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典藏版)(入选“科普阅读联合行动”100部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

2019年度“中国好书”,收录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中国各历史时期164位植物科学画画师、科学家的植物科学画佳作

362 5.2折 698 九五品

仅1件

黑龙江哈尔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寿洲,刘启新,杨建昆 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93276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883页

字数1200千字

定价698元

上书时间2024-07-05

z紫檀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书口这本书就是这样设计的  
商品描述
大视野、大历史!一本有温度、有情怀的通俗科普图书!
1本书=3年光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方成此书
1本书=9家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权威授权
1本书=科学家眼中亿万年地球植物演化之旅
1本书=908页美轮美奂的植物艺术之旅
1本书=164位绘者精微手绘佳作,包括3位科学院士
1本书=逾万幅图版中严苛甄选680余幅的精微植物 “肖像”
1本书=480余幅老照片钩沉旧影故事
1本书=100年中国现代植物学人筚路蓝缕、沉默坚定的奋斗故事
1本书=100余位各领域权威专家、作者撰修、审定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5代植物科学画师在百年间,以精细画笔为中国植物绘制了数万幅精细绝美的物种肖像。《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是以中国植物科学画为主题的人文科普图书。本书甄选680余幅植物科学画精品,涉及860余种代表性植物,收录珍贵文献图片480余幅,系统梳理了中国植物科学画的百年史,对图画做了精当的点评,对植物进行了精要的介绍。本书选题独到,图片精细入微,文字通俗流畅,科学的真、人文的善和艺术的美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是一部视野宽广、内容厚重,有温度、有色彩、有情怀的通俗科普图书。透过一幅幅画作,读者将获得注视自然的全新方式,感受沉笃朴素的科学匠心、智慧力量。

作者简介
张寿洲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批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马平 著名植物艺术画家,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学者,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研究员,《内蒙古植物志》《澳门苔藓植物志》等多部植物学专著插图主绘
刘启新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江苏植物志》(第 2 版)主编、《泛喜马拉雅 植物志》(伞形科)主编
杨建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曾参加《中国植物志》等50余部植物学专著绘图工作,著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造纸》等

目  录
凡例 序1序2 前言
篇 解读植物科学画 001
一 植物科学画的起源 003
二 科学性是属性 007
三 植物科学画的艺术性010
四 植物科学画摄影012
科学画中的植物进化019
引言 系统学构筑的植物演化之路020
一 真菌032
二 藻类058
三 苔藓植物082
四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00
五 裸子植物132
六 被子植物 166
第三篇 中国植物科学画史略 607
一 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发展历程 608
(一)清末民初:萌芽与启蒙 608
(二)民国时期:奠基与初创 61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与繁荣630
二 中国植物科学画的人才与队伍702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702
(二)主要研究机构的植物科学画队伍及绘者记略726
(三)新时代涌现的植物绘画新人 768
附一 科学家的科学画774
附二 中国古代植物图像简史824
绘者索引 860
中文名索引 863
拉丁名索引 869 
主要参考文献876
后记 880

媒体评论
① 一本巡礼草木、礼敬自然的艺术史诗,发现冷门艺术深藏的大历史、大情怀
② 一座纸上植物园,遍识华夏疆域860余种富有代表性的中国植物
③ 一棵系统进化树,尽览科学视野中地球植物亿万年演化的漫漫之路
④ 一卷艺术大画谱与画师心法录,贯古今,通中西,流派纷呈又自带“中国风”,揭秘冷门艺术的技法奥妙
⑤ 一部科学艺术史,是理性科学与浪漫艺术的完美融合,以美学传递真知,打开认识自然的新视野
⑥ 一卷饱含大地气息的典藏精品图书,雅昌一流印制,轻型纸令全书厚而不重,顶口毛边、侧口鎏金,软精装硬盒函套,完美的书籍体验
⑦ 一本全民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读本,薪火传递科学精神、匠人精神

