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男(译文科学)【正版新书】
  • 裸男(译文科学)【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裸男(译文科学)【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34.4 5.3折 65 全新

库存6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李家真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

ISBN9787532792245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1872029

上书时间2024-07-0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Morris)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和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 从“裸猿三部曲”起,他一共创作了十多种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长销不衰。
\"

目录
\"【目录】:前言
第一章 演化历程
第二章 头发
第三章 额头
第四章 耳朵
第五章 眼睛
第六章 鼻子
第七章 嘴巴
第八章 胡子
第九章 髭须
第十章 脖子
第十一章 肩膀
第十二章 胳膊
第十三章 手
第十四章 胸膛
第十五章 肚子
第十六章 脊背
第十七章 髋部
第十八章 阴毛
第十九章 阴茎
第二十章 睾丸
第二十一章 臀部
第二十二章 腿
第二十三章 脚
第二十四章 性取向
参考文献

\"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说到今日社会的两性问题,大家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很少有人探究我们这个物种的男性生物,探究他的强项和弱点。《裸男》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以便重估人类男性的本性。
首先会讲到他成功的演化历程,然后会对男性的身体进行一番从头到脚的审视——眼睛、鼻子、胡子、胸膛,直到臀部、腿和脚。在逐个罗列这些生物学特征的同时,也会讲到地方习俗和变化的社会风尚对这些特征的影响,以及它们修正、压制或助长这些特征的种种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裸男》是关于“赤裸裸的男性”的一部自然史,也是一幅动物学性质的肖像,视“裸男”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样本,代表一个远非稀有却依然濒危的物种。
\"

精彩内容
\"【精彩书摘】:第一章演化历程说到对我们这个星球的影响,哪一种生命形式也比不上人类当中的男性。探险家、发明家、建筑师、建设者、战士、林业专家等,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使得地球的表面发生了无比巨大的变化,以至于把其他所有的物种挤到了看似无足轻重的边缘位置。若是在海洋里,他们兴许得屈居次席,把老大的位置让给筑起宏伟珊瑚礁的低等生物。但到了陆地上,人类男性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霸主,既是自然地貌的破坏者,又是人工地貌的创造者。是什么使男性跟其他任何生命形式相比,乃至跟人类女性相比,功业都截然不同?要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回到史前时期,看看早期男性面临的种种挑战,看看那些造就他们独特禀性的东西。
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我们的远古祖先抛弃了其他猴类猿类钟爱不已的茹素生涯,不再以水果、坚果和块根为食,转而拥抱一种打猎吃肉的新生活,由此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样的一个重大抉择,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挑战雄狮猛豹、野狗土狼之类的强大掠食动物,跟它们直接对抗。从身体上说,他们根本不是这些专业杀手的对手。人类的躯体相对弱小,又没有利爪尖牙,要想与它们较量,人类只能另想办法。由此而来的压力,将会使人类的男性面目一新。他们指望不上自个儿的体力,只能依靠自个儿的脑子。这么着,人类的头颅开始膨胀,智力也与日俱增。
