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的一位中国画家-崔如琢评传
本书是研究崔如琢先生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
¥
69
5.0折
¥
138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旭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8367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70页
字数255千字
定价138元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以文化思想、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旁通艺术史,解答艺术史上的具体问题,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可以说,这本书在书写方面,给绘画史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回望历史,一部绘画史恰是一部苦难史,是苦难造就了绘画的辉煌。 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不一样的民族智慧!
内容简介
崔如琢先生连续几年被胡润艺术榜等权威机构评为国际最知名、影响力**、最成功、最畅销的当代在世画家。目前为止,他已经有近20件作品拍卖成交过亿,在当代画史上少见。尤其在慈善领域,堪称首善。汶川地震期间,他向灾区捐款5000万现金,后又向故宫捐款1亿元现金和15件书画作品。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尺幅作品《荷风盛世》就出自其笔下。崔如琢先生一生为艺术而艺术,一心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与自己的绘画理想联系在一起,并努力把本土艺术推向国际,欲实现夺回国际文化话语权,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目标。同时,他也希望以此唤其国内画界同道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本书是研究崔如琢先生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以历史、哲学、思想史、画史的角度从崔先生的家谱、生平、生活经历写起,由近及远,深入阐述、解析了他的艺术思想、生活态度、精神价值、艺术创作特点、艺术成就等。它是目前为止,画史上较专业、较全面的一本评传类专著之一。
作者简介
王旭,1980年生,字九日,号猎墨斋主人、猎墨人,宁夏人,现居北京,师从国画大师崔如琢先生,曾在恩师崔如琢先生的苦心栽培下闭关研修传统文化14年。著名青年学者、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兼善中国哲学思想史及书画文玩鉴赏,是改革开放后研习传统文化闭关时间最久的学者。著有《论古今之变与崔如琢绘画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等。现为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学者。
目录
第一章 家庭背景及百年学术思想变迁
第一节 从崔如琢的祖父、父亲处探究当时的社会心理
第二节 名字的由来及学术考证
第二章 启蒙及师承关系
第一节 秦仲文对崔如琢的影响
第二节 李苦禅对崔如琢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十年
第一节 出国留洋与短时间内站稳脚跟的因素
第二节 80年代初期崔如琢的现代性与艺术市场
第三节 刘海粟如何评价崔如琢
第四节 李可染如何评价崔如琢
第五节 大陆画家在台展览第一人
第四章 封笔十年历程
第一节 闭关时国内、国际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90年代的闭关生活
第三节 崔如琢的藏品《石涛大士百页罗汉图册》
第五章 回国十年的艺术经历
第一节 开笔初期的艺术思想、艺术特点
第二节 积彩荷花代表作品《和平颂》
第三节 南京书画界关于崔如琢山水画与花鸟画的伯仲问题讨论
第四节 2000-2005年,在国内拍卖市场的成就
第五节 国学界二老激赏崔如琢的意义
第六节 “静清苑”与崔如琢的人文情怀、文化信守
第七节 艺术思想“四主人”内涵
第六章 21世纪前十年,四季山水作品艺术特点
第一节 雪景寒林及《千山飞雪图》等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四季山水图卷》的艺术特点
第七章 贺友直评崔如琢艺术为“珠穆朗玛高峰”
第一节 “珠穆朗玛高峰”之说的出处
第二节 崔如琢艺术是不是“珠穆朗玛高峰”
第八章 积墨花鸟画代表作《荷风盛世》《盛世荷风》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最大尺幅的积墨花鸟画作品之《荷风盛世》
第二节 《盛世荷风》之当代意义
第九章 指墨山水作品特点
第一节 《绝壑卧云留宿雨》《近峰铸铁,远岭多娇》
第二节 《指墨江山——崔如琢指墨山水百开册页》
第十章 “继往开来一大家”的含义
第一节 如何继往
第二节 如何开来
第三节 是不是大家
第十一章 “大写神州“太璞如琢”时期的艺术创作阶段
第一节 值得说的一个展览:“大写神州——崔如琢艺术展”
第二节 “大写神州”时期艺术生涯的四个创作阶段
第三节 “太璞如琢”时期的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日本崔如琢美术馆的意义
第一节 关口胜利与崔如琢之间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建设日本崔如琢美术馆的直接因素
第三节 日本崔如琢美术馆馆藏作品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关口胜利艺术论中的崔如琢及其艺术
第十三章 获“中国在世最贵国宝艺术家”荣誉的事实依据
第一节 总成交额突破34亿元的14次崔如琢作品专场记录数据
第二节 获“中国在世最贵国宝艺术家”荣誉的依据
第十四章 在指墨画史中的七大贡献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指墨变革中的崔如琢
第二节 在指墨变革中的七大贡献内容及意义
