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用的神学:本雅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正版新书】
  • 无用的神学:本雅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用的神学:本雅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49.4 5.6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可君 著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50850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583185

上书时间2024-07-1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打开本雅明《神学-政治学残篇》的七封印 
0.1 绝对差异:上帝之国与世俗历史 
0.2 心感:逆转的张力与整体性复原 
0.3 虚无或无用:救赎之道 

楔子 种子或灵丹:生命宇宙技术 

一 本雅明的无用教义:弥赛亚性与自然性的双重还原 
1.1 未完成的教义论纲 
1.2 弥赛亚的还原 
1.3 沉默自然的还原

二 歌德的诗性源现象:自然的弥赛亚化 
2.1 绝对的文学与自然的幻象 
2.2 纯然生命还原为自然化的生命 
2.3 泪水的面纱与救赎的密码 

三 卡夫卡写作的道家化:弥赛亚的自然化 
3.1 诡异之道:“认认真真做某事同时又空无所成” 
3.2 三重解释学:本雅明与卡夫卡写作的中国动机 
3.3 不可摧毁之物:布莱希特与道家式的友善 

四 模仿的神学:无意记忆与现代性的救赎 
4.1 艺术作品:在相似与游戏之间 
4.2 主体化的无意识与客体化的铭刻 
4.3 整体性修复的胚胎:自然化的第三记忆 

五 变小且消失于图像的“小门”:弥赛亚进入世界的中国式想象 
5.1 布洛赫:弥赛亚来临的中国小门 
5.2 阿多诺:世界的内在化 
5.3 布伯的《聊斋志异》与佛教式“间薄”面纱 
5.4 从变小到消失:姿态的纠正 
5.5 童年之门:中国的瓷器图案 

六 本雅明的追忆:做一个庄子式的蝴蝶梦? 
6.1 凯卢瓦的“石头梦”:自然自身的书写 
6.2 本雅明的“蝴蝶梦”:感性的相似性与非感性相似性的
感通 
6.3“中国哲学之梦”的思想实验:“第五维度”之为“虚托邦”

楔子 天空、大地与海洋的战争 

七 弥赛亚式的判教论:弥赛亚自然化的节奏 
7.1 以无用为条件 
7.2 弥赛亚式的判教论 
7.3 时间的世界政治 

楔子 上升与下降的同时性 

八 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发现无用与集让的民族
8.1 迟到的中国思想
8.2 从“另一个开端”走向“第二次转向”
8.3 本己与陌异的悖论关系
8.4 为何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被遮蔽了?
8.5 从存有的终末论到庸用的差异论
8.6 从争夺走向让予
8.7 无用的民族:三重“集让”

九 回缩与虚位:与德里达、肖勒姆和庄子一道走向“余让”
9.1 守护圣名的缺失:上帝的缺位 
9.2 廓纳(khora):到来的虚位 
9.3 余让:虚托邦的敞开 
9.4 中国式禅让:至高主权的让与 
9.5 庄子的余让:神学政治批判的尝试 
9.6 进入廓纳:余让的培育 

十 “诡异”:从海德格尔的“差异”到德里达的“延异”及其
超越 
10.1 存在论差异:早期海德格尔 
10.2 踪迹的延异论:德里达的间隔 
10.3 双重约束: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互为条件
10.4 绝境的模态:哪里有余地
10.5“诡异”:有用与无用的庸用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容摘要
本雅明的《神学-政治学残篇》是生命神学现代性的真正开始。这个片断文本包含着解构现代神学政治的所有思想种子。本雅明对弥赛亚王国与世俗秩序的绝对区分,使得神学化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神学都变得不再可能,都变得“无用”了。
从《神学-政治学残篇》开始,本书踏上了“无用之思”的旅程,这事关现代性的生命疗愈与救赎。
本书探讨的问题是现代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总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既包括现实世界的动荡与苦难,也意指现代世界“祛魅”以来,艺术“灵晕”的消失和人性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种状态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身处这一时代的本雅明留下的哲学手稿《神学-政治学残篇》就是面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本书以此《残篇》为切入点,解析本雅明思想中对政治神学和暴力的批判,特别揭示了其“自然性”思想与庄子“无用之思”的相通之处,并以此线索连通了中后期海德格尔的反思与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进而追问当代哲学重新开始的条件,在层层递进的对话中,探寻思想的出路和余地。