名人推荐:
这部书填补了科学史空白,具有重要价值,所收录的许多画作异常珍贵,精彩之至,令我大开眼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文采

《嘉卉 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是中国科学、艺术和文化相结合的精髓作品。
——国际植物园协会前主席、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所长 贺善安

这本书以审美与艺术的方式传播科学,赋予了植物科学画新的生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洪德元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承载着近100年来中国几代植物科学画工作者的毕生心血和奉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 曾孝濂

在“世界图象”时代,植物绘画有其特别地位和韵味。本书努力保存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个侧面,意义非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华杰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充分展示了自然的美,却是以手工的复刻。巨细靡遗,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是科学,更是艺术。一鳞一焰,皆见精微。
——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葛亮

其书画作华丽、文字丰赡、体例精巧,在读图时代的图画类书籍中,并不多见。只有一页一页翻阅,方知其隽永与珍贵。
——中国近现代植物学史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馆员 胡宗刚

植物科学绘画之美,让你惊讶作者的神奇功力之外,更会唤起你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想像。
——阿里桃花源基金会自然教育总监 王西敏

《嘉卉》浓缩了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历史,将很多画作拯救于故纸堆中,值得植物和绘画爱好者珍藏。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顾有容

植物科学画有着具象与抽象、刻画真实与自由创造矛盾统一的独特吸引力。它看似冷门,却魅力非凡。《嘉卉》传续绝学薪火,意义深长。
——作家、纵浪知识服务工作室创始人 桥东里

在线试读
(1)序
曾孝濂/文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说它沉,不光是页码多,而是它承载着近 100 年来中国几代植物科学画工作者的毕生心血和奉献。
《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程,促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一大批植物科学画画师,我也是其中一员。植物科学画画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其中许多人倾其一生都在为植物画像,用写实而朴素的绘画语言,展现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征,帮助人们一目了然地认识和观赏这些植物。他们是植物分类学家的朋友和助手,成年累月一起工作。其中的大多数人,终生与植物标本为伴,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宁静而忙碌的一生。他们的作品一般只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有关的植物学专业著作中,是这些著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他们却从不邀功,甘当配角,极少有人举办过个人作品展或出版过个人作品集。他们参与多项国 家下达的编纂任务,仅《中国植物志》一部巨著就耗时 45 年,近 500 人全力以赴,投入了 毕生的精力,其中包括了 164 位插图画家的心血与付出。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才能,为了完成任务不遗余力,用辛勤的汗水为国家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如今,他们中间多数人已经离世了。偶有机会打开那些被历史尘封了数十载的老作品,光彩依旧,一花一叶皆生命,一笔一画仍出彩。老同事和长辈们的往事历历在目,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这些已被历史尘封的墨线图见证了他们数十年间对中国植物学事业的默默奉献。缅怀之余,更让人肃然起敬。

虽然植物科学画必须以植物分类学知识作为支撑,但是它和别的绘画艺术门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具有个性的,不同的绘者描绘同一个绘画对象,一定会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不同而不同。越具有个人特点,就越具有价值,也越值得赞赏。已故的冯澄如、张荣厚、刘春荣、冯钟元、蒋杏墙、韦光周等老一辈植物科学画画家,他们对植物形态的精准把握和线描技法的独到功力,开创了带有中国特色的黑白插图的一代先河。随之而起的邓盈丰、余汉平、黄少容、吴彰桦、冀朝祯、史渭清、陈荣道、肖溶、李锡畴、吴锡麟、陈月明、仲世奇、王颖等一大批中坚之才,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严谨作风,又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老一辈画家们还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彩图,他们把西方经典绘画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路。尤其是冯晋庸先生的《红皮糙果茶》和《浙江红山茶》,形象生动,色彩柔和,叶片和花瓣质感强烈,显示出高深的造诣。岁月流逝,泛黄的纸张掩盖不住昔日的光彩,老一辈风华依旧。

