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生物安全学 9787030751973 武桂珍 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家生物安全学 9787030751973 武桂珍 科学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545.5 7.5折 72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武桂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51973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8元

货号1203153188

上书时间2024-03-08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篇 生物安全学概论

第一章 生物安全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3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概念 3

第二节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威胁 4

第三节 致病微生物耐药性 7

第四节 生物技术谬用 12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0

第六节 外来物种入侵 31

第七节 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的防范 35

参考文献 50

第二篇 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

第二章 传染病概论 57

第一节 传染病的特点和特征 57

第二节 感染 58

第三节 病原体的致病性 60

第四节 致病状况或致病机制 61

第五节 传播方式 62

第六节 诊断 64

第七节 治疗与扑杀 66

第八节 预防控制策略 68

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 70

第一节 细菌学及发展 70

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历史及流行概况 71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85

第四节 细菌性传染病特点 87

第五节 预防控制策略和未来方向 89

第六节 细菌耐药 91

第七节 结语 94

第四章 病毒性传染病 95

第一节 病毒学的发展 95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的发展史及流行概况 96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03

第四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04

第五节 预防与控制策略 106

第五章 寄生虫病 108

第一节 寄生虫病的发展史及流行概况 108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 109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传染过程 110

第四节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2

第五节 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113

第六章 人兽共患病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动物宿主 121

第三节 节肢动物媒介 125

第四节 自然疫源地 128

第五节 人兽共患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2

第六节 预防与控制策略 134

第七章 动物疫病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全球动物疫病防控 145

第三节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 150

第八章 重大植物疫情 158

第一节 概述 158

第二节 风险分析与监测预警 160

第三节 防控策略与技术 163

第四节 重大有害生物 167

参考文献 178

第三篇 两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第九章 两用生物技术概述 187

第一节 两用生物技术 187

第二节 近年值得关注的两用生物技术 187

第三节 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188

第十章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190

第一节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 190

第二节 微生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195

第十一章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199

第一节 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其发展 199

第二节 合成生物学的两用风险与生物安全 206

第十二章 基因编辑、基因驱动技术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209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 209

第二节 基因驱动技术 220

第三节 基因编辑与基因驱动的两用性与生物安全 223

第十三章 动植物基因组修饰技术及动物克隆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30

第一节 动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30

第二节 植物基因组修饰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41

第三节 动物克隆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57

第十四章 基因组学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63

第一节 主要基因组测序计划 263

第二节 基因组学技术的两用性 266

第三节 防止基因组学技术谬用的建议 271

第十五章 气溶胶技术两用性及生物安全 273

第一节 生物气溶胶的基本特征 273

第二节 生物气溶胶的采集、鉴定与传播 274

第三节 生物气溶胶的防护 278

第四节 气溶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79

第五节 生物气溶胶的谬用 281

第十六章 生物安全新技术 284

第一节 免疫学技术与生物安全 284

第二节 材料学技术与生物安全 299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 317

第十七章 生物技术两用性和多学科 322

第一节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两用性 322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两用性 328

第三节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两用性 334

第四节 生物技术两用性与生态环境 342

第十八章 两用生物技术的甄别和应对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甄别 346

第三节 生物技术的应对 348

第四节 生物技术展望 350

第十九章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的监管政策 352

第一节 美国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52

第二节 欧盟和其他国家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58

第三节 我国两用生物技术监管 363

参考文献 367

第四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论 395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 395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原理 397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指南 398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总则要求 402

第二十一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406

第一节 总则 406

第二节 生物风险管理 414

第三节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422

第二十二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428

第一节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428

第二节 人员管理 435

第三节 材料管理 438

第四节 实验室活动管理 445

第五节 标识管理 449

第六节 生物安保管理 450

第七节 实验室应急管理 452

第八节 废物管理 457

第二十三章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468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468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 483