精彩内容
本雅明的无用教义在《论历史的概念》的第二条中,本雅明写到了幸福与救赎的关系:我们关于快乐的观念和想象完全是由我们生命过程本身所指定的时间来决定其特性和色彩的。那种能唤起嫉妒的快乐只存在于我们呼吸过的空气中,存在于能和我们交谈的人,或本可以委身于我们的女人身上,换句话说,我们关于幸福的观念牢不可破地同赎救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这也适用于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而这正切关历史。过去随身带着一份时间的清单,它通过这份时间的清单而被托付给赎救。过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之间有一个秘密协议。我们的到来在尘世的期待之中。同前辈一样,我们也被赋予了一点微弱的救世主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认领权属于过去。但这种认领并非轻而易举便能实现。历史唯物主义者们知道这一点。([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266页。)没有比这个第二论题更接近《残篇》主题的了:接续第一条讨论弥赛亚救赎对于历史的任务或者服务,弥赛亚与现实历史发展及目的不相干,因此就是无用的。确实如这里指出的,神学似乎已经彻底看似没有什么可认识性,而且很丑陋不入法眼了。但是,本雅明还是相信,神学可以帮助历史唯物主义,如陶伯斯敏感指出的,因此,弥赛亚王国与世俗世界的不相干,需要幸福作为中介来转化,需要唤醒或者触及自然的沉默。难怪阿多诺会认为整个文本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且这里提到“委身于”女性的身体,还提到“呼吸”——这不就是更自然化的躯体?甚至就如同《拱廊街》提到的母性,女性的弥赛亚(femaleMessiah,laMère)?
这些微弱的弥赛亚力量,试图在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弥赛亚救赎的断裂之间,找到微弱且碎片化的联系,那些闪烁的余光或火花。这个微弱的联系,就是本雅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但已经不再是微弱的,而是无用的弥赛亚性。
弥赛亚的自然化,犹太思想的道家化,还体现为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在逃亡过程中的自我转化。布莱希特1938年在流亡途中写出了题为《关于老子在流亡途中著〈道德经〉的传奇》(DieLegendevonderEntstehungdesBuchesTaotekingaufdemWegdesLaotse)的十三节诗歌,认为这是生命保存的钥匙之诗(Schlüsselgedichte)。而本雅明则专门回应,并强调了道家“友善”的重要性:一个中国先哲曾说:“大学者、大文豪们曾生活于最为腥风血雨、暗无天日的年代,但他们也是人们曾见过的最友善、最开朗的人。”这个传奇故事中的老子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在何处停留,都始终在传播这种开朗与欢愉的氛围。他骑坐的公牛是欢快的,尽管它驮负着老者,这却并未妨碍它去愉快地享用新鲜草料。他的牧童是快活的,他坚持用干巴巴的言语来解释老子的贫穷:“他是位教书师傅。”身处关卡横木前的税吏是快乐的,正是这种快乐才激励他去高兴地询问老子的研究成果。如此一来,这位智者本人又怎么可能不快乐,若他不快乐,他的智慧又有何用?([德]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239-240页)而且本雅明还相信,此道家“友善”的姿态,一点也不亚于犹太教的弥赛亚精神:“你懂的,被战胜的乃是坚硬之物。”(即“以柔克刚”)这也来自老子“水之运动”,这是道家的智慧。本雅明甚至认为:“老子如此的教谕诗,如同预言一样振聋发聩,一点也不比弥赛亚的言说差!这句话,对于当今的读者而言,却不仅包含了一个预言,还包含了一种训诫。”改写后的老子式教谕诗,也是本雅明自己梦想的教义式精神,在这里,道家的教义其实已经与弥赛亚性关联起来,弥赛亚已经更彻底地道家化,革命的方式也柔和化了。在被迫流亡途中,本雅明与布莱希特不约而同把自己的生命逃避方式想象为老子式的自由逃逸,以此逆转不可承受的历史灾难。或者,这也是一种消失于图像的方式,老子出关——离开这个世界——以便消失在自己留下的箴言之中(处于革命艰难困苦时期的鲁迅在上海也创作了《出关》),因此也才让布莱希特与本雅明如此着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