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一部以崭新的视角阐述鲁迅与“博物”关系的鲁迅研究“学步集”。收在本书里的篇章,是作者从博物馆工作的角度,谈鲁迅文物文献之收藏、研究、宣传等,即是自己整理馆藏的一些体会。

34 5.0折 68 全新

仅1件

黑龙江哈尔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音海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3362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页数304页

定价68元

上书时间2024-09-14

z紫檀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原封的 发你就图片上这件
商品描述
这是先后供职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三大知名博物馆合计长达三十六年之久的顾音海研究馆员的“学术随笔集”。顾音海常年从事文献整理、上海历史文化研究与展览策划、文化名人研究等工作,过手的古籍、法帖、名人手稿等文物文献无数。收在《博物视野里的鲁迅》里的篇章,是作者从博物馆工作的角度,谈鲁迅文物文献之收藏、研究、宣传等,即是自己整理馆藏的一些体会。同时从藏品出发,去看艺术史、地方史、人物史,由面及点,有宏阔、有幽微,身在其中,其乐融融。全书文字流畅、插图精美,严肃而不枯燥,堪称纸面上的小小鲁迅文化博物馆。书中特别置入四页彩色仿宣精印的鲁迅藏笺和使用过的信笺,值得一赏。

内容简介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之一)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音海研究馆员的学术随笔集,涉及鲁迅和同时代文化人事迹、事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全书23篇文章近20万字,主要从鲁迅纪念馆收藏和展示的物品、文献等“博物”当中,择取兼具代表性、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大致可分三大板块,一是直接写鲁迅的,如《鲁迅对北方历史考古的关注与思考》《从古版画、汉画到新兴木刻——鲁迅学术、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关联》《鲁迅与九华堂笺纸》等;二是间接写鲁迅的,如《贺友直绘<白光>》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李桦木刻中的景物处理特色》《朝花嘉卉说“陀莱”》等;三是作者常年来对博物学和博物馆工作的思考,如《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传统学术的转型——以博物学及博物馆兴起为例》等;适合博物馆、文学、文化、文献、收藏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顾音海,1961年生于上海。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馆员。先后供职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常年从事文献整理、上海历史文化研究与展览策划、文化名人研究等工作,涉及古籍、法帖、名人手稿等文物文献。主要著述有《明清尺牍》《法帖鉴要》《吴湖帆的艺术世界》和本书,发表《〈红楼梦图咏〉版本比较》《〈淳化阁帖〉的银锭纹问题》《重温鲁迅的“直译”说》等论文。

目录
从古版画、汉画到新兴木刻——鲁迅学术、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关联
上海的“浮华”与都柏林的“瘫痪”——鲁迅与乔伊斯对“城市人”的精神观照
鲁迅对北方历史考古的关注与思考
故事性与普及性——兼谈鲁迅对连环画的提倡
《故事新编》初刊本题注
鲁迅的字
鲁迅零星手迹的几点介绍
鲁迅与九华堂笺纸
鲁迅与图书装帧设计
鲁迅北新书局版税收据所见欠款事件
周氏兄弟的生物情缘
《塞耳彭自然史》与欧洲版画的博物学传统——兼谈鲁迅与周作人的插图鉴藏
“狂人”之“狂”的艺术再现——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的创作特点
贺友直绘《白光》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
朝花嘉卉说“陀莱”
连环画《鲁迅纪念馆》引出的故事
李桦木刻中的景物处理特色
谈谱录类版画书目
《梅花喜神谱》的意义与影响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插图意义
汉画“虎”主题文化考察
从《华尔腾》到《瓦尔登湖》——兼谈《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对美国文学的译介
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传统学术的转型——以博物学及博物馆兴起为例
后记

