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20.6 4.9折 42 全新

库存3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一愚 著;饶曙光,丁亚平 丛书主编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7412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602264

上书时间2024-06-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一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传播学博士后。媒介文化、电影史研究者,影视项目评估人,编剧,剧本医生。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金凤凰奖、北京靠前电影节等影视典礼策划、总撰稿、撰稿。编剧作品《醉+拍档》《一路眩晕》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一、一个概念的历史
从古代观众到现代电影观众
最早的电影观众:从活动西洋镜到“活动影像”
“奇观电影”及观众诉求
二、现代电影观众的初显与形成
“叙事”的出现与加强,学习中的电影观众
放映场所的转变,进入现代公共空间的电影观众
定义电影观众:被不断想象与重构的观众群体
三、缺席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
受众研究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多视角观察电影观众,研究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的源起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研究意义
四、一次有关中国早期电影观众成长历史的回溯
章萌芽:从“戏园观众”到纪录片观众(1896-1908)
一、没有影院的时代:诞生自传统娱乐场所的电影观众
从各地电影放映概况看晚清民众最初的观影生活
中国影戏观众的诞生,多样的观影身份
最初的观影心理:惊奇、梦幻与看把戏
二、观众群体的初显
最早的电影观众,作为戏曲观众的附属角色
电影从业者,意识到电影商业价值的观众
看不懂影戏的普通观众
三、最早的电影观念:电影作为记录工具
京剧纪录片,国人的初次制片尝试
新闻、风光纪录短片的摄制与观影
发展的观影态度:从看“奇观”到看电影
第二章发展:影院观众与“戏人电影”观众(1909-1922)
一、步入影院——逐渐脱离喧嚣娱乐场所的影戏
各地批电影院建立概况与放映标准的确立
鲜有普通百姓问津的“一二十年代”影戏院
从茶园/戏园到影剧院,变化的空间与观影体验
全新的“感触结构”
二、渐入官方视野的中国电影
看不到国片的中国观众
介于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间的电影检查机构出现
观众群体的分流,专业影评者的出现
三、好莱坞冲击下中国影人与中国观众
电影观念的转变:电影作为叙事工具
好莱坞对电影人的影响:以三部长故事片为例
好莱坞冲击下普通观众的审美与接受
第三章繁华:影院观众与明星消费(1923-1936)
一、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的电影院
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与普通电影观众的涌现
轮次分级制下的观众阶级分层
不同的观影喜好与不同的观影目的
……
第四章割裂:多场域与多导向(1937-1949)
第五章轮回的观影现象
参考资料
致谢

内容摘要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接近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