第十五章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
第一节 捐赠1亿元和15幅作品的过程
第二节 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三院长齐赞崔如琢
第十六章 崔如琢的三个梦想与他的国际艺术展
第一节 提出“三个梦想”的历史大背景
第二节 实现三个梦想的思路
第三节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俄罗斯巡展”
前言/序言
突然接到青年学者王旭 的邀请,让我给他的新书作 个序,欣然答应后才知道这 本书是写的关于我的评传。 历史上引领文学艺术、哲学 思想思潮的先贤太多了,作 为一名当代之画家,我何德 何能,值得去大书特书? 王旭是我培养了18年的 学生,年轻人做件事不易, 《崔如琢评传》一书是他的 学术研究成果,应当鼓励。 他克服了许多困难,花了四 年时间才写完。我问他为什 么要花几年时间去研究一位 当代画家,而不去研究历史 名家?他说,第一,他了解 我,写我只是他给其他人写 评传的一个尝试,想积累些 经验。第二,目的是为了正 本清源,引领当代绘画健康 发展。这听上去是一个理由 ,即便冠冕堂堂,也算合理 。事实上,我一直强调学生 要学历史,不该学老师。做 学术也是,宁做历史文化的 守护者,莫做老师的影子。 郑板桥在其印章里有一句话 :“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 则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 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 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 来。”由此可见,借古比泥 今或者袭一家之面目、承一 家之学说更为博大。学生拘 于老师之学的结果是,艺术 陈陈相因,毫无生机,一代 不如一代。所以,我希望我 的学生王旭能引以为戒! 至于王旭对我的评价, 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不做 赘述。意外的是,我看了书 稿,尤是以文化思想、社会 发展史的角度旁通艺术史, 解答艺术史上的具体问题, 其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可 以说,这本书在书写方面, 给绘画史论研究提供了新思 路、新方法。我了解王旭, 在我的指导下,他有过14年 闭关的传统文化研究经历, 对哲学思想史、文学史、绘 画史、社会变革史掌握得较 为纯熟,这体现在他的字里 行间。 给画家写评传,看似简 单,实则不易,可借鉴的成 熟模本少之又少。毕竟,画 家在文化史中的地位比较边 缘化。回望历史,一部绘画 史恰是一部苦难史,是苦难 造就了绘画的辉煌。王旭在 写该书的时候,着重阐述了 这个问题,我看到徐渭、石 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 、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 、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 、徐悲鸿、蒋兆和等以及我 的两位恩师李苦禅、秦仲文 先生的艺术经历时,不禁落 泪,深感前辈们的曲折与担 当。他们要么从乡村走向城 市,稳固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要么在家国变故时用文艺 上达民族血脉、民族理想, 直观地反映了社会变革的主 流思想,并在民众心理上建 立了一个伊甸园式的情感托 靠。除此,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涌现出的一批优秀 的画家如黄胄、石鲁、周思 聪等秉承艺术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宗旨,将 绘画与现实结合,想国家和 人民之所想,将绘画的实用 功能发挥到**,从而使绘 画真正意义上与文学并肩, 起到实用的宣传、说教功效 。至此,画家的社会作用真 正显现。 我是在历史滋养中成长 起来的画家,不敢说自己的 艺术成就如何,也不敢说自 己给社会做过多少贡献,但 优秀的历史文化给予了我一 颗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 鞠躬尽瘁的心,人的价值在 于担当,我希望,在有生之 年能将我的光和热发挥至最 大,即便微不足道,但初心 不变。 在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 时代,我有一个梦想,可能 在别人眼里是笑话或者梦话 :那就是从我做起,让传统 文化正本清源,继往开来。 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 界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不一样的民族智慧! 此书难免偏颇,希望方 家多批评指教!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家庭背景及百年学术思想变迁
第一节 从崔如琢的祖父、父亲处探究
当时的社会心理
近代文化转型,带给当代的影响是宗族意识、家庭观念被当作旧文化消除,族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境遇中,人们的内心境界、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都要重新建立。确切地说,固有社会中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亲情、师生、朋友关系被斩断,致使今天我们对家族史的追溯仅凭记忆或口口相传,很少有人能了解其祖父之前的事情。因此,我在写崔如琢的家族背景时,只能从其祖父处写起。
祖父崔得胜
崔如琢先生的祖父名叫崔得胜,生于1860年,属猴,习武,相传是晚清山海关副总兵,享年97岁。
“得胜”二字,读起来简单顺口又好记,但在晚清,却是愤怒、焦虑、迫切的民族情绪。在清朝的八旗军、绿营军打不了仗,逢战必输时,每一位接受过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身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儒学担当,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自己。我想,崔得胜的父母也属于这样的人,要不怎么会给孩子取名“得胜”呢?
