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东方朔画像赞五种条陈体 / 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三种 / 小楷灵飞经五种 / 小楷宣示表五种 / 小楷黄庭经五种 /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 / 小楷乐毅论五种 / 篆书千字文五种 /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三种 / 行书兰亭序墨迹五种 /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修订本)(11册合售)(历代书法名迹排比丛帖 布脊)
本次选取了清代杨沂孙、胡澍、吴大澂、王福庵四家所书《说文部首》,将各家书迹以条陈对比方式编排,并附录了历代集评和临习举要。吴昌硕所藏拓本、吴大澂领、李瑞清临本。
¥
353
6.6折
¥
536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钟繇 王羲之 欧阳询 等 著,叶子卿 编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78866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2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1009页
字数774千字
定价536元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有本压边见特写 注意本单有小楷东方朔画像赞五种条陈体 和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修订本)
- 商品描述
-
小楷东方朔画像赞五种条陈体 / 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三种 / 小楷灵飞经五种 / 小楷宣示表五种 / 小楷黄庭经五种 /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 / 小楷乐毅论五种 / 篆书千字文五种 /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三种 / 行书兰亭序墨迹五种 /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修订本)(11册合售)(历代书法名迹排比丛帖 布脊)
1.《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品。而李祺藏本,是传世拓片中的翘楚。
2.清人姚孟起所临《九成宫醴泉铭》颇为逼真,此次为首次影印出版。
3.邓散木先生所临《九成宫醴泉铭》是颇为经典的临写范本。
4.将三种具有代表性和渐进性的范本逐字对比,便于读者领悟。
5.采用布脊装帧,可180度平铺,便于临习使用。
6.书后附有《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历代集评》,便于读者进一步研读。
内容简介
《九成宫醴泉铭》,唐魏征撰,欧阳询书。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因曾官率更令,故后世又称欧阳率更,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是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
《九成宫醴泉铭》记述了太宗避暑于九成宫中,以杖琢地,得水而甘,名为醴泉,全文一千一百余字。由于是欧阳询奉敕所书,创作态度端谨,故而此碑可称为欧氏晚年絶经意之作。其书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絶人,所谓“遒劲之中不失婉润”(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此碑较为著名的拓本有李祺藏本、李鸿裔藏本及端方藏本等数种,而尤以李祺藏本为精善,故此次即选取该本为原碑范本。
因《九成宫醴泉铭》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故而历来习书者多喜临习,如清代的王澍、姚孟起、黄自元、曹鸿勋,今人邓散木、胡问遂等,皆有拓片或墨迹流传于世。这些临习本,对于我们校补碑文残泐以及了解书写用笔皆有所帮助。因此,我们在上述原碑拓片之外,有精选了姚孟起临本及邓散木临本两种。
姚孟起(1837—?),字凤生,苏州人。《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其:“天资聪颖,又能刻苦加功。凡遇名帖,心摹手追,得悟晋唐相承原委,遂以善书著名。所临《皇甫元宪碑》《王孝宽砖塔铭》、褚书《枯树赋》,闻皆付刊,余未之见。得见者惟《九成宫醴泉铭》,间架逼肖,笔亦挺劲温劲,可为初学津梁。”
邓散木(1898—1963),原名菊初,字散木,上海人。邓氏在书法、篆刻等方面皆有造诣,驰名现代艺坛,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邓”。其书法诸体兼擅,而楷书又得唐人风貌。我们所收入的这部《九成宫醴泉铭》,本为邓先生为初学者而作,故其临写颇为谨严,是难得的初习范本。
