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剪一段月光放心上(余光中经典散文)(精)【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24.1 4.1折 59 全新

库存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光中著,新华先锋出品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17910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0996237

上书时间2024-07-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著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诗集《白玉苦瓜》《藕神》。



目录
第一辑 / 自得是福,自由是幸
  自豪与自幸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如果镜子是无心的相机,所以健忘,那么相机就是多情的镜子,所以留影。)
  凭一张地图
  (固然山水清明,游目无碍,久之却也感到寂寥)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
  娓娓与喋喋
  (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
  朋友四型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
  日不落家
  (所谓恩情,是爱加上辛苦再乘以时间,所以是有增无减,且因累积而变得深厚)
  借钱的境界
  (借钱,实在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的事情)
  幽默的境界
  (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
第二辑 / 温柔半两,心香一瓣
  猛虎与蔷薇
  (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独木桥与双行道
  (先知的影响,往往是隔代的)
  尺素寸心
  (接读朋友的来信,尤其是远自海外犹带着异国风云的航空信,确是人生一大快事)
  一笑人间万事
  (在这种气氛中加入笑阵的台下人,更感到人同此心、与众共欢的快意)
  没有邻居的都市
  (台北已成没有邻居的都市)
  重登鹳雀楼
  (艺术的至境不必是写实)
  从母亲到外遇
  (大陆是母亲,tw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沙田山居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
  茱萸之谜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高速的联想
  (我的轮印下重重叠叠多少古英雄长征的蹄印)
第三辑 / 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望乡的牧神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一直拖到感恩节,还不落雪)
  不朽,是一堆顽石?
  (诗人之隅虽为传统的圣地,却也为现代而开放)
  满亭星月
  (于是大家都伸出手臂,在造梦的月光里,向永不歇息的潮水挥舞起来)
  假如我有九条命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
  我的四个假想敌
  (我起身去开大门,发现长发乱处,又一个假想敌来掠余宅)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
  逍遥游
  (我的观星,信目所之,纯然是无为的)
  另有离愁
  (既然提得起,就不该放下。于是满载而归)
第四辑 / 兴于喜悦,终于彻悟
  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
  (后会有期,说不定我会去西敏寺拜望您的)
  书斋书灾
  (物以类聚,我的朋友大半也是书dz)
  钞票与文化
  (钞票上岂但有诗,还有艺术、有常识、有历史)
  凡高的向日葵
  (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
  夜读叔本华
  (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
  绣口一开
  (据说演讲是一种艺术,可以修炼而成)
  云门大开
  (林怀民从云门下舞蹈而来,带来了中国的现代舞)
  后浪来了
  (即使在中年的诗人之间,语言的净化也渐有显明的趋势)\\\\\\\\\\\\\\\\\\\\\\\\\\\\\\\\\\\\\\\\\\\\\\\\\\\\\\\\\\\\\\\\\\\\\\\\\\\\\\\\\\\\\\\\\\\\\\\\\\\\\\\\\\\\\\\\\\\\\\\\\\\\\\\\\\\\\\\\\\\\\\\\\\\\\\\\\\\\\\\\\\\\\\\\\\\\\\\\\\\\\\\\\\\\\\\\\\\\\\\\\\\\\\\\\\\\\\\\\\\\\\\\\\\\\\\\\\\\\\\\\\\\\\\\\\\\\\\\\\\\\\\\\\\\\\\\\\\\\\\\\\\\\\\\\\\\\\\\\\\\\\\\\\\\\\\\\\\\\\\\\\\\\\\\\\\\\\\\\\\\\\\\\\\\\\\\\\\\\\\\\\\\\\\\\\\\\\\\\\\\\\\\\\\\\\\\\\\\\\\\\\\\\\\\\\\\\\\\\\\\\\\\\\\\\\\\\\\\\\\\\\\\\\\\\\\\\\\\\\\\\\\\\\\\\\\\\\\\\\\\\\\\\\\\\\\\\\\\\\\\\\\\\\\\\\\"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余光中先生执笔五十年文学创作精华,包含游历见闻、生活智慧、处世哲学、文学评论等诸多方面,收录了他各个创作时期的经典名篇,一本书照见余光中文学创作之路。
余光中瘦弱的身体里有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无数幽闭孤愤的心灵;笔下月光化作心头月光,永远温润如水。
本书主旨,在于让我们在孤独中品咂生命欢喜,于无情处体味人间大爱。献给每一个漂泊的心灵。

