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13年白纸精印《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原装4函32册大全套
¥
25000
九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脉望仙馆
年代清代 (1645-1911)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20 × 13.5 × 35 cm
册数32册
货号2016011801
上书时间2016-0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光绪丁亥(1887年)脉望仙馆白纸精印,常熟杨泗孙署检。拍品煌煌4函32册416卷全,几无翻阅,原函原装,原皮原签。特别是小字都清晰无比,非常精美,实为难得的佳品,识者宝之。有两函16册有不同程度虫蛀,基本集中在封面封底,看似严重其内页基本完好,另两函16册基本完好。
- 商品描述
-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光绪丁亥(1887年)脉望仙馆印,常熟杨泗孙署检。脉望仙馆为明清时期常熟(今江苏)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之藏书室名。赵用贤在明万历年间担任过吏部左侍郎,与其子赵琦美均喜欢藏书,在其所编的《赵定宇书目》中,著录图书3300多种,而其子赵琦美也编有《脉望馆书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脉望馆所藏元明杂剧到1938年被著名藏书家郑振铎发现而叹之为国宝,并称之为第二个敦煌遗书。这套书底本珍稀,校勘精细,装祯精美,保存完好,兼有“工艺精美性”和“史料性”的双重价值,尤为珍贵。
— 没有更多了 —
《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光绪丁亥(1887年)脉望仙馆白纸精印,常熟杨泗孙署检。拍品煌煌4函32册416卷全,几无翻阅,原函原装,原皮原签。特别是小字都清晰无比,非常精美,实为难得的佳品,识者宝之。有两函16册有不同程度虫蛀,基本集中在封面封底,看似严重其内页基本完好,另两函16册基本完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