脑子变大之后,史前的人类猎手获得了用计使诈的能力,令对手望尘莫及。他们跑不过那些专业的食肉动物,但算计得过它们。除了更为发达的智力之外,他们还需要其他三方面的改进。首先,他们必须收敛自己的竞争倾向,纳入越来越多的合作态度,这样才能组建卓有成效的团队。其次,他们必须拥有更多的创意,这样才能发展前所未有的新颖技术。最后,他们必须靠后腿站立起来,这样才能让前脚从行走和跑步中解放出来,渐渐演化为一双把握一切的手臂,借以创制并改良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武器。
有了上述的种种改进,成群结伙的远古部落猎手就成了大地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他们既可以赶跑那些庞大的食肉动物,吃掉它们留下的便宜肉食,也可以自个儿打猎,创制形形色色的规划部署、伏击战术和机关陷阱,甚至击败最为强大的猎物。
但这些新的技能,带来了一种新的挑战。食物突然间变得无比丰富,带头的猎手无法独自吃完。食物既然多得可以满足整个部落的需要,分享食物就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色。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对这样的做法习以为常,换作树上的猿猴,却会觉得这简直匪夷所思。以吃素为主的动物从来不会跟同伴分享食物,每一头草食动物都会把自个儿找到的东西吃个精光。从古到今,吃素始终是一种自私利己的行为。反过来,赶上肉食有富余,比如说狩猎大有斩获的时候,整个部落却可以见者有份。就这样,人类的盛宴拉开了帷幕。
人类猎手的效率逐渐提高,个性也渐渐起了变化。无论是心理还是体格,他们都跟人类当中的女性越来越不一样。打猎是一件危险的活计,早期部落中的女性又肩负着无比重要的繁衍使命,自然不能去冒这样的险。这样一来,她们变成了小心翼翼、充满关爱、富有母性的个体,占据着社会的中心位置,专责料理原始聚落内部的大小事务。与此同时,相对不怕损耗的男性越来越富于冒险精神,越来越频繁地满世界追逐猎物,担起了树上那些茹素猿猴永远无法想象的风险。
步入人类演化过程的这一关键阶段,男性的大脑和身体都发生了特异的改变。从心智上说,猎手们一方面是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富于合作精神,一方面也越来越专一,越来越执着,不光有能力筹划短期有效的战术,而且有能力制定目标长远的战略。从体格上说,男性越来越肌肉发达,越来越身手矫健,由此便不得不有所牺牲,放弃了宝贵的脂肪储备。而对于部落里的女性来说,积聚的脂肪既增添了她们的曲线美,又为她们提供了生死攸关的营养储备,使她们可以挨过不可避免的偶尔的食物短缺时期。
就这样,原始的人类男性演化成了一种效率惊人的捕猎能手,早期的人类部落人口开始倍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地球。这样一个典型的狩猎—采集社会持续了几十万年的时间,大约一万年前才随着农业的出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之所以问世,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着手改进自己的采集技术。那时候,早期的农学家们不再苦苦地搜寻蔬菜食物,而是开始在自个儿的聚落周围种植一些庄稼,以便招引食草动物。这一来,猎手们就可以等着猎物自投罗网,用不着再去辛苦追逐。他们还开始圈养动物,给自个儿备下随用随取的笼中之肉。现在好了,他们想开宴就可以开宴,不用管什么时候了。
圈养的猎物开始繁殖,这些个走在人类前列的农夫立刻意识到,自己不光可以控制猎物的繁育过程,还可以占有自己的牲畜。就这样,农业革命落到了我们头上。相对而言,这场变革来得实在是太过迅猛,以至于男性猎手的个性根本来不及发生演变,来不及适应变化的环境。从基因上说,他们依然是先前那些英武的猎手,从日常生活上看,他们却变成了农夫和牧人,变成了播种者和收获者。追逐猎物的惊险刺激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耕地种田的单调苦工。食物充裕当然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只可惜人类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失去了远古猎人队伍的冒险历程和勇敢精神。
新近变成农夫的男性,用了什么方法来应对这样的损失?应运而生的竞技狩猎可以释放捕杀猎物的冲动,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男性已经被演化历程塑造成一种坚韧不拔、擅长创造、乐于合作、勇于冒险的生物,因此就必须找到一条自我表现的途径,让自己的生物遗传本性有个出口。从事实上看,他找到的途径不是一条,而是两条——一条通往破坏,另一条通往创造。