主编推荐
“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大师 余光中经典作品畅销两岸50年的不朽篇章任凭心中涌起孤独万种观照生命依然欢喜如初献给每一个漂泊的心灵

精彩内容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1940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老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虽然深度近视,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却非目光如豆,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另有一位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甚至有点邋遢。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才生了。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幸而他颇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料。
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阖上,滔滔不绝,不但我们问的典故他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起初他们不很愿意,认为我应该多读一些载道的文章,但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异常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不过那时为我启蒙的,还应该一提二舅父孙有孚先生。那时我们是在悦来场的乡下,住在一座朱氏宗祠里,山下是南去的嘉陵江,涛声日夜不断,入夜尤其撼耳。二舅父家就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头,和朱家祠堂隔谷相望。父亲经常在重庆城里办公,只有母亲带我住在乡下,教授古文这件事就由二舅父来接手。他比父亲要闲,旧学造诣也似较高,而且更加喜欢美文,正合我的抒情倾向。
他为我讲了前后《赤壁赋》和《秋声赋》,一面捧着水烟筒,不时滋滋地抽吸,一面为我娓娓释义,哦哦诵读。他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纤秀之中透出儒雅。他家中藏书不少,最吸引我的是一部插图动人的线装《聊斋志异》。二舅父和父亲那一代,认为这种书轻佻侧艳,只宜偶尔消遣,当然不会鼓励子弟去读。好在二舅父也不怎么反对,课余任我取阅,纵容我神游于人鬼之间。
后来父亲又找来《古文笔法百篇》和《幼学琼林》《东莱博议》之类,抽教了一些。长夏的午后,吃罢绿豆汤,父亲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细览他的《纲鉴易知录》,一面叹息盛衰之理,我则畅读旧小说,尤其耽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包公案》《平山冷燕》等也在闲观之列,但看得最入神也最仔细的,是《三国演义》,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垂江赋》也读了好几遍。至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要到进了大学才认真阅读。当时初看《红楼梦》,只觉其婆婆妈妈,很不耐烦,竟半途而废。早在高中时代,我的英文已经颇有进境,可以自修《莎氏乐府本事》(TalesfromShakespeare,byCharlesLamb),甚至试译拜伦《海罗德公子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的片段。只怪我野心太大,头绪太多,所以读中国作品也未能全力以赴。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做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语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也很重要。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我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当时中学生之间,流行的课外读物分为三类:古典文学,尤其是旧小说;新文学,尤其是30年代白话小说;翻译文学,尤其是帝俄与苏联的小说。三类之中,我对后面两类并不太热衷,一来因为我勤读英文,进步很快,准备日后直接欣赏原文,至少可读英译本,二来我对当时西化而生硬的新文学文体,多无好感,对一般新诗,尤其是普罗八股,实在看不上眼。同班的吴显恕是蜀人,家多古典藏书,常携来与我共赏,每遇奇文妙句,辄同声啧啧。有一次我们迷上了《西厢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什么“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媒体评论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梁实秋

    我也是余先生的粉丝。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真是熟到了骨头里去,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可以在他诗里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熔铸成了他的诗歌散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学个性。像把吃食消化成营养一样,同样了无痕迹。

    ——莫言

    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

    ——韩少功

    他既是诗人,创作之余在学术上也有其成就;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中英文、古今中外文化修养都非常好;用字、炼字之精致别人很难企及,他是文字方面的全才。

    ——张晓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