绘画艺术有抽象的,有具象的。植物科学画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它是具象艺术中为写实的一种,与其他绘画形式比较而言,的区别是它首先必须要有严格的科学性,符合分类学特征。运用多的、为典型的科学画,主要是以腊叶标本为依据的黑白线描图,虽不乏美感,但有一套近乎程式的绘画语言,重在准确地传达物种特征。每画一张图,都必须打草稿,给分类学家审阅,根据分类学家的审阅意见修改,确认了再上墨。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线条的结构,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标本对于科学画非常重要。画科学画必须要有“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的穷根究底的精神。我们所绘的图版上一定要写上根据某一标本而作。我始终认为也始终坚持的一个职业准则是:没有标本就不能画也不应该画,画干标本一般要把整个花取下来放到水里煮开,让它的形态尽可能复原,复原后再在解剖镜下面观察结构。做这行要坐得住冷板凳。“冷板凳”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心静,这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意味着一种孤独、寂寞,而且是长年累月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心诚,这考验的是绘画者如何对待自己的绘画对象,是否真的很虔诚地对待工作。

绘制科学画,离不开分类学家的指导。我很感谢在我职业之初时所遇见的蔡希陶先生、吴征镒先生,还有其他曾经共事的分类学家们。当时《中国植物志》的绘图工作任务繁重、紧张,画师们常常没有时间去钻研标本、琢磨细节。这些老先生们不仅不催我们,反而尽量帮助我们,有时还会跟我们一起解剖采来的花。就这样,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绘画人员逐渐开始熟悉不同植物的特征,比如雄蕊的长短、雌蕊花盘的性状,把每个科的特征熟悉了,也就慢慢掌握了一些规律,再面对干标本时就容易得多了。

好的科学绘画作品,不但要画得准确,还应该尽量表现出生命活力,讴歌多彩自然。虽然现在摄影技术发达,信息网络便捷,但从事科学绘画的人,必须尽一切可能,深入荒野,与自己的绘画对象面对面,体验大自然磅礴辉煌的 交响乐。20世纪70年代,我承担了为昆明植物园绘制彩色《茶花图谱》的任务。那时候彩色胶卷并不普遍,就靠硬画。我几乎天一亮就起来,到植物园去摘一朵山茶花,跑回办公室插在瓶子里。然后赶紧去吃早点,随便吃点就跑回来画,一直画到十二点半,吃午饭。五个钟头期间,不喝水、不上厕所,全神贯注。那朵花从植物园摘下那一刻,就会慢慢开,若画慢了,就找不着它与原植物的关系,花瓣本来朝上的,它会慢慢朝下,所以非常紧张。而且画这个不能构好图再画,必须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画,从靠近你的那瓣开始。半天画一朵,下午研究怎么搭配、画叶子。就这样一直画了好几个月,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

2017 年,第 19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中国举办。主办方想到了这些老一辈植物科学画画师为中国植物学所做的贡献,会议期间举办了国际植物艺术画画展,并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画集《芳华修远》。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展览和画集获得了观众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一个专业之外鲜为人知的小画种,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现在,植物科学画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更具大众普及性的博物画时代到来了。博物绘画不仅可以描绘物种形态,还可以描绘生境,表现物种之间的关系、特定生态群落的结构。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大众品格的画种,贴近自然,反映自然,既有审美的属性,又具有鉴别的功能。更可喜的是,大批的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加入到博物绘画行列中来,其中不乏在校的中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开始懂得亲近自然,关爱生命,观察记录和描绘,为植物画的普及、提高和发展开创了空前广阔的前景。他们正在成为植物绘画的主力军。

《嘉卉 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在《芳华修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充实。编委会成员辗转各地、多方征集,汇集到更多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更多新生代的新作品,蕴含着清新的气息,堪称反映中国植物绘画历史和现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多位知名植物学者撰写文字并进行点评,图的顺序按的植物系统排列。相信此书的出版定能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同,将会把已经形成的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植物绘画热潮,推向一个更理性、更持久的新高度。