破坏性的途径名为战争,因为战争把敌方的男性变成猎物,尽可以追猎捕杀。这样一来,渴望冒险的男性就可以获得他日夜梦想的种种危险,随着武器的日益进步,还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他所有梦想的危险。竞技狩猎和战争狩猎是打猎活动的两种堕落变体,倘若人类男性光靠这两种东西来应对农业时代的精神压力,我们的这个物种,想必会深陷在一种非常凄惨的状态之中。万幸的是,他们还用了一种建设性的方法来补偿失落的捕食乐趣。在原始的追猎活动当中,对于长期目标的专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男性又将这种能力发扬光大,为各种意义重大的新事业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发展的脚步缓慢得叫人痛苦。不过,许多个世纪过去之后,摇摇欲倒的木屋变成了恢宏的建筑,粗糙的身体涂绘变成了伟大的艺术,简单的工具应用也变成了精湛的手工。村落扩大为城镇,技术分工蓬勃发展,现代文明包孕的所有复杂细节,开始向人类发出召唤。
经过改良的人类男性面目一新,从冒险家摇身变成了发明家,永不停歇地追寻新鲜的事物。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跟那个热衷破坏的男性针锋相对。尽管破坏者和创造者依然是人类男性的一体两面,但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本身就生动地证明了男性的创造性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压过了它消极的一面。近年来,关于“多余男性”(RedundantMale)的说辞屡见不鲜,意思是有了各种新鲜出炉的人工授精技术,男人很快就会变成一种过时的东西。这种论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行其道,当时的女权主义运动领袖郑重宣布,阴蒂高潮比阴道高潮美妙,所以呢,女的根本不值得跟男的去卧室里折腾。只不过,即便男人已经不再是性爱乐趣的必备条件,有一个问题还是不好解决,那就是如何制造下一代的女权主义者。为了繁衍的目的,人类终归得留下一些冠军级别的射精能手,以此确保精子样本随叫随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育科技又取得了种种进步。人们由此看到,有朝一日,在不太遥远的未来,精子也会成为没有必要的东西。到了那一天,女人就可以在实验室里给自己的卵子授精,不需要任何男性成分的参与,然后又可以把受精卵重新植入子宫,培育出下一代的女性。女同性恋可以结对组建新式的家庭,在不受男人骚扰的世界里把女孩养大成人。
根据这样的完美想象,人类社会没了男性,自然就没了战争,没了睾丸激素催发的暴力行径,没了好勇斗狠的体育运动,没了足球流氓、政治极端分子、强奸犯和宗教恐怖分子,没了男性世界里其余种种破坏性的物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专属于人类女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关爱,乐于分享,更加温文尔雅,更加明白事理。追逐荣誉的野蛮争斗,将会让位于宁静安详的常识理性,人生也会变成一段温暖安全的舒心旅程,不再是一场充满焦虑的残酷考验。
该怎样处理所有这些业已存在的男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人类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任他们自然老去,直到这个性别慢慢消亡为止。又或许,集体屠杀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以前有过一个名为“灭绝男人协会”的激进女权组织,该组织的宣言就是这么说的。到最后,男人将会变成一种遥远的记忆,剩下的是一个没有睾丸激素的地球,和着女人的笑声旋转不停。
“灭绝男人协会原文为“TheSocietyForCuttingUpMen”,缩写为SCUM,意为“渣滓、人渣”。1968年,美国激进女权主义分子瓦莱丽?索拉纳斯(ValerieSolanas,1936—1988)写下了《SCUM宣言》(SCUMManifesto),号召消灭所有男性。该宣言用“SCUM”来指代掌握权力的女性先锋,但并未将这个词分解成意为“灭绝男人协会”的“TheSocietyForCuttingUpMen”。——译者注,以下同值得认真指出的是,以上的极端场景固然会为我们的世界清除男性心智的破坏性元素,但也会使所有的创造性元素销声匿迹。世上的重大发明将会比以前少得多,因为大家会觉得这种东西风险太大。专注的长远计划也会比以前少得多,因为这种东西太耗时间,跟家庭生活和日常社交的需要相抵触。
要说女人总是比男人明理的话,男人就总是比女人贪玩。然而,人类那些最了不起的成就,有许多都得归功于这种老顽童式的贪玩性格。
