录三建筑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草案)265
附录四《异源或同源不同功能区建筑废物再生产品环境保护质量标准》(草案)270
附录五《受污染建筑废物作为再生集料、再生砂石、再生砌块的污染控制技术规范(3类产品)》(草案)275
参考文献279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覆盖化工、冶金、轻工、加工等行业所涉及的一般建筑废物以及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火灾和爆炸以及地震灾区建筑废物等处置和资源化污染控制技术。本书共分11章,分别是:概论、建筑废物取样技术及设备、建筑废物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方法、建筑废物的污染特征、受污染建筑废物产生机制、建筑废物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受污染建筑废物再生利用浸出毒性及污染控制、建筑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含重金属建筑废物重金属富集回收、建筑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建议、建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本书适合于从事建筑废弃物管理、建筑废物处置、建筑废物再生利用领域的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精彩内容
目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限制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十分迫切。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明显加快,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境问题全社会共治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环境管理正在走向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提升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加快建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建立科学有效防控人群健康和环境风险的科技基础体系,建立开拓进取、充满活力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先后启动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清洁空气研究计划、蓝天科技工程等专项,同时设立了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立足环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479项,涉及大气、水、生态、土壤、固废、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领域,共有包括中央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几百家单位参与,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环保科技“统一战线”。目前,专项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已验收的项目中,共提交各类标准、技术规范997项,各类政策建议与咨询报告535项,授权519项,出版专著300余部;专项研究成果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和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为广泛共享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及时总结项目组织管理经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出版《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一批专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是环境领域不可多得的资料文献。该丛书的组织出版,在科技管理上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能够进一步活跃环保科技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持续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黄润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