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静,媒体人,策展人,西安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华商报文化新闻部主任,华商美术馆副馆长,创办华商报《读书周刊》,曾担任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媒体评委;创办“周六有读”原创文学公众号,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举办线下交流活动。出版长篇小说《墨色》,获文艺评论家李星、肖云儒、仵埂、《美文》副主编穆涛、作家吴文莉隆重推荐;散文作品入选“花样女人丛书”《新富新贵新时尚》(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多见诸报端,主要作品有《城墙根下的兴隆巷》、《<我的名字叫红>:艺术与信仰的对峙》、《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等。
目录
一、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
二、最是骊山风月好,青梅煮酒话短长
三、凡戏有根据不肯巫古人
四、苦心孤诣为易俗
五、相思非是远,风雨遣情多
六、大气磅礴,亦笑亦傲
七、若向天涯,定有人曾遇
八、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缺艰辛
九、谁能不思歌
内容摘要
西安易俗社,中国百年剧社,有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以往以易俗社为题材的作品,多侧重于成立发展经过、取得成就、主要人物介绍等,资料性强,内容繁杂,给人以素材堆积之感,读来不免枯燥,对于非戏曲行业的普通读者来说,吸引力欠缺。应该为更广大的读者群写一本书,让他们了解在中国西安,有这样一个秦腔剧社,一百多年来以振兴传统戏曲为己任,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如此的担当和勇气?他们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面对匪乱、战争、运动,在历史风云的变换中如何坚守,不忘初心?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不了解传统戏曲,甚至从来不听秦腔,那么,《易俗大先生》要展现的,不仅是功勋人物的故事,也不仅是易俗社的故事,更是个体生命与所处时代的交融和碰撞,从而凸显历史的波谲云诡,在呈现故事的同时给人以思考。本书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多方寻访易俗社功勋人物的后人、学生及老艺人,做了大量深入的采访工作,收集到手素材,以保证故事的鲜活性、可读性,这其中有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的后人,剧作家范紫东、高培支的后人,戏剧家封至模的后人,秦腔名旦王天民的后人及学生等等。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抽丝剥茧,以当下和历史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每个人物、经典作品及历史事件,再现易俗百年风云。
精彩内容
西安易俗社,中国百年剧社,有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以往以易俗社为题材的作品,多侧重于成立发展经过、取得成就、主要人物介绍等,资料性强,内容繁杂,给人以素材堆积之感,读来不免枯燥,对于非戏曲行业的普通读者来说,吸引力欠缺。应该为更广大的读者群写一本书,让他们了解在中国西安,有这样一个秦腔剧社,一百多年来以振兴传统戏曲为己任,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如此的担当和勇气?他们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面对匪乱、战争、运动,在历史风云的变换中如何坚守,不忘初心?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不了解传统戏曲,甚至从来不听秦腔,那么,《易俗大先生》要展现的,不仅是功勋人物的故事,也不仅是易俗社的故事,更是个体生命与所处时代的交融和碰撞,从而凸显历史的波谲云诡,在呈现故事的同时给人以思考。本书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多方寻访易俗社功勋人物的后人、学生及老艺人,做了大量深入的采访工作,收集到手素材,以保证故事的鲜活性、可读性,这其中有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的后人,剧作家范紫东、高培支的后人,戏剧家封至模的后人,秦腔名旦王天民的后人及学生等等。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抽丝剥茧,以当下和历史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每个人物、经典作品及历史事件,再现易俗百年风云。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