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

20.14 6.8折 29.8 全新

库存21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璞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6540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0932604

上书时间2024-11-09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宗璞,是有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童话散文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很重要的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辑  人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三松堂断忆
  花朝节的纪念
  哭小弟
  仙踪何处
  在曹禺墓前
  霞落燕园
  人老燕园
  三幅画
第二辑  事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风庐茶事
  风庐乐忆
