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毛泽东的学习之路

8 1.7折 48 九品

仅1件

广西桂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志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5-01-04

久久白沙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莫志斌
  •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8
  • 版次 1
  • ISBN 9787553910819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字数 263千字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20世纪的世界伟人,同时,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学问家。他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它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精神,即解决“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重要问题的学习经验,对后人启示尤大。他一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留给后人的一部生动、形象、深刻的教科书。本书全方位地扫描毛泽东一生的学习活动,以分主题的形式介绍和研究毛泽东的学习之路,用典型的事例,以及朴实无华的文字,并配以合适的照片予以述说,宣传介绍毛泽东的学习品德、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对激励我们的青少年和党的基层干部热爱读书、加强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多项课题。独著《邓小平与毛泽东:伟人的对话与交流》、《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周谷城传》、《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等著作,主编《毛泽东的青春风采》、《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三卷)、《湖南教育史》(第二卷)《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史学家传》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专著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中南出版协会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200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目录】
 

 

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我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毛泽东将读书同他的生活、工作、事业的需要和理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命垂危,仍不忘读书,他以自己一生的实践兑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诺言。 

二、“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再到“改造中国与世界”,即从关注个人命运,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到为国家为人类谋福祉。从中可以发现,不管这条道路如何艰辛与漫长,发奋读书,寻找真理,志在救国救民和国富民强,及世界和平与进步,始终成为毛泽东不懈的追求与奋斗目标。 

三、百丈高台,始则一石 

毛泽东认为:“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百丈高台,始则一石。人的学问有如征程和织布、垒高台,是要靠积累而成的。读书学习求真知,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毛泽东写下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自勉之。 

四、“自己看书,自己思索。”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摘录了《中庸》里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他将它贴在床头和课桌上,以此鞭策和提醒自己,读书学习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到了革命和建设年代,毛泽东真诚地希望全党同志“读书要不断提出新问题”,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去掉盲目性,“养成分析的习惯”。 

五、“不动笔墨不看书。” 

徐特立曾开导毛泽东,“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抄摘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毛泽东牢记恩师的教导,终生躬行实践,受益无穷。 

六、尊重老师,虚心求教 

唐朝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柳宗元在所写的《师友箴》一文中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可见,古代有成就的学者,不仅自己刻苦自学,同时,还善于虚心向老师学习。毛泽东以史为鉴,尊重师长,不耻下问,其谦虚好学,奋发向上的学习品德,深受老师赞许。 

七、“亲师而外,取友为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毛泽东从青年时期起就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他认为交友要慎,知心朋友应当做到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毛泽东与蔡和森结为挚友,其友情可视为交友佳话。 

八、读“无字之书”,重调查研究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不仅重视读书本这种“有字之书”,而且,他还注重读“无字之书”,即指学习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许多实际知识。他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以说是毛泽东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领导艺术,无不和他热衷于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密切相关。 

九、“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毛泽东年青时就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就是“善与人同,取人为善”。因此,他指出别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更有学问,就应拜他为师,虚心讨教,即“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以便“共学适道”。后来,他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人民群众具有极高的聪明才智,所以,他提出“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十、“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谈到,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之所以能站得比他人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战略眼光更深远一些,这与他从青年时期起就注重打基础,开阔视野,不断扩大知识面有关。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才能更有利于工作。 

十一、读史论史,古为今用 

在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中,史学素养从少时就开始在培养。毛泽东对历史书籍有浓厚的兴趣,一息尚存,读史不止。读史可以明智,鉴史可以知微,对于毛泽东来说,读史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更是一种鉴史以明辨是非发现规律的手段。因此,无论是在早年的求学生涯中,还是在后来的革命岁月和建设年代,毛泽东都一如既往地读史、评史、用史。 

十二、“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毛泽东爱读书,他也特别爱读报。有时他甚至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更紧迫。“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青年时期,毛泽东喜欢读报,了解天下大事,同学们称其为“时事通”。他对读报兴趣极大,自己也曾办过多份报刊,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后来,他也十分关心党的报刊建设,希望报纸能真正成为党带领人民前进的有力的战斗武器和宣传工具。 

十三、“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 

人们常说,毛泽东的字独具一格,魅力无穷。说毛泽东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人们都会认可。的确,他“在最赋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趣味的王国里——书法的王国里,建造了自己的丰碑。”有学者曾如此评说,“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知名度,是任何一位现代书法家都无法比拟的,他的书法艺术的高度,也是任何一位现代书法家无法比肩的。” 

十四、要下苦功学习语言 

语言是一种思想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学好了它,就等于掌握了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从青年到晚年,他不知写过多少名篇佳作,不知作过多少报告、讲话,他那充满激情、坚定热烈、风趣幽默的语言,总是给人以感染、信心和力量。 

十五、我对律诗“还未入门” 

周恩来评价毛泽东: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而且是诗人。有人说,毛泽东是革命家的诗人,也是诗人的革命家。无疑,大家都赞誉毛泽东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毛泽东一生中曾留下若干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但他深知:“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只有知难而进,勉学兢业,锲而不舍,永不满足,才能写出好诗。 

十六、图书馆是做学问的良师益友 

中外古今学者、名人治学,大都得益于图书馆,他们在图书馆里遨游书海,广收资料,刻苦钻研,从而写出了不少名篇。毛泽东的一生,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良缘”。他认为治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认真学习,增长知识、智慧,这是“最有价值的事”。可以说,毛泽东把图书馆看成了自己求学上进的良师益友。 

十七、对“出洋”留学问题的思考 

青年时期,毛泽东也曾做出了准备和蔡和森等人到日本、法国“出洋”留学的打算。但他最终放弃了。他认为,“出洋”留学,一定要目的明确,且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贸然出国,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因此,他决定暂不出国,先在国内修学储能,对本国文明有较深透的了解,“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