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
  • 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
  • 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

20 6.9折 29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和民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8

上书时间2024-12-31

昊琳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和民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3079049
  • 定价 2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1页
  • 字数 245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人社会化危机的历史考察,把社会化划分为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两种类型,同时建构了“伦理整合型社会化模式”“伦理失范型社会化模式”“政治整合型社会化模式”“政治失范型社会化模式”“冲突型社会化模式”五种社会化模式,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五种社会化模式下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以及产生危机的原因,在历史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结论。

  本书适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化危机”研究的由来与方法

  一、为何提出“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社会化危机是一个复合概念

    (二)社会化危机是一个事实命题

    (三)社会化危机是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

    (四)社会化危机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紧密

    (五)社会化危机是“危机”也是“契机”

  二、如何分析“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本研究的解释重点

    (二)“社会化危机”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二)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 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解读“传统中国”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传统中国人的一幅社会化画像及其解读方式

    (一)一种情景式的描述

    (二)西方人对传统中国的认识

    (三)如何解读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化

  二、文化同质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同质性

    (二)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三)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建构

  三、宗法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

    (一)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二)家天下与专制政治控制

    (三)家天下与人身社会控制

    (四)家法族规的社会化力量

  四、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化效应

    (一)选官制度的两类途径

    (二)科举制与社会下层的升迁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功能的一体化

    (四)科举制与民间知识、思想与信仰

  五、社会教化实践及其榜样

    (一)教化思想与实践

    (二)历史上的社会化榜样

    (三)士绅一村社共同体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第三章 传统的断裂与现代性的产生——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何以被瓦解

  一、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近代中国人的“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

    (二)世纪末世纪初东西方的相似问题

    (三)近代中国人一幅混乱的画面

    (四)如何解读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局

    (一)晚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二)变法与革命:近代中国的出路选择

    (三)辛亥革命与帝制崩溃

  三、社会结构的巨变与新生活方式

    (一)“家国同构”的消解

    (二)现代性的产生

四、近代中国东西文化的冲突与交会

    (一)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变法前夕近代中国人的世界知识与“西方问题”

    (三)变法维新思潮与清政府的自强求变

    (四)革命思潮与“改造国民性”的产生

  五、近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生

    (一)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观

    (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

    (三)“西方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从“西化”到“现代化”的教育观

    (五)近代学校教育的实况

第四章 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49~1976年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政治整合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

    (一)-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建设新中国的价值共识 

    (三)强化国家政权及其政府控制机制

    (四)政治思想与观念的统整及其强制功能

    (五)旧教育的改造与新教育的创生

    (六)建国之初的民族凝聚力

  二、政治失范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

    (一)~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权力与权威的高度集中

    (三)阶级斗争的理论导向

    (四)“天下大乱”背景下的混乱秩序

    (五)革命化的教育

    (六)一种既封闭又躁狂的独特的世界意识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转向个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

  一、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

    (二)如何解读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

  二、转型期的主导理论及其观念冲突

    (一)当前中国现代化的主导理论

    (二)前现代中国传统的全面瓦解

    (三)倡导新发展观与理论指导实践的冲突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新生活方式

    (一)家庭结构的变动

    (二)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

    (三)三类生活环境的社会化功能变化

  四、转型期的人文环境及人文精神危机

    (一)信仰危机与转型期文学

    (二)经济利益驱动的文化市场

    (三)偶像的产生与崇高的消解

  五、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与失范

    (一)现代教育观念先行与学校教育实践指导观的矛盾

    (二)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失范

    (三)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

第六章 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二)由基本研究结果引出的讨论

  二、宏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宏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二)社会系统层面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三)在社会系统层面解答当代中国的“社会化危机”

  三、微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微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建构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应对当前中国“社会化危机”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