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调元研究(第3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调元研究(第3辑)

44 5.0折 88 全新

库存35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罗江区人民政府,江玉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20123962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288286

上书时间2024-12-25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篇  李调元与文学
  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清乾嘉四川文坛主盟李调元  赖安海
  李调元与学人之诗及性灵诗派  谢桃坊
  李调元古籍编刻活动与文献学思想述略  王永波  刘浪
  音韵意识与文学意识的双向贯注——论李调元声韵之学的体系及其特征  黄金灿
  李调元与魏晋六朝隋文学史料  李剑锋
  李调元与袁枚  郑家治
  李调元的人格美初论  李宜家  李皙
第二篇  李调元与戏剧
  浅论李调元在戏曲(剧)理论及川剧形成中的建树与贡献  赖安海
  李调元与乾嘉时代的川剧  张学君
  川戏川剧:李调元对“湖广填川”移民文化融合的贡献  李映发
  旧题与新解——《雨村剧话》与戏曲声腔研究中有关问题探讨  杜建华
  关于弋阳腔在四川地区的再探讨——兼谈李调元《剧话》中的相关论述  李祥林
  李调元与木偶、皮影戏  江玉祥
第三篇  李调元与川菜
  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与《醒园录》  江玉祥
  四川历史名人与四川美食——从李调元说起  杜莉
  试论《醒园录》的饮食科学思想  张茜
第四篇  李调元与民间文学
  李调元《新搜神记》概说  周明
  李调元的传说和传说中的李调元——兼谈李调元传说对重估李调元地位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李鉴踪
  从《李调元故事集》看民国时期李调元民间故事的创作与传播  尹帮斌
第五篇  李调元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
  关注李调元也关注他所处的时代  高大伦
  继承和弘扬李调元**戏剧文化遗产——推进罗江“川剧文化之乡”建设  赖安海
  清中叶泞水河畔李氏家族与高氏家族的交往史话及其现实意义  尹帮斌
编后记

内容摘要
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

——清乾嘉四川文坛主盟李调元

赖安海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童山、蠢翁等。四川绵州罗江县人(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诗人,清乾嘉时期四川文坛主盟,全才学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主事、广东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道员。其一生,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至死不渝;著述甚丰,遍及四部;为四川明季杨升庵之后有清一代第一人,20206月四川省公布的第二批十位四川历代名人之一。

一、不共窝居角蛮触,要从鳌背上蓬瀛

李调元五岁入塾,先生刘逸飞,教四书《尔雅》,授辄成诵。李调元七岁时,父亲李华楠(石亭)中举。祖父英华公问起长孙李调元的学业,塾师刘逸飞答:天资聪颖,已能诗。英华公对长孙调元道:调儿,你父中举,刘夫子说你已能诗?”李调元当即笑嘻嘻地望着祖父。英华公指着窗外小雨中的梧桐道:疏雨滴梧桐。李调元望了望窗外,略一思索,便朗声吟出一首小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句高低各自吟大有与父分庭抗礼之势,使英华公大为高兴,对长孙大加勉励。乾隆七年(1742)春,李化楠连捷进士,官选咸安宫教习。咸安宫为清王室专为满族贵族子弟开设培养清廷高级官员的官学。李化楠志在外放做一名为民请命的县官,耻为旗人官官子弟之师,请辞待补,回到罗江县复云龙坝祖业,建醒园课教乡人子,李调元自是随父读。乾隆九年(1744)初夏,罗江贡生赵亮到醒园造访表弟李化楠,见表侄李调元手持蜘蛛网杆网捕蜻蜓,即兴吟出一联:蜘蛛有网难罗雀。他叫表侄李调元对出下联。时天将下雨,阶沿下有蚯蚓滚沙,李调元应声答云:蚯蚓无鳞愿学龙。赵贡生大奇,对表弟李化楠道:令公子可谓神童之目。至是神童李调元之名遍传罗江。李调元年十二,将吟稿结集为《幼学草》。年十三,父亲受聘主讲绵州,李调元随父读。其间,他遵父命坚持课余外出游历以增长学识,十五岁作《游山》诗:山乃外之书,奇文各领惬。书乃内之山,插架仰重叠……君看万卷楼,只作万崨嶫。这深刻阐述了他对读书与游历的认知,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观乡村庙会、四时农事节庆赛戏,他作《杂兴》诗八首,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士贩走卒和农夫在戏台再现的世间百态,世上有,戏上有。人生一小天”“安用叩苍昊,由此种下戏根,这成为后来戏曲理论家、川剧导源人之发端。游绵州西山观瞻扬雄像、谒新都杨升庵故居,至成都访严君平、司马相如、王褒和扬雄遗迹,面对明末清初兵燹后蜀学衰微,李调元作《丈夫行》,发出丈夫持此七尺身,安能终日心偪仄?何不跃上天衢游,汗漫九垓驰八极的壮志豪情。十四年后李调元中进士入翰林,诗赠翰林院友人祝芷塘:我家岷之滨,柴门对江净……抗怀思古人。屈指曾窃评……缅维炎汉初,文章我蜀胜。司马(相如)与王(褒)扬(雄),洪钟破幽磬。词坛列俎豆,万古残膏剩。子昂起射洪,高蹈寡声应……眉州苏父子,玉局(苏东坡)我所敬……后来颇落落,道古(虞集)或差胜……有明三百年,升庵独雄横……日余生也晚,狂愚颇自命。他告诉友人自己少时立下的以复兴蜀学为己任的桑弧之志。

乾隆十六年(1751),石亭公李化楠接吏部函进京谒选。李调元遵父命先后住读于醒园及隔江的鹡鸰寺。次年春,李调元县试第一取为诸生(秀才),旋入绵州涪江书院就读,浙江归安进士、知州费云轩州试诸生亦取第一,四川学政葛峻起于州示学再取第一。其连中三元,深得费知州的赏识,谓曰:他日必为翰林,吾江南翰林亦当让尔也。

……




精彩内容
李调元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生于四川罗江,与遂宁张问陶、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著述甚丰,在文学、诗词、历史、民俗、经籍等方面均有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清代的出版与文化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对其生平与学术思想的研究已成显学。该书系收集了全国多所大专院校、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及地方文化工作者有关李调元研究的论文,内容包括《涵海》版本研究、李调元与文学、李调元与民间文艺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