崔得胜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匪患成灾,社会治安主要由家族式的武装组织团练维持,家族长老起着领导、组织作用。他们有资产、有文化、有道德、有威望,对经典感知透彻,忠贞不二,视死如归。在税收、公路、水利建设、教育、慈善、平乱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若没有他们。清朝的命运或许在1860年之前结束。而1860年,西学虽没有完全普及,但也算流行,洋人、传教士、信徒飞扬跋扈,享受治外法权(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受中国本地法律约束的非法特权),太平军、捻军、秘密社会等异常活跃,晚清政府疲于应付。《剑桥中国史》中有一句评价当时广西的话:“无处不山,无山不洞,无洞不匪。”
这还不算什么,更为严重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象征国家无上权威、尊贵、繁荣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列强放火烧得支离破碎,清朝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签订时间:1860年10月24日-11月14日),致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人之治外法权在全中国实现了,换一句话说,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得胜,难!老百姓多文盲,因衣食问题自顾不暇,对国事漠不关心。社会精英、军事将领焦躁不安,一时半会儿找不出救国、救世之良方,拥有的只是一颗忠肝义胆的心。期待有朝一日赴死沙场。1894年甲午海战,诸多将士宁死不降、舍身成仁的事迹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自强”“以夷制夷”“中体西用”(三者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崔得胜童年、中年时期体验过的时代新生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是这代人所熟知的大人物。在此大背景下,崔得胜接受的教育尽管传统,但也受到一些西化。
得胜老人早年所读的书是科考规定书目,以儒家论理(包含伦理)为主,为学力求致用(清初朴学、乾嘉学派观点,后愈演愈烈)换言之,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他18岁走上仕途,但何时、何地、因何做到了山海关副总兵一职,尚待考证。不过,可以肯定,他是一位早年得志、才华横溢、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过去,知识分子可以捐官,但所捐官位只是虚名,像他这样有实权的职位,只能凭借实干才能得来。晚清,不经过科考而以推荐、务实出来的人才虽然说不上很多,但也不少,康有为、袁世凯就是例子,想必,崔老也有这方面的情况。
做山海关的副总兵须智勇双全,内外处理得当。慈禧垂帘,弱国无外交,西方列强动辄用武力威胁炮轰天津、占领北京。而山海关这支属于汉人统领的绿营军。在装备、战力、军纪、后勤、训练、保障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充当守卫北京门户的重要武装力量,可想而知,其地位十分尴尬。遇到紧急情况,打不能打,不打又不行,因为老佛爷朝令夕改,没有主见,官兵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作为一军二把手,崔副总兵面临的难题不是冲锋陷阵,而是筹备军费。自从有了颐和园,慈禧将所有的军费几乎都用于此,使得每一位将领不得不充当化缘的角色,为了粮饷四处忙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军是一个家长式的组织,“养家糊口”的责任全落在长官身上。
崔副总兵赶上了晚清军事向现代化转变的阶段,请外国教官、走正步、立正、稍息、绑腿、喊口号、挎洋枪、操作大炮等新式军事操练科目被视为“以夷制夷”的最快捷径,而他入伍时擅长的骑马射箭、耍棍弄枪、游泳凿船之古典技能,正在成为过去,只能当作情怀,用在平时和告老还乡后的强身健体上。据崔如琢回忆,其祖父崔得胜晚年还能做踢腿等武术动作。33
可是,清军学习西方,心有余力不足,表面而已。请专家、请教官、买装备对于长官来说,困难不少,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好。那个年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只是运动式的照搬,缺乏思想指导,不能合而为一,洋为中用只是个口号。况且,由于时代局限,中西文化之碰撞无可避免,对传统的无法割舍,对西化的满心抗拒,造就了自强之“中体西用”(冯桂芬提出)的悲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