前言/序言
  时光匆匆,自1983年夏天走进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厦上海博物馆工作,三十六个寒暑即将过去,距离我结束在文物博物馆行业的职业生涯也为期未晚。数十年做一种工作,“从一而终”,本来难免是有点寂寞和枯燥的;但我回顾以往经历,却觉得博物馆犹如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是那样千变万化,里头的“博物”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我只把玩了一阵,尚来不及感到有否寂寞和枯燥,人生行将过去大半。在校期间,闻周谷城先生有言,称学识要“博大精深”,当时曾幻想一辈子在校读书,穷究学理,似乎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才算真正的学问;进入博物馆,才知道过去的认识有多么肤浅。博物馆工作真当得起“博大精深”四个字,角角落落都有学问,都那般“煽情”,容易点燃你的兴趣。当时有前辈告诫年轻人要从学生转变为专业人士、进入角色,得从头扎扎实实做起,不要“捧了金饭碗讨饭吃”;而这“金饭碗”,就是藏品资源,就是“博物”。所谓“捧上金饭碗”,就是多看、多问、多比较、多钻研,练就鉴别真伪、判断价值的眼力,进一步借此去研究历史、艺术史,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而探索真伪、揭示奥秘这件事,即从实物的“本体研究”到“应用研究”,对历史、艺术兼看则明、兼听则灵,是多么有意义、有趣味、有挑战性的事情。
  在这36年文物博物馆生涯中,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先后供职于三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虽然这三家单位业务着重点不同,规模不同,但作为博物馆的特点——收藏、研究、教育等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我从事的文献、历史整理研究,是从藏品出发,去看艺术史、地方史、人物史,由面及点,有宏阔、有幽微,身在其中,其乐融融。算起来,从董其昌、徐光启、冒广生、吴湖帆手稿和藏品,《红楼梦》“甲戌本”、《淳化阁帖》“最善本”,到上下六千年的上海地方历史,再到鲁迅及五四文化名人……各类文物文献林林总总颇为精彩,热气腾腾。期间,自己经历了上海博物馆从中汇大厦搬迁至人民广场新馆的过程,目睹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馆址未定到落户南京西路原跑马总会大楼的曲折,也感受到鲁迅及现代文化名人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特点,感慨不已。
  进上海博物馆之初,曾参加康有为手稿整理,目睹他龙飞凤舞的字迹,目睹光绪帝在奏章上的朱批“知道了”,遥想当年戊戌变法风起云涌,最后留此历史陈迹,竟展卷于我案头,不免“心有戚戚焉”。至2018年,我已在鲁迅纪念馆工作5年,整理名家书信时,忽见康氏署“游存庐”墨迹,顿感亲切。他晚年曾寓居上海,置地建房,名“游存庐”,遗址在今愚园路750弄愚园新邨,距离我童年就读的第一所小学很近。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这样易于发人深省。当年进博物馆工作时,文物界、考古界许多前辈健在;后来一度参加编辑《上海文物博物馆志》,想要采访、请益,人却已作古。许多人、物,明明就在你身边,平凡而日常,往往未及关注,蓦然回首却时光已逝,物是而人非。在我,虽可以说从业来未敢蹉跎,且有幸遇到许多良师指点、提携,同事、友人的帮助,但截至目前所取得的成效,距离我个人的目标还遥远,说来是很惭愧的。
  自2013年赴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知鲁迅学于中国诚如莎学之于英国,是博大精深的专学。举凡古今中外文史、美术、科学,从思想文化,文物古籍,中外诗文,木刻版画,到时事政论,翻译技巧,文字改革……鲁迅广为涉猎,且多有建树和功绩,鲁迅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丰厚的遗产,值得永久整理、宣传弘扬。收在这本小书里的篇章,即是自己整理馆藏的一些体会。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鲁迅手稿和相关资料,又藏有和鲁迅相关的文化名人诸多遗存,图书、文稿等,如陈望道、冯雪峰、赵家璧等,这些名人设有专库,总名“朝华文库”,故而可以说,上海鲁迅纪念馆实为现代文化名人馆。又,鲁迅还是现代新兴版画的倡导者,因此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工作重点之一还包括版画的收藏、研究与展示。这些,都在拙文内容中多少有所体现。本书书名“博物视野”,系因本人供职于博物馆,从博物馆工作的角度,谈鲁迅文物文献之收藏、研究、宣传等。承领导如郑亚馆长,同事如乐融、李浩兄,以及其他同人的鼓励、帮助,我不揣浅陋,边学边干,勤于思考并付诸笔端,现在结集出版,算是我的鲁迅研究“学步集”。对于帮助我的所有同事、朋友,心存感激;上海辞书出版社朱志凌主任精心策划,特致谢忱。文中错误、不当之处,尚祈多加指正。
  顾音海谨记
  2019年3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原封的 发你就图片上这件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