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

好书,请看图片。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和医学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参考。

98 全新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西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3743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字数412千字

货号

上书时间2022-09-17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共分为八章,以筋骨中和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理清筋骨之间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提出慢性筋骨病以筋骨失和为病理特点。第一至四章介绍慢性筋骨病的概述、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识筋骨失位之病因,矫正至其中;察知筋骨失和之病机,燮理达其和,旨在构建中和辨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思维。第五至八章介绍脊柱、上肢、下肢、全身慢性筋骨病,建立“外调筋骨之位、以至其中,内调筋骨之本、以至其和”诊疗理念,旨在完善筋骨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慢性筋骨病的病因病机,为慢性筋骨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慢性筋骨病概述 1
第二节 慢性筋骨病中医防治策略 5
第二章 慢性筋骨病分类与病因病机 9
第一节 慢性筋骨病分类 9
第二节 慢性筋骨病病因病机 12
第三章 慢性筋骨病诊断 27
第一节 四诊 27
第二节 骨与关节检查 34
第三节 辅助检查 47
第四节 诊断原则 53
第四章 慢性筋骨病治疗 55
第一节 外治法 55
第二节 内治法 105
第三节 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 109
第五章 脊柱慢性筋骨病 116
第一节 颈椎病 116
第二节 落枕 122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124
第四节 腰椎管狭窄症 132
第五节 慢性腰痛 136
第六节 脊柱慢性筋骨病述评 143
第六章 上肢慢性筋骨病 168
第一节 肩周炎 168
第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172
第三节 腕管综合征 176
第四节 肘管综合征 182
第五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88
第六节 指屈肌腱腱鞘炎 190
第七节 上肢慢性筋骨病述评 193
第七章 下肢慢性筋骨病 211
第一节 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211
第二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14
第三节 骨关节炎 218
第四节 踝管综合征 222
第五节 跟痛症 226
第六节 趾外翻 228
第七节 下肢慢性筋骨病述评 230
第八章 全身慢性筋骨病 251
第一节 纤维肌痛综合征 251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 255
第三节 全身性慢性筋骨病述评 26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慢性筋骨病概述
  慢性筋骨病是指在生物学因素与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因增龄衰老或创伤、劳损、感受外邪,引起脊柱、四肢骨关节退变及继发周围软组织病损,导致筋骨动、静力系统平衡失调,形成的一种全身或局部生理与病理变化相交杂的慢性、进展性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学“骨枯”“骨极”“骨痹”“痿证”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全身和局部的疼痛、肿胀、麻木、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症状、体征的综合征,包括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与慢性劳损的增加,其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针对复杂多样的中医筋骨病的研究重点已由“外伤性”向“慢性、退变性”研究方向发展。
  一、筋骨的理论渊源
  筋骨理论以高度的概括性与前瞻性指明了慢性筋骨病的本质。筋膜、肌腱、韧带、软骨、滑膜、关节囊等组织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为肝所主,筋系统是关节的稳定体系;骨为肾所主,骨系统是关节的支撑体系。关节运动时,力通过筋作用于骨,进而作用于关节,从而维持关节协调统一的运动模式,提示关节、筋、骨的结构密不可分、功能协调统一。
  (一)筋骨系统的生理特点
  筋骨系统是动、静力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关节生物力学平衡的关键。静力平衡系统,由骨、半月板、软骨等组成;动力平衡系统,由周围肌群、软组织等组成。《灵枢 经脉》载“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出了筋骨系统之间的生理关系。《类经》有云“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皆肝之所生,而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不仅指出了不同部位筋的刚柔特性与束骨的生理功能,也指出了手足部位外侧之筋多刚,内侧之筋多柔,从而形成内柔外刚、阴阳结合的特点,两者协调统一以束骨而利机关。