除了上述三种《九成宫醴泉铭》外,书中还收入邓散木先生《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一文,并将原碑碑文予以标点整理,附于书后,裨于临习有所帮助。
①名家名作。《宣示表》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②高清原迹。本书精选善本碑帖,高清印制。③条陈排比。本书采用条陈形式,将五种不同书迹予以对比,方便读者临习。④用料考究。全书采用不反光的特种纸,且为可平摊的布脊装帧,方便临习。
内容简介
《宣示表》真迹已不存,目前所见到的《宣示表》皆为摹刻者。据文献记载,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王导所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至北宋编纂《淳化阁帖》时,王著等人遂据摹本收入书中。除《淳化阁帖》本外,目前尚有多种版。总体来说,这些版本的《宣示表》诚如明代安世凤所指出的,“此帖如《兰亭》,凡刻者皆有一二字可取,顿令《阁版》反为不美”(《墨林快事》卷四),皆有其研究、临摹之价值在。在本次出版,收录《淳化阁帖》本、贾似道刻本、鲽砚庐藏本、《停云馆帖》本以及明王宠临本等五种,通过对这五种不同版本的《宣示表》排比条陈,使读或许对于书法学习有所裨益。
①《黄庭经》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选取了三种有影响力版本和两种临本,内容丰富。
②所收五种版本以条陈方式呈现,便于读者领略不同版本的特色。
③四色精印,布脊装帧,可180度平铺,便于临写。
内容简介
此次出版,所选刻本包括三种:其一为沈氏鲽砚庐所藏《秘阁续帖》真本。王壮弘先生对此帖颇为推重:"所见宋拓《黄庭》不下廿馀本”,“而以沈氏鲽砚庐藏《秘阁》真本为好”。今所见为《书苑》杂志所影本,然其自“道闚”至“府相”脱去,释文所云“此处原帖脱失二页”是也。其二为赵孟頫所藏本,因其中的“心太平”不同于他本的“脩太平”,故亦称为心太平本。值得一提的是,沈氏鲽砚庐还藏有另一部《黄庭经》,将其与赵孟頫本对比可见,两本无论在字句多寡还是在结字风貌上都极为相似。其所不同者,在于前肥而后瘦。绎其原因,或前者摹拓于刻石漫患之时,而后者乃是剜补洗剔,拓后复加描润所成。其三为宋拓《星凤楼帖》所摹刻本。此本颇为精善,沈曾植云:“画中圆满,非宋刻不及。以笔法论,尚在越州石氏本上。”(《海日楼题跋》)在三种刻本之外,为便于读者了解此经书写用笔的特征,我们还特别收入了传为唐人临写本以及赵孟頫临写本两种墨本,以资研读和临习之参考。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②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2],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编者1986年生,文史及艺术爱好者,编辑出版书法字帖数种。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精选了传统书法作品经典《孝女曹娥碑》碑帖及临写墨迹,共计五种,对于书法学习颇有裨益。
前言/序言
《孝女曹娥碑》,亦称《升平帖》《孝女曹娥谏辞》,所记为会稽上虞县曹娥投江寻父以及县令度尚迁墓祭奠之事。碑文一般认为是东汉邯郫淳所作,原碑久夫。现在所流传的《曹娥碑》,其具体书写者众说纷纭,或云王羲之,或云晋代无名氏,或云六朝无名氏。文献不足徵,故未可遽然定论。
《曹娥碑》不但书写者难有确论,且系统亦极为复杂。既有墨迹本和拓本的分别,又有所谓“肥”刻本与“瘦”刻本的差异。先说墨迹本。现存的《曹娥碑》墨迹本乃书于绢上,全幅纵三十二点三厘米,横五十四点三厘米。卷上有大量晋唐人观款,卷后为赵构、虞集、赵孟頫、乔篑成等人题跋。考稽文献可知,此卷长期浮沉流转于历代内府与私人藏家之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再说刻本。《曹娥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皆以墨迹流传,直至南宋时始刻石传拓。明、清时期诸家丛帖,多有收录。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提到的墨迹本并非是后世多数刻本所据上石的祖本,其间存在诸多出入。而且后世各刻本所据墨本,也不尽相同。在大同小异的诸多刻本中,以南宋间越州石氏本最为世人所称道。
虽然墨迹与刻帖之间、刻帖与刻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整体来说《曹娥碑》的书风可用清劲古拙、浑然大美来概括。其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流露出隶书笔意。而全幅章法自然,跌宕有致,充满了张力。因此历来叹服、临习者众多。元赵孟頫评之道:“《曹娥碑》正书第一。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刻,况得其真迹!”而清圣祖跋墨迹本尤为称叹:“今覩真迹,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
鉴于以上情况,此次出版《曹娥碑》,收录五种版本:其一为越州石氏本,其二为王澍(虚舟)所藏本,其三为墨迹本,其四为祝允明临本,其五为董其昌临本。我们将上述各本逐条排比陈列,使各版本异同一目了然,从而方便读者对比临摹。另外,书后还附录部分版本的整帖、历代集评以及释文点校等,希望对进一步研读有所裨益。