(2)1963 年,受胡先骕委派,冯晋庸自北京赴浙江丽水绘制浙江红山茶。在经过艰苦的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持续写生后,诞生了其代表性的植物画作品《浙江红山茶》。绘者所绘浙江红山茶不止一幅,此作是特为南非举行的国际植物艺术画展绘制,被画展选为海报画作,并被南非埃德拉美术馆收藏。之后绘者又应英国著名植物艺术画收藏家雪莉·舍伍德之邀绘制了同名画作,并收录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出版的植物艺术图书中。这幅作品堪称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上乘佳作:红色花瓣明艳动人,皱褶感栩栩如生;对于花结构表达得精确入微:内侧5片阔倒卵形的花瓣先端的2裂,外侧2片倒卵形花瓣外侧先端的白绢毛,都予以了完整表达,显示出绘者扎实的分类学素养;深绿色叶片发亮的革质感,叶片上部的细微锯齿,花枝的截面以及微微皲裂的树枝质地,都表现得精妙绝伦。

(3)刘春荣(1910—199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画师。刘春荣在北平艺专求学期间,曾师从中国画大师齐白石, 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基础。她的丈夫是一位研究真菌的专家,很遗憾 30 多岁时便因病早逝。刘春荣因夫之故很早就 开始画真菌,也因夫早逝,一人承担养儿养老的责任,依靠自己的勤奋、坚韧与朴实,撑起一家之重担。抗战期间 她在刘慎谔主持的西北植物研究所绘图,之后回到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随后成为北平和平解放留用人员,保 持原职、原工资。当时,刘春荣已是技左(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她对待工作极为严谨、敬业,常常承担难画的科, 如后来为林镕主编的《中国植物志》菊科绘制的大量菊科图版,以及为禾本科绘制的图版。在这些图版中,笔法的 细腻程度,常常令人惊叹。由于她的分类学基础较好,又结合个人把控画面的节奏技法,所以画面富有亲切感,对植物结构交代得特别清楚。在木荚红豆图版中的坚硬荚果和禾本科毛颖草图版中的小穗解剖图、菝葜的一组叶脉表 现中都体现出用线的恰到好处,透出一种亲和力。她的用笔圆润细致,构图丰满,线条婉转之间可见得对呼吸 吐纳的自如掌控。细节的精微、清晰的解剖,都可见其 严谨质朴的创作态度。她认为线条既代表厚度又代表质 感,主张尽量用中国画的白描线条,利用植物本身的特 征、特质、特点去表现其本身特有的美,画出其立体感, 尽量减少西方绘画的素描衬影,以保持画面的简洁、利 落。这在她的禾本科绘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培养年 轻人才方面,她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她教导晚辈如何 选择绘画工具,在画长线条时如何调整呼吸、利用手肘 的力量,避免由于运笔过程中的停顿造成断线。在彩图 方面,她的用色深沉老练,并附有装饰风趣,1981 年 发表于《大自然》杂志的《栝楼》图,即可见其彩绘风格。

(4)南宋画家除了采用小幅画面表现植物的局部美感外,《百花图卷》也说明当时的画家已经具备了创作大型植物画卷的能力。《百花图卷》是一幅采用墨线勾勒各种花卉的长卷。画中由梅花起始,以油点草止,共描绘植物达 60 余种。不仅描绘了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如牡丹、芍药、海棠、芙蓉、蜀葵等,甚至还描绘了许多不常入画的野生植物和蔬菜,如鳢肠、决明、大火草、油点草等。有专家依据画幅末端的切割痕迹推断,此幅画卷应该是按季节描绘四季花卉,末的冬景花卉被人为截取,由此推断画家在如此长卷上描绘植物近百种。完成如此画作,不仅需要画家具有精湛的绘画技法,更需要其 拥有充足的植物学知识。画面中的植物均是淡墨勾勒而成,在花瓣局部和叶片部分用淡墨晕染,虽然画中未用色彩点染,但每一种植物的结构都准确而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人对植物精准的观察和描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书口这本书就是这样设计的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