要是我们找一个力挺一切男性特质的拥趸,允许他向女权主义阵线发起反击,他多半会这么说:没错,世上没准儿有过一些伟大的女艺术家、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女宗教领袖、女哲学家、女发明家、女工程师和女建筑师,可她们跟男性同侪的比例不过是百分之一,甚至可能是千分之一。看样子,铸就伟大的要素之一恰恰是一种百折不回的执拗,这样的特质主要属于男性。
经常有人争辩,说这仅仅是一个机会问题,换句话说,女人没有得到发挥自身真正潜能的机会。然而就事论事,这只能说明女人没有伟大到迫使他人承认的地步。伟大产生于实实在在的行动,绝不能光靠假想,是男人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天生野心的驱使下实施了一些必不可少的重大举措,为我们辉煌显赫的文明创造了条件。
以上两种极端论调,皆有其夸大之处,这样的论调能够存在,意味着人们为所谓的两性之战虚掷了大量的精力。事情的真相是,人类的男性和女性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演化团队。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两性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渐趋不同,催生人类部落日益完善的劳动分工,与此同时,两性同样重要,并无高下之分。不同但却平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男性的大脑善于拿出一心一意的决定,女性的大脑则适合多管齐下。男性的强项在于制订计划、发明创新、承担风险、解决空间方面的问题,从事要求体力的活动,女性的特长则是伶牙俐齿,听觉、嗅觉和触觉相对发达,抵抗疾病的能力也相对较强。从性方面来说,人类男性已经与他那些猿亲猴戚大相径庭。那些亲戚通常只有一种性策略,他却有两种。第一种是堕入爱河,跟某个特定的女性结成对偶。跟有些人的说法不同,配对行为并不是一个文化浸润的结果,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物本性。配对过程中的情感波动说是什么都可以,偏偏不能说是文化熏陶。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生理活动,起因是男性(以及女性)身体内部的剧烈化学变化。配对的冲动乃是全球通例,有些社会试图将其他种种不合理的交配制度强加给成年人类,但依然不能阻止人们的配对行为。很多情形之下,一旦配对过程宣告开始,配上对的两个人就宁愿面对囚禁、拷打乃至死亡的厄运,也不愿放弃自个儿选定的配偶。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对偶行为的优势在于,小规模部落里的男性猎手可以均分部落里的女性。跟其他雄性猿类不同,人类男性必须合作打猎,因为落单的猎手没有猎物跑得快,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猎物。带头的猎手需要男性同伴的积极协助,要是他把部落里所有的女性据为己有,一起出去打猎的时候就很难指望其他男性的通力合作。在部落聚居的往昔时代,对偶制度为部落的男性成员创造了较大的公平。尽管社会等级依然存在,个体的地位有高有低,但猎人队伍的顶层和底层,差别终归比先前小了许多。
千万不要错误地以为,这种新鲜出炉的合作态度是我们的一种“文雅”特质,不要以为它来自一种全新的精神意识,来自后天习得的自制和上天启发的无私。事实上,这仅仅是我们最基本的动物特性之一。道学家们似乎经常以为,人这个物种的生物天性就是自私自利、相互竞争,只有道德训诫才能带来转变,引导我们走上一条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道路。真相呢,所谓的利他行为深植于我们的遗传基因。如果我们没有发生遗传上的变化,没有变得更乐于守望相助,早期的人类部落压根儿就活不下来。看似悖谬的是,所谓的无私行为,恰恰是一种自私之举。
除此而外,部落里的对偶交配制度还有个重要的好处。有它就有了家庭,家庭里的孩子既认得自己的母亲,也认得自己的父亲。其他物种的幼崽无不享有母爱,人类的幼崽却比它们多得了一份父爱。突然之间,幼年子女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保护翻了一倍。做了父亲的人类一旦将自个儿的新生儿抱在怀里,马上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舐犊之情,由此便会在未来岁月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悉心养育自个儿的后代。
