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5.0折 ¥ 88 全新
库存35件
作者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罗江区人民政府,江玉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20123962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288286
上书时间2024-12-25
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
——清乾嘉四川文坛主盟李调元
赖安海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童山、蠢翁等。四川绵州罗江县人(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诗人,清乾嘉时期四川文坛主盟,全才学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主事、广东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道员。其一生,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至死不渝;著述甚丰,遍及四部;为四川明季杨升庵之后有清一代第一人,2020年6月四川省公布的第二批十位四川历代名人之一。
一、不共窝居角蛮触,要从鳌背上蓬瀛
李调元五岁入塾,先生刘逸飞,教“四书”《尔雅》,授辄成诵。李调元七岁时,父亲李华楠(石亭)中举。祖父英华公问起长孙李调元的学业,塾师刘逸飞答:“天资聪颖,已能诗。”英华公对长孙调元道:“调儿,你父中举,刘夫子说你已能诗?”李调元当即笑嘻嘻地望着祖父。英华公指着窗外小雨中的梧桐道:“疏雨滴梧桐。”李调元望了望窗外,略一思索,便朗声吟出一首小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句“高低各自吟”大有与父分庭抗礼之势,使英华公大为高兴,对长孙大加勉励。乾隆七年(1742)春,李化楠连捷进士,官选咸安宫教习。咸安宫为清王室专为满族贵族子弟开设培养清廷高级官员的官学。李化楠志在外放做一名为民请命的县官,耻为旗人官官子弟之师,请辞待补,回到罗江县复云龙坝祖业,建醒园课教乡人子,李调元自是随父读。乾隆九年(1744)初夏,罗江贡生赵亮到醒园造访表弟李化楠,见表侄李调元手持蜘蛛网杆网捕蜻蜓,即兴吟出一联:“蜘蛛有网难罗雀。”他叫表侄李调元对出下联。时天将下雨,阶沿下有蚯蚓滚沙,李调元应声答云:“蚯蚓无鳞愿学龙。”赵贡生大奇,对表弟李化楠道:“令公子可谓神童之目。”至是神童李调元之名遍传罗江。李调元年十二,将吟稿结集为《幼学草》。年十三,父亲受聘主讲绵州,李调元随父读。其间,他遵父命坚持课余外出游历以增长学识,十五岁作《游山》诗:“山乃外之书,奇文各领惬。书乃内之山,插架仰重叠……君看万卷楼,只作万崨嶫。”这深刻阐述了他对读书与游历的认知,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观乡村庙会、四时农事节庆赛戏,他作《杂兴》诗八首,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士贩走卒和农夫在戏台再现的世间百态,世上有,戏上有。“人生一小天”“安用叩苍昊”,由此种下戏根,这成为后来戏曲理论家、川剧导源人之发端。游绵州西山观瞻扬雄像、谒新都杨升庵故居,至成都访严君平、司马相如、王褒和扬雄遗迹,面对明末清初兵燹后蜀学衰微,李调元作《丈夫行》,发出“丈夫持此七尺身,安能终日心偪仄?何不跃上天衢游,汗漫九垓驰八极”的壮志豪情。十四年后李调元中进士入翰林,诗赠翰林院友人祝芷塘:“我家岷之滨,柴门对江净……抗怀思古人。屈指曾窃评……缅维炎汉初,文章我蜀胜。司马(相如)与王(褒)扬(雄),洪钟破幽磬。词坛列俎豆,万古残膏剩。子昂起射洪,高蹈寡声应……眉州苏父子,玉局(苏东坡)我所敬……后来颇落落,道古(虞集)或差胜……有明三百年,升庵独雄横……日余生也晚,狂愚颇自命。”他告诉友人自己少时立下的以复兴蜀学为己任的桑弧之志。
乾隆十六年(1751),石亭公李化楠接吏部函进京谒选。李调元遵父命先后住读于醒园及隔江的鹡鸰寺。次年春,李调元县试第一取为诸生(秀才),旋入绵州涪江书院就读,浙江归安进士、知州费云轩州试诸生亦取第一,四川学政葛峻起于州示学再取第一。其连中三元,深得费知州的赏识,谓曰:“他日必为翰林,吾江南翰林亦当让尔也。”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