1、《灵飞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小楷经典,清雅俊丽,婉而不媚,清代曾将其作为科举考试书法的范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本次出版汇集了原帖真迹、渤海本、滋蕙堂本、哈佛燕京本、望云楼本等五种,经典的刻帖皆囊括在内,不少版本为首次面世。
3、通过排比条陈的方式,将真迹及四种刻帖中重合的三十一行,以排比对照的方式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领略不同刻帖的不同。
4、另附四十三行墨迹全本以及初拓渤海本全帖,便于读者临习。
5、书前前言及书后所附历代集评,从书迹递藏、各帖摹刻经过、作者考辨以及全帖缺失等,较为全面梳理了这一书法经典的基本情况。
《灵飞经》(亦称《遁甲神经》《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阐述存神之法。现存《灵飞经》书迹,为唐人开元间的精写本。本次出版,将墨迹并四种法帖汇集一处,希望读者通过此三十余行间的把玩比较,了解诸帖摹刻的优长和缺失,从而在研习临摹各版本的全帖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灵飞经》的原本风貌。书后别附了放大四十三行墨迹、初拓渤海本全帖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以便阅读使用。
前言/序言
灵飞经》(亦称《遁甲神经》《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阐述存神之法。现存《灵飞经》书迹,为唐人开元间的精写本。由于无明确落款,其书者历来衆说纷纭:有主锺绍京者,有主玉真公主者,亦有主经生抄写者,甚至有疑为赵孟頫所临者,至今仍无定论。
《灵飞经》用笔劲秀多姿,清雅俊丽,婉而不媚,刚而含柔,是唐人写经中的精品,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一。后世书家对其推崇备至,例如董其昌认为其‘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而启功称赞‘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其为世所重可见一斑。
据文献记载考知,《灵飞经》墨迹宋时曾入内府收藏,后经史德归、郑元祐、吴埜、王直、高濂等人递藏,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由吴国廷转手于董其昌。其后董氏曾将其质于海宁陈氏,赎回时陈氏抽扣了其中的四十三行。至崇祯元年(一六二八),陈氏后人遇董其昌于西湖昭庆寺,‘问《灵飞》无恙否,则已作王谢家燕矣’(钱泳《履园丛话》)。此后即再无明确递传信息了。至于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初为陈氏子孙世守,‘乾隆乙酉,六飞驻跸安澜园,曾以进呈。奉纯庙御批,有“永为陈氏传家之宝”等字’(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后又经秦蕙田、陈用敷、吴延长等人收藏,最终流入常熟翁氏手中,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陈氏在摹刻《渤海藏真帖》时,曾将质于其家的《灵飞经》摹刻入石,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渤海本。不过渤海本《灵飞经》并不完整,与现存四十三行本对照可以发现,其缺少四十三行中的最后十二行。由于本身书法精美,加之科举考试推崇,《灵飞经》成为清代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模板。而陈氏原石重复捶拓而泐损漫漶,因此坊间便出现了种种翻刻本。在衆多翻刻本中,以惠安曾恒德所刊《滋蕙堂墨宝》本最为突出。其笔画光滑肥厚,并增添大观、政和等图章及赵孟頫僞跋,与渤海本有较大差别,是为滋蕙堂本。
渤海本和滋蕙堂本是《灵飞经》较为常见的两种拓本。而哈佛燕京学社尚别藏一部《灵飞经》,其整体摹刻风貌既不同于渤海本,亦非滋蕙堂本。虽然肥厚圆润处近滋蕙堂本,但从部分细节可知并非其翻刻本,例如首页‘从’右上缺损,该本以细线勾出其状,这与渤海本是一致的,却不同于滋蕙堂径将其补完的做法。因此,哈佛所藏《灵飞经》极有可能是渤海本在清代的种种翻刻本之一。该本不见诸书着録,从题签和鉴藏印可知,曾为北平收藏家史野以及日本藏书家冈田眞之收藏,姑将其称为燕京本。
滋蕙堂本及燕京藏本均未能将渤海本所缺十二行补入,真正将此十二行刻石要迟至嘉庆间谢恭铭摹刻《望云楼集帖》。其时谢氏从吴延长处借得此四十三行墨迹,刻入了《望云楼集帖》中。因与《渤海藏真》一样,望云楼所刻四十三行是直接从墨迹本摹刻,而且延请的刻手极佳,故而此四十三行《灵飞经》颇为精彩,‘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而且比《渤海》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本可能有所失真’(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渤海诸本得此十二行也难称完帖。顾复《平生壮观》对《灵飞经》墨迹的一段描述颇值得留意:‘楷书,麻纸三十幅。有史德珪处厚图书,宋徽宗标题,宣和内府玺印全备。后拖尾袁桷、倪瓒跋,王廓同览,杨士奇、王英、李时勉、王直、尹直题。董其昌三跋。’顾氏主要活动于康熙间,且《平生壮观》乃‘见则随笔记之’,故而其所见或即是再次从董氏手中流出的《灵飞经》。然抽扣四十三行后的墨迹尚有三十幅,这是超出渤海本规模的,此其一。顾氏所见末行乃是‘右醮六甲飞图’,且‘脱一灵字,拙笔补之,甚恶’,这些都是渤海本所无者,此其二。渤海本合十二行墨迹不过三千余字,较之元代郑元祐题诗中的‘藏得锺郎万字经’出入颇大,此其三。综合以上三点,不得不让人怀疑《灵飞经》尚有大量内容是今天所看不到的。