  《说文解字》载“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杂病源流犀烛》载“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 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提出了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筋束节络骨、主司运动的生理功能,以及筋的生物力学性能。筋附骨,骨连筋,骨位移的运动功能依靠筋的伸展与收缩;筋协助各种运动依靠骨的支撑与承载,筋与骨相互连接与统一,主导运动。筋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筋束骨、筋利机关、筋为刚。筋束骨,连接与约束关节。《素问 五脏生成》载“诸筋者,皆属于节”,提示具有包裹约束功能的筋均结聚于关节周围,筋骨是一个整体,关系密切,筋骨相连,彼此影响,关节之连接主要依赖筋系统约束骨系统。筋利机关、束节络骨,为一身之关纽,主司运动的生理功能。《素问 痿论》载“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约束、连接、控制骨关节,并附在骨节收缩与舒张,产生各种运动。“筋为刚”,五体之一,为肝所主,是维持关节外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 经脉》载“筋为刚,肉为墙”,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总之,筋骨互用是筋骨系统维持关节内在稳定与平衡的生理基础。
  (二)筋骨系统的病理特点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部位之间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情况下,筋与骨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即“筋骨中和”,在各种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破坏了这种平衡,形成筋骨失和的病理状态,则出现生物力学与生物运动学特性的改变,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载“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提示筋骨失和的病理状态,筋的病变是首发因素与主要因素,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筋在外,骨在内,慢性筋骨病的病理特点为“筋骨失和,以筋为先”,随着疾病的进展,再伤及骨。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慢性劳损与跌仆闪挫等多种因素皆可致筋病变。《素问 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了痹证的内涵,认为痹证主要由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载“风伤筋”,肝主筋,风气通肝,风邪侵袭,常病于筋。《素问 皮部论》载“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 生气通天论》载“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 玄机原病式》载“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指出了寒邪、热邪、湿邪与燥邪均可致筋的病变,但症状各异。寒性收引,则筋挛拘紧;热性开散,则弛纵不收;湿性重浊黏腻,则疼痛如裹;燥性干涩伤津,则筋弛缓无力。《素问 皮部论》载“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指出了疾病由外至内的先后途径,即慢性筋骨病的发病是风寒湿邪由外到内,先入筋,再伤骨的病理过程。总之,筋骨失和是慢性筋骨病的核心病变,“筋-骨”病机演变在慢性筋骨病病理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二、筋骨的结构与功能
  《圣济总录 伤折门》载“诸脉从肉,诸筋从骨,骨三百六十有五,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灵枢 经脉》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详细论述了筋、骨、肉的功能,筋约束诸骨,骨支撑人体,肉如同墙垣保护脏腑组织,提示筋骨中和是以五体之骨、筋、肉的和谐统一为结构与功能基础。
  (一)筋为刚的结构与功能基础
  肌腱、韧带、软骨、滑膜与关节囊等组织,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筋是联结肌肉、骨与关节的组织,由大筋、小筋、筋膜组成。《素问 宣明五气》载“肝主筋”,《素问 痿论》载“肝主身之筋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载“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肝体阴而用阳,肝血充盛,筋得以濡养,以维持坚韧刚强之性,则关节运动自如。筋为刚,筋束骨,系于关节。《素问 五脏生成》载“诸筋者,皆属于节”,《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载“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说明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联结骨节肌肉,加强关节稳定,保护与辅助肌肉活动。
  《素问 痿论》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弛缓,发为筋痿”,《圣济总录 诸风门》载“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肝血虚衰,筋失所养,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 经脉别论》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脾虚湿困,化源不足,则肝失所滋,筋失所养,故筋挛拘急、运动失灵,甚者痿废不用。
  (二)骨为干的结构与功能基础
  人体的骨骼,属于中医学“骨”的范畴。《素问 脉要精微论》载“骨者,髓之府”,骨有贮藏骨髓的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骨髓充盈,精生髓,髓养骨,则骨刚健坚固。骨为干,支持形体,保护脏腑,防卫外力损伤;主司运动,肌肉与筋的收缩弛张,以骨与关节为支点和支撑,发挥重要的作用。