第三节 个人防护装备 524

第二十四章 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 533

第一节 常规实验活动的安全操作技术 533

第二节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559

第三节 大动物实验的安全操作 561

第四节 实验室消毒与灭菌 563

第五节 实验室应急处置 574

第二十五章 人用疫苗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 580

第一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概述 580

第二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582

第三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 584

第四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的设计与建造 587

第五节 车间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593

第六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生产设备 596

第七节 车间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602

第八节 车间生物安全运行管理 603

第九节 人员防护管理 607

第十节 菌(毒)种和样本的管理 611

第十一节 生产过程生物安全防护 614

第十二节 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演练 617

第十三节 车间消毒及灭菌处理 620

第十四节 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废弃物管理 623

第十五节 车间安保管理 625

第二十六章 兽用疫苗生产车间 628

第一节 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 628

第二节 中国兽用疫苗生产企业概况 629

第三节 兽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生物安全的关系 630

第四节 常见兽用疫苗与车间的生物安全 633

参考文献 644

第五篇 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

第二十七章 人类遗传资源 651

第一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概念 651

第二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国内外概况 651

第三节 人类遗传资源的应用和价值 654

第四节 人类遗传资源与国家生物安全 656

第五节 人类遗传资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57

第二十八章 生物资源 661

第一节 绪论 661

第二节 生物资源安全 663

第三节 生物资源保护 671

第二十九章 微生物资源 677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管理要求 677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管理 678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技术 681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共享与利用 683

第五节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机构建设 688

第三十章 生物标本资源 692

第一节 生物标本资源概况 692

第二节 中国生物标本资源及保藏体系 694

第三节 生物标本资源与生物安全 696

参考文献 700

第六篇 生物人侵防控

第三十一章 国内外生物入侵防控的发展趋势 703

第一节 国际生物入侵防控的现状 703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发生趋势与面临的难题 704

第三节 中国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 706

第三十二章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际影响 709

第一节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家计划 709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国际地位 713

第三十三章 中国主要入侵物种研究 719

第一节 入侵动物 719

第二节 入侵植物 761

第三十四章 中国生物入侵防控工程体系 782

第一节 生物入侵防控:中国方案 782

第二节 中国生物入侵发展展望 789

参考文献 794

第七篇 微生物耐药

第三十五章 微生物耐药与生物安全 829

第一节 微生物耐药公共卫生危害 829

第二节 细菌耐药对患者安全和卫生经济学影响 831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耐药流行病学 833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耐药 833

第二节 动物源微生物耐药 846

第三节 环境微生物耐药 849

第三十七章 微生物耐药机制与传播 856

第一节 细菌耐药机制 856

第二节 真菌耐药机制 859

第三节 抗疟药物耐药机制 864

第四节 病毒耐药机制 867

第五节 微生物耐药传播 870

第三十八章 微生物耐药控制 877

第一节 全球微生物耐药控制行动 877

第二节 微生物耐药监测 880

第三节 微生物耐药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882

第四节 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应用 888

第五节 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 889

第六节 耐药微生物感染防治新技术 893

参考文献 898

第八篇 生物恐怖 与生物武器

第三十九章 生物威胁因子 915

第一节 概述 915

第二节 分类及种类 915

第三节 检测方法 917

第四节 防控手段 918

第四十章 生物恐怖 919

第一节 概述 919

第二节 生物恐怖的历史 920

第三节 生物恐怖的袭击方式 921

第四节 生物恐怖的特点 922

第五节 生物恐怖的危害与处置 923

第四十一章 生物武器 927

第一节 概述 927

第二节 生物武器的历史 929

第三节 生物武器的袭击方式 932

第四节 生物武器的特点 933

第五节 生物武器的危害与防护 933

第四十二章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935

第一节 概述 935

第二节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历史与意义 935

第三节 核查与监督 941

第四节 生物技术发展对公约的影响 942

第五节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未来发展趋势 942

参考文献 944

内容摘要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加强国际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本书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席专家、亚太生物安全协会主席武桂珍研究员主持编写,国内生物安全领域的其他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国家生物安全学》分为八篇,第一篇为生物安全学概论,第二至第八篇围绕生物安全法的“四梁八柱”,从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两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生物入侵防控、微生物耐药、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等方面全面展现了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总体概况,为读者了解、分析生物安全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书适合生物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农林等生物安全相关领域的学生、科研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