另外,关于渤海本中十二行的缺失,也与其书者一样所言人人殊。不少学者认为,此十二行乃是董其昌当日见质时抽去,陈其元、启功等人即持此看法。此说恐难成立:倘若为董氏抽去,则墨迹倒数十三行‘一旦失所在’与倒数十二行‘上清六甲’之间必有割裂之痕,而此与现存四十三行墨迹并不吻合。
书者的争论、墨迹的传递、《渤海》的缺失、全帖的规模等等,使《灵飞经》本来面貌究竟若何,变得真如镜花水月,难以看得真切。然而这一切不仅未影响《灵飞经》作为书法经典的地位,反而为其平添了几分秋水伊人般的魅力。
现在我们将墨迹并四种法帖汇集一处,希望读者通过此三十余行间的把玩比较,了解诸帖摹刻的优长和缺失,从而在研习临摹各版本的全帖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灵飞经》的原本风貌。书后别附了放大四十三行墨迹(各幅原高二十点八厘米,宽八点九厘米)、初拓渤海本全帖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以便阅读使用。
①《乐毅论》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选取了三种认可版本和两种临本,内容丰富。
②所收五种版本以条陈方式呈现,便于读者领略不同版本的特色。③四色精印,布脊装帧,可180度平铺,便于临写。
内容简介
《乐毅论》四十四行,曹魏夏侯玄撰文,传晋王羲之书。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王羲之等著,叶子卿编的《小楷乐毅论五种》收录越州石氏本、项元汴藏宋拓本、张廷济原藏宋拓本、俞和临本外,另附有《临习举要》《历代集评》及《释文点校》等内容,或于研读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①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②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芝生),晚号紫芝老人。桐江(今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今杭州)。
③冯文蔚(1814—1896),字联堂,号修庵。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曹鸿勋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
前言/序言
《乐毅论》四十四行,曹魏夏侯玄撰文,传晋王羲之书。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
关於《乐毅论》流传脉络,文献所载多有参差。一说有墨迹传世,辗转递藏,最终为唐太宗所得,具体下落未明。另一记载则称,该书作乃王羲之直接写於石上而刻成。唐太宗求得其石,後殉之昭陵。温韬发陵盗出时,刻石已经碎为数段。传至北宋高绅之手时,己仅存前二十九行,且末行仅存「海」字。
由於流传脉络难明,目前所见《乐毅论》刻本亦极为繁复。除上述所谓「海」字本外,还有全文本。全文本中,又有梁摹本、唐摹本等。本书所收三种刻本,具体情况如左:(一)越州石氏本。石氏刊刻此本所据底本即北宋高绅所藏本,因此亦仅二十九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二)项元汴藏宋拓本。此本有後有「异」「僧权」及「永和四年十三月廿四日」等字,当属梁摹系统。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三)张廷济原藏宋拓本。此本末有褚遂良审定跋尾,据张氏跋语称乃曹之格所摹宝晋斋本,「自必确据古本,当在王、冯、文、昊诸刻本上」。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因《乐毅论》为名作,故代不乏临习而得其精者,如元之俞和、明之王宠、清之冯文蔚等皆有临作传世。此次精选俞和及冯文蔚两种,收入书中。俞和(二二〇七-二二八二),字子中,号紫芝,桐江(今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今杭州)。俞氏所临《乐毅论》有两本:其一末署至正十九年书,民国间曾以珂罗版影印出版;其一即为本书所揭本。此本末署至正廿年书,且脱「至公」一行。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冯文蔚(一八一四-一八九六),字联堂,号修庵,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探花及第。雅好书艺,用笔流媚倜傥,多有书作传世。民国间尚古山房印行其所临《乐毅论》,颇得原帖丰神,此次即据此本收入书中。
为了便於读者,书後除选录了张廷济藏本全帖、俞和临本外,另附有《临习举要》《历代集评》及《释文点校》等内容,或於研读有所助益。
1史上篆法高手书《千字文》五种。