  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得以濡养,则强劲坚固;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不能久立,行则振掉。督脉行脊里,《难经 二十八难》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 骨空论》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 二十九难》载“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说明奇经之督脉与骨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三)肉为墙的结构与功能基础
  肌肉、脂肪等组织,属于中医学“肉”的范畴。肌肉的纹理为肌腠,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为肉节,肌肉之间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溪谷,是气血汇聚之所,也是经气所在之处,《素问 气穴论》载“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五脏生成》载“脾 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主肌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肉,则肌肉发达丰满。《灵枢 天年》载“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提示肌肉主司运动,需要筋膜与骨节的配合。肉为墙,肌肉分布于内脏及筋骨外围,具有屏障功能,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损伤,抗拒外邪侵袭。
  《灵枢 五变》载“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提示肌腠致密者,则外邪不易侵犯;肌腠粗疏者,卫气易外泄,虚邪贼风易乘虚而入。《中藏经》载“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肌肤不泽,则纹理粗,凡风寒暑湿之邪易为人,故不早治为肉痿”,《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载“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提示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则四肢倦怠乏力,甚者痿弱不用。《素问 痿论》载“治痿独取阳明”,即调理脾胃是痿证治疗的基本法则。
  三、筋骨的生物力学因素
  筋骨中和是人体力学平衡的基础,受内力(肌力、韧带张力、软骨应力、骨应力)与外力(重力、摩擦力、弹性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共同调控,其中内力是维持力学平衡的关键因素。《素问 生气通天论》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提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是筋骨中和的生理基础。
  (一)骨正筋柔是筋骨中和的生理基础
  骨正筋柔即骨架端正、筋脉柔和。筋束骨、骨张筋致中和,从而维持人体的力学平衡,平均分配全身重力,保持人体的形态和姿势。筋肉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保护人体的经脉和脏腑的屏障。筋、骨与肉通过约束和连缀骨与关节,控制肢体运动,维持日常的各种活动。
  筋膜包绕筋、骨与肉,是胶原蛋白、蛋白质和基质组成的结缔组织,网络周布全身,包裹人体的每一个部分,为人体提供支撑。筋膜分为浅层筋膜和深层筋膜,浅层筋膜可感知痛觉、触觉和温觉,而深筋膜感知的是张力感、位置感和速度感。筋膜的弹性,为行走或运动提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行走激活体内感受器,在筋膜拉长后回缩的过程中,筋膜弹性消耗大部分能量,肌肉则处于等长收缩的状态。人体进行节律性活动时,筋膜弹性会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耗能。
  肌肉和筋膜是不可分离的,筋膜分为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筋膜是信息中心,其中神经和血管分别为肌肉提供力量的调节和营养的输送。传统的解剖学认为,每块肌肉均有起止点,而实质上肌肉无明确的分离起止点,通过自身与筋膜连接在一起,形成肌筋膜链。肌筋膜链是指肌肉、韧带与其相关软组织,按照特定的层次和方向以筋膜直接相连或以力学形式间接相连,由后表链、前表链、侧表链、螺旋链、功能链与前深链六条组成,是维持筋骨中和的核心力线,以及参与维持身体姿态和产生运动的关键连续体。
  (二)骨歪筋挛是筋骨失和的病理基础
  《中藏经》载“骨为筋之本”“诸筋从骨”,提示筋骨关系密切。筋出槽、骨错缝是引起骨架歪斜的关键因素,也是慢性筋骨病的重要病因。筋出槽是指筋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骨错缝是指骨关节位置轻度偏位致骨缝错离。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慢性劳损,骨架歪斜,则筋骨失和,脏腑也可能会随之出现位置异常,久而久之则经脉堵塞,*终导致脏腑功能异常。骨不正,筋不柔,则筋先受伤,逐渐会引起骨小关节与椎间盘的移位、变形;同时,又会引起气血瘀滞,筋骨得不到濡养,进而发展为慢性筋骨病。
  慢性筋骨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疼痛、麻木、酸软等,筋结主要由于筋骨失和所致,久聚不散,可引起骨关节僵硬板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肉的基本功能是维持关节活动。筋柔,则筋柔性与弹性良好;筋结,则筋纤维化与粘连,卡压神经、压迫血管,引起筋骨失养,则出现僵硬、痉挛、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年轻或经常运动者的筋膜弹性储备大,呈典型的双向清晰交叉的网络排列,胶原纤维卷曲程度很大;老年或缺乏运动者的筋膜弹性储备小,胶原纤维走行多向,回弹能力明显减少,易发损伤。肌筋膜在异常张力下出现粘连,可引起疼痛、水肿、淋巴水肿、神经敏化、皮肤老化、下肢无力等症状。筋膜粘连,卡压神经导致疼痛,如头半棘肌、斜方肌末端的肌肉与筋膜卡压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产生偏头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