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都市
  • 想象都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想象都市

24.75 4.5折 55 全新

库存276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原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6572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9807515

上书时间2024-12-14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小引

 上编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不忍远去成绝响

 我见青山多妩媚

 为何“文库”,什么“文学”,哪个“海上”

 中编

 风正一帆悬

 保护才是硬道理

 “三足”能否“鼎立”

 六城行

 “城市”怎样“阅读”

 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

 下编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作为学术话题的“京津”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附录:都市研究·香港文化·大众传媒 


内容摘要
     上编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很后一种。有城而无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城与人,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讲述、解说。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字建构起来的都市,至少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记忆。 比如,现在人们谈论北京,关注比较多的是城墙、胡同、四合院等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种谈论,切近日常生活,容易引起民众的兴趣。其实,在城市改造中失落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还包括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并非只是四合院的问题,还包括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有无深入的体贴,或者说“理解的同情”。借助于“北京学”,至少可以让我们在心理上对这座城市多几分亲近之情,也多几分敬畏之心。 相对于时代大潮,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只能做到尽心尽力。保不住城墙,保不住四合院,那就保住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这也是一种功德。除了建筑的城市,还有一个城市同样值得守护——那就是用文字构建的,带有虚拟、润色与想象成分的北京。这是我们能做的事情——用教育、学术、大众传媒甚至口头讲演等,尽可能让大家留住这个城市的身影,留住“城与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一、从“溪山行旅”到“都市印象”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谈论“文学的都市”,乃是基于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三百年、八百年乃至千年古城风韵的设想。不仅如此,关注无数文人雅士用文字垒起来的都市风情,在我,主要还是希望借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 谈论中国的“都市文学”,学界一般倾向于从20世纪说起;可假如着眼点是“文学中的都市”,则又另当别论。在《〈十二个〉后记》中,鲁迅称俄国诗人勃洛克为“现代都会诗人的人”:“他之为都会诗人的特色,是在用空想,即诗底幻想的眼,照见都会中的日常生活,将那朦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将精气吹人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见诗歌底要素。”至于中国,鲁迅说得很肯定:“中国没有这样的都会诗人。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 周作人则不这么看,在《〈陶庵梦忆〉序》中,他给张岱奉上了“都会诗人”的桂冠:“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对鲜衣美食、华灯烟火、梨园鼓吹、花鸟古董等民俗文化和都市风情有特殊兴趣的张岱,确实与传统中国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的夸耀大异其趣。假如我们不将都市诗人与现代主义直接挂钩,那么,周作人的意见未尝没有道理。 再进一步推论,考古学意义上的都市,几乎与文明同步;文学家对于都市的想象,当然也应十分久远。为何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的都市,在文学史家那里基本缺席?并非古来中国文人缺乏对于都市的想象,而是此等文字一般不被看好。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其对于现实人生的态度而言,约略可分为三种倾向:,感时与忧国,以屈原、杜甫、鲁迅为代表,倾向于儒家理想,作品注重政治寄托,以宫阙或乡村为主要场景;第二,隐逸与超越,以陶潜、王维、沈从文为代表,欣赏道家观念,作品突出抒情与写意,以山水或田园为主要场景;第三,现世与欲望,以柳永、张岱、老舍为代表,兼及诸子百家,突出民俗与趣味,以市井或街巷为主要场景。如此三分,只求大意,很难接近坐实,更不代表对具体作家的褒贬。如果暂时接受此三分天下的假设,你很容易发现,前两者所得到的掌声,远远超过第三者。 王佐良《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选了小品文大家兰姆1801年致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信,开头便是:“我的日子是全在伦敦过的,爱上了许多本地东西,爱得强烈,恐非你们这些山人同死的大自然的关系可比。”而在中国,很长时间里,文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于都市生活的迷恋,在城乡对立的论述框架中,代表善与美的,基本上都是宁静的乡村。 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文学目前的诸多大作家,乃至近在眼前的第五代电影导演,对乡村生活的理解与诠释,都远远超过其都市想象。这里有中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的缘故,但更缘于意识形态的引导。很长时间里,基于对商人阶层以及市井百姓的蔑视,谈论古代城市时,主要关注其政治和文化功能,而相对忽略了超越职业、地位乃至种族与性别的都市里的日常生活。历目前中国的诸多城市(如所谓“七大古都”,还有扬州、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曾引领风骚,并留下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文笔记等。可惜文学史家很少从都市想象角度

主编推荐
陈平原新著四种——《想象都市》,定价:55元《记忆北京》,定价:49元《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精彩内容
本书是陈平原关于都市研究的学术随感与随笔。内容包括: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保护”才是“硬道理” ; 六城行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