2背篆字简便容易,各家写法异同一目了然。
3《千字文》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读物。
4选用清代人《千字文》解释,原汁原味。
5篆书名家亲授写篆秘诀。
精选李阳冰、释梦英、赵孟頫、俞和、邓石如五家所书小篆《千字文》,高清原迹,释文笺注,并收入历代集评,指导临习举要,条陈对比,以便于学习者记诵篆字结构。《千字文》是蒙学经典,本书选录清人经典笺注,使读者在临习书法之余,又能获得原汁原味的国学滋养。
前言/序言
秦相李斯以秦国篆文为基础,创制出标准篆体字,以通行天下统一六国文字。这种标准篆体就是小篆,以有别于此前的籀文大篆,又称“秦篆”、“斯篆”。无论是专攻篆书艺术,探寻书法审美源流,还是钻研文字学字体流变,对于以“斯篆”为代表的小篆正统的鉴赏、摹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篆经过那一次定型,之后两千多年中在构形方面再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只是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一些探索变化。可以这样说,以“斯篆”为标准的小篆发展历程中,它是一次发育成熟的,以后如唐代李阳冰、宋代释梦英、元代赵孟頫、清代邓石如等,就是这个小篆系统传承有序的代表书家。
之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小篆书法的代表,一则是他们的篆书体现了规范法度。篆书特别讲究学术谨严,要求书者有文字学修养,这恰恰是他们的专长。二则是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高度。有的以篆书专胜,如李阳冰、释梦英,有的四体咸备、书画兼擅,如赵孟頫,有的书法篆刻并驾齐驱,开宗立派,如邓石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篆书为根柢滋养了他们的艺术语言。
凑巧的是,这个“斯篆”正脉书家群体都有《千字文》行世。我们把他们写的小篆《千字文》搜罗汇聚起来,通过并行排比的形式印行出版,旨在让有心篆书研习者能够更加明了、直观地观察体味小篆经典的艺术精华,从比较中看出小篆艺术嬗变的脉络,掌握小篆书法的基本特点,同时探析出各代各家篆书艺术的个性风貌。同时,我们又把小篆艺术、《千字文》等相关历史文献作了简要的汇辑注释,以资习篆之用。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编辑体例的设计与创新,为摹习、赏读篆书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直观、适用的范本体系。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市(临川),后遭雷电毁佚。传为宋时原墨迹木刻本,原刻久佚。精选宋拓本、民国时期谭延闿临写本以及日本近代书法家田代秋鹤临写本三种,予以排比条陈,借以研习《麻姑山仙坛记》的书法价值以及临摹方法。
《行书兰亭序墨迹五种》
1、王羲之《兰亭序》为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作品,历代名家推为典范之作。
2、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摹本为《兰亭》极为重要的墨迹本,而赵孟頫则公认为学习王羲之得神髓的书法家。
3、底本选取严谨,采用四色精印,品质精良,同时穿线裸背的装帧,可以180度翻开,便于临摹。
4、以排比条陈的方式,将五种书迹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领略其风格异同。
5、附录《临习举要》《历代集评》以及全文注释等内容,便于读者查阅记诵和整体把握。
《东方朔画赞》小楷,书于永和十二年(356)。从传世的摹临本上可睹笔墨风采。此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表现出优雅俏静、遒丽天成的丰姿。王羲之用小楷书写的《东方朔书赞》是书法史上的名作,又称《像赞》、《画赞》,梁朝陶宏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
①名家名作。《洛神赋十三行》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
②高清原迹。本书精选善本碑帖,高清印制。
③条陈排比。本书采用条陈形式,将五种不同书迹予以对比,方便读者临习。
④用料考究。全书采用不反光的特种纸,且为可平摊的布脊装帧,方便临习。
内容简介
《洛神赋》,曹植作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晋人王献之喜书《洛神赋》,所书相传原有数本。自宋代以后仅残存楷书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亡。《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各经典流传形态并列出版。共五种,第一种为碧玉版原石,第二种为张廷济藏碧玉版拓片,第三种为沈曾植藏白玉版拓本,第四种为赵赵孟頫书,第五种为王澍临本,并附碧玉版原石图片及佳拓、赵孟頫书《洛神赋》全帧及有关文献资料,以备比照摹习研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