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
12
2.1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舒琦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舒琦 译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时间
2018-03
-
ISBN
9787508684338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精装
-
页数
258页
-
原版书名
EUROPE ON TRIAL
-
丛书
见识丛书
- 【内容简介】
-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 【作者简介】
-
[美]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生于匈牙利,并在那里进入大学读书,后到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出版的作品有《魏玛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1968)、《合法革命》(1979)、《超越民族主义》(1990)、《文集:希特勒的欧洲》(2001)等。迪克还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2000)。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的外部会员。
- 【目录】
-
序 i
前言 ix
导论 xix
第一章 周而复始:从暴行到国际公约,再到暴行 001
第二章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 015
第三章 失败与投降 033
第四章 苏联入侵和东欧合作 063
第五章 德国的一众盟友 080
第六章 德国衰落的开始 112
第七章 东欧、南欧和东南欧的抵抗和内战 145
第八章 自由战士还是恐怖分子 175
第九章 战争结束,抵抗运动的显著胜利和第一波报复 191
第十章 清算希特勒的欧洲 203
第十一章 合作、抵抗与报复的漫长余波 224
尾声 24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