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
  •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
  •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

林散之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人书法”他将传统文化中的“学人”精神延伸到书法中,敏锐地抓住了传统书法的精神命脉,这是一种重体验、重感悟的生活化演绎和贵思悟的人文意识表述。

20 5.6折 36 九五品

仅1件

黑龙江哈尔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尤婕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05710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06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91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36元

上书时间2024-12-01

z紫檀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发你就图片上这件,书不厚近100页,封底右下角有点小瑕疵,自己看的话不影响。内容值不值得这个我说不上。
商品描述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发你就图片上这件,书不厚近100页,封底右下角有点小瑕疵,自己看的话不影响。

  林散之以书法直接或间接地观照了绘画、诗歌、哲学等相关文化形态,并以传统为立足点完成了书法的现代化转型。他作为一个艺术个体,成长在书法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和艺术史视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林散之书法思想的嬗变。
作者简介
  尤婕,美术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社社员,山东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现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
  出版《中小学必读诗词——博士五体书法篆书》《尤婕作品集》等;论文多次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与设计》《美术观察》《书法》《书法导报》等孥业核心刊物;《人民艺术家》《台声》《传记文学》《青少年书法报》等曾作专题报道;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特邀)等,并被各类专业美术馆和学校收藏。
引言
第一章 林散之书学思想的形成与书法环境的三个变迁
第一节 晚清碑学与林散之早年书法
第二节 民国书法环境的变迁与窘境
第三节 新中国书法与林散之衰年变法
第二章 林散之“学人书法”思想
第一节 “学人书法”与新安画派和渐江的关系
第二节 “学人书法”与黄宾虹的关系
第三节 “学人书法”的形态阐释
第三章 林散之论书诗中的书学思想
第一节 林散之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 林散之论书诗中的书学思想
第四章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
第一节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与《书筏》的关系
第三节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的几对范畴
第四节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中儒释道的互融性
第五章 林散之书法创作思想
第一节 林散之书法创作的“四变”
第二节 林散之的草书创作
第三节 林散之书法创作与诗、画的关系
第六章 林散之书法教育思想
第一节 林散之书法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二十世纪书法高等教育的前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
  林散之出生于1898年,这个时期碑学仍是书坛的主流,所以林散之在学书初始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书风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师承关系上看出。林散之的第一位书法老师范培开,便从教授包世臣执笔法开始,打开了林散之书法的新局面,令其书法为之一变。林散之曾说:“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①
  林散之的书法启蒙阶段虽然处在碑学笼罩中,但之后成熟期的书法并没有过多的碑学痕迹,或者说,林散之书法的外在表象上并没有碑学强悍雄浑的特征,这说明林散之的书学发展并没有限定在碑学范围之内。他对碑学和帖学没有派别之见,而是广泛吸收,博取各家之长。如果说悬腕执笔是林散之从技法方面得益于碑学的话,那么从碑学观念中蜕变出来的草书则反映了其整体书法观的完备。草书在清代中后期一直萎靡不振,这和碑学雄强生辣的审美趣味有着一定的关联。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擅长篆隶的北碑书家,如邓石如、丁敬、桂馥、伊秉绶等,而擅长行草的书家却寥寥无几。有些书家也试图在行草书上有所突破,但北碑静态的、厚重的用笔形态与行草书动态的、轻盈的特点似乎很难通融。当然其间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赵之谦以柔美作为自己的风格基调,虽然招来康有为的贬斥——“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叔之罪也”,但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赵之谦启发学碑者不必限于固定的审美范式,柔美的审美取向同样可以丰富碑学的审美层次。显然林散之借鉴了这一点,而且他没有赵之谦碑学继承者的负担,更加可以在碑帖之间游刃有余地穿行。他以柔美为外在形式,篆隶笔意为内在核心,创造出碑帖融合的新的草书模式,将赵之谦尚未付诸成功实践的草书领域大大地向前推动了一步。
  第二节 民国书法环境的变迁与窘境
  对于书法来说,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被迫加快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步伐,书法的生存境遇也被动地发生了改变。科举制废除、钢笔引入等一系列事件使书法的实用基础崩塌,而这些事件背后的直接原因是整个社会内忧外患之下不断高涨的政治热情。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形而上的精神寄托,在要求快速解决社会矛盾的动荡年代更显得无足轻重,这也加剧了书法传统形态与现实文化情境之间的冲突。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书法家来说,如何理解传统书法和完成书法的现代转型成为亟须解决的首要课题。
  此时书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观念与形态的日益分离,书法观念的变化更多地来自社会学原因而非本体论。如果说清代碑学的发生乃是书法自身发展规律内部运动的结果,那么民国时期的书法则是胁迫于外部压力而被动的改变。当音乐界、美术界、戏剧界掀起了中西文化之争时,书法却安然无恙。但这并不意味着书法没有受到冲击,相反,书法所面临的冲击是生命攸关的。比如,钢笔的引入使书法在实用领域几乎没有安身之地,文字拼音化运动又使书法的物质载体(汉字)面临巨大冲击,而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则使书法赖以生存的古典文化环境消失殆尽。然而书法没有像中国画那样引发中西绘画观念的大碰撞,反而更加被动和保守。一方面,和书法本身建设尚未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书法实用兼审美的两重属性有关。书法历来都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当钢笔以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实用领地时,书法并没有在一个独立的审美立场上去反省作为艺术存在的基本价值,而是试图继续坚守实用功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界和书法界对于书法究竟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还含糊不清,这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
前言/序言
  林散之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人书法”,他将传统文化中的“学人”精神延伸到书法中,敏锐地抓住了传统书法的精神命脉,这是一种重体验、重感悟的生活化演绎和贵思悟的人文意识表述。“学人书法”强调书法的主体意识和创作者的学养品格,主张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去发掘书法独立的美学价值,提倡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完成艺术思想和生命精神的共同提升。
  面对古典文化环境消失殆尽的状况,林散之以诗歌创作来维系书法与古典文化思维和审美方式的和合性,其大量的论书诗也成为我们研究书学思想嬗变的重要依据。
  林散之致力于书法美学思想的建设,强调书法作为艺术必须具备独立的艺术品格。他坚持用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美学观去阐释书法美学问题,特别是对笪重光《书筏》中美学思想的解析,显示出林散之对书法美学的独特思考。通过对其美学思想几对范畴的归纳,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其中蕴涵着明显的民族审美特性。
  林散之的书法创作思想是其书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变”过程的阐释,我们更加清楚了林散之书法风格演变的轨迹。林散之尤以草书创作最具代表性,并对草书笔墨、草书史观、取法路径、书写工具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创造性。
  林散之书法教育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旧式私塾教育,下启新时期书法高等教育。他的书法教育思想具有自觉性,积极推动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学科,并强调创新性思维,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并重,重视人格教育。
  林散之以书法直接或间接地观照了绘画、诗歌、哲学等相关文化形态,并以传统为立足点完成了书法的现代化转型。他作为一个艺术个体,成长在书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和艺术史视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林散之书法思想的嬗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发你就图片上这件,书不厚近100页,封底右下角有点小瑕疵,自己看的话不影响。内容值不值得这个我说不上。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