演化历程之所以要把人类男性转变成一位尽责的父亲,原因是我们这个物种养儿育女的担子实在是太过沉重,做母亲的一个人实在是挑不起来。相形之下,母猴子的担子就比我们轻了许多。它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懂得主动抓住它的皮毛,骑在它的背上到处跑。新生的猴崽子相当早熟,根本不需要父母来带,也不需要放在窝里。它长得很快,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在母亲身边蹦蹦跳跳,要是遇上了什么危险,也知道迅速逃回母亲的怀抱。没等母亲产下又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先出生的这一个就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一来,做母亲的永远也不需要为一个大家庭费煞精神。
跟母猴子截然相反,做母亲的人类不得不照顾一堆幼崽。她的孩子初生时完全不能自理,头几个月需要一刻不停的关注,一两年之后还是得完全依赖母亲,尽管到那个时候,下一个孩子已经降临人世。以此类推,做母亲的最终得照顾整整一窝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位呵护备至、充满关爱的父亲伸出援手,孩子存活的几率就可以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从男性的角度来看,自个儿的父爱越是强烈,自个儿的基因也就越有机会发扬光大。
就这个方面而言,人类的男性更像鸟类,跟猴子倒不大一样。鸟类的幼雏以鸟蛋的形式降生,同样是完全不能自理,孵化鸟蛋的家长重任,必须得雌雄双方共同承担。如果雄鸟不去分担在鸟蛋上坐着的职责,雌鸟就会饿死,等不到鸟蛋孵化的时候。要是雌鸟为免于饿死而外出觅食,雄鸟又不去接替雌鸟的工作,没有遮蔽的鸟蛋就会逐渐冷却,蛋里的小鸟难逃一死。这样一来,对偶就成了鸟类的典型交配制度,几乎在每一种鸟类当中都有发现。人类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理由其实跟鸟类一样,也是因为孩子需要父亲的深切关怀。
前文有过交代,人类男性的性策略不是一种,而是两种。第一种我们已经看到,那就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家庭,尽可能为自个儿的子女创造最好的存活条件。第二种策略则比较原始,那就是把握一切机会,随时随地播撒种子。一旦发现身边有一名家中伴侣之外的成年女性,他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冲动,打算跟对方来一次速战速决的露水姻缘,哪怕他再也不会遇见对方。如果对方因这段露水姻缘有了孩子,他也不会承担任何养育的责任,甚至不会知道孩子的存在。没有他的父爱,孩子存活的机会当然比不上那些得到精心呵护的家中小孩,但也不至于一点儿机会也没有。除此之外,要是偶遇的那名女性已经跟另一名男性结成一对,她那名固定的男性配偶就有可能把孩子视为己出,给孩子提供全力的保护。赶上这样的情形,孩子的存活自然是大有机会。
有鉴于此,大家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能让自己受孕的固定配偶,配了对的人类女性为什么还会以身犯险,去跟陌生的男性交配?一旦事情败露,家庭的稳定显然会遭受巨大的破坏,尽管如此,这样的事情依然时有发生。原因似乎是人类的女性具备一种遗传天性,会用两套标准来给人类的男性打分。标准之一是他们的帮扶素质,要看他们会怎样对待她和她的后代,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有多成功,品性又有多可靠。另一个标准则是他们的体格——从身体上看,他们能不能把优良的基因传给她的后代呢?按照理想的状况,女性的固定配偶应该一方面拥有足可信赖的帮扶素质,一方面又具备令人赞叹的健美体格。这样一来,从遗传的意义上说,她不会再有出轨的理由。不过,要是配偶入选的依据主要是帮扶素质的话,她兴许就会时不时受到诱惑,去家庭之外搞一点儿危险的性活动。
在之前的一些历史时期,人们永远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婚外性活动有多少。有一些社会的男性下了很大的功夫确保他们的女性配偶没有邂逅陌生男性的机会,方法则是大多数时候把配偶关在家里,就算出去也只能跟他们一起,要么就得有女伴陪着。有一些地方的社会习俗走得更远,女人要想出门,就必须把自个儿的身体捂得严严实实。除此之外,还有些地方用上了女性割礼,也就是通过手术切除年轻女子的外生殖器。这样就降低了她们获得性爱快感的几率,使她们进一步丧失对其他男人的兴趣。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在界上不少地方仍在继续,活着的女性当中,至少有1000万遭受过这样的性摧残。
今天的西方社会拥有神通广大的DNA鉴定技术,所以我们终于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究竟有多少孩子是人类男性对偶策略的产物,又有多少出自他那种更为古老的广种薄收策略。这方面的统计结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已婚男人兴许认为,父亲来自家庭之外的小孩,应该属于罕见的个例。然而事实证明,情形并非如此。
DNA血缘鉴定问世于1995至1996年间,用途是在法庭之外解决父子血缘的争议。从1998到2004年,七年当中的数据显示,在英国,每一百个接受过血缘鉴定的孩子当中,有十六个的生身父亲并不是那些养育他们如同己出的“丈夫”。北爱尔兰的同类鉴定得出了与此大致相同的结果,差别只有02%。这样的一些数字,远远高于任何人的想象。
关于美国的统计数字,有人援引过一位血缘鉴定权威的说法:“我们通常使用的数字是10%。”再来看德国的情形,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全称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1858—1947)而得名,是德国政府赞助的一个非营利科学协会,旗下有将近80个科研机构。宣称:“在‘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当中,从第1个孩子到第4个孩子,父子血缘不符的比例从1/10到1/4不等。”一项覆盖九大区域(英国、美国、欧洲大陆、俄罗斯、加拿大、南非、南美、新西兰和墨西哥)的大规模调查表明,相关的估计数字从1%到30%不等。如此巨大的地区差异,意味着人们选择的调查样本可能不太合适。看样子,问题的由来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在调查人员收集的许多报告当中,估计数字的依据都是那些血缘关系已有争议、孩子的父亲是谁已经成了问题的案例。不采纳那些报告的话,相关的数字就会低得多。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后续的研究显示,父子血缘不符的平均比例是37%,也就是说,略低于1/25。”回头来看人类男性的两种性策略,上文中的数字足可说明,即便是在性爱远比以往自由的当今社会,每25个孩子当中仍然有24个是对偶策略的产物,只有一个是广种薄收策略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有大量文件证明男性有拈花惹草的强烈冲动,人类男性骨子里还是一种喜欢配对的生物。
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么解释人类男性那双无休止东瞟西瞟的眼睛呢?兴许他确实没有制造太多围城之外的孩子,可这并不表明他严格遵循了对偶婚配的定义,对配偶忠贞不贰。问题的答案来自一种持续已久的演化趋势,也就是说,最近一百万年左右的时间里,人这个物种越来越类似孩童。名为“幼态持续”(neoteny)的这种趋势有个好处,可以让成年许久的人类依然天真烂漫,保有孩童一般的贪玩性格和好奇心理。这种趋势使人类越来越富于创新精神,由此才有了所有那些天才的发明,才有了无比复杂的现代科技。只不过,同样的一种趋势也使节节攀升的好奇心漫溢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漫溢到我们最基本的动物行为当中。
就饮食方面而言,这样的特质无伤大雅,结果无非是讲究美食、追逐美酒而已。放到性这个方面,这样的特质却常常弄出乱子,把我们的基本繁衍策略搞得地覆天翻。一旦一名业已配对的男性看到一名富于魅力的陌生异性,好奇心就会驱使他浮想联翩,与之上床会有怎样的享受。绝大多数时候,他可以把好奇心约束在性幻想的阶段,隔三岔五,他也可能走得更远。通常来讲,一旦好奇心得到满足,事情自然无疾而终,但也有很多时候,事情会导致原有配对的破裂,往往还会导致一个新配对的产生。这样的话,他对原有子女的关爱必然无法与从前相比,不管他如何补救。
人类男性的繁衍模式源自先前那个小小的部落社会,那样的社会不容易催生如上所述的重大家庭变故。然而,现代社会相对复杂,配对破裂的几率比先前大了许多,古老的制度由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离婚率也发生了大幅度的上升。见诸报道的一些数字虽然夸大到了离谱的地步,但我们似乎可以认定,以21世纪的美国为例,已婚人士当中有34%将会尝到离婚的苦果。英国的数字是36%,与美国相去无几。这样看来,大约1/3的现代配对将会以破裂收场,那些专业制造恐慌的人士便是以此为口实,声称我们的社会已经堕落。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样的局面却告诉我们,尽管当今社会风气堕落,性爱自由,还是有2/3的夫妻成功地维持住了已有的配对。鉴于人类原本是一种部落聚居的动物,如今却不得不奋力适应结构极不自然的城市社会,这一事实算得上一份有力的证词,证明了配对性策略的顽强韧性。
有些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质疑,既然配对是人这个物种如此基本的一个特征,为什么留有破绽?既然它对早期的部落群体如此重要,演化历程为什么没把它固化为一个永久性的特征?世上有一些关于鸟类的传说,说有些鸟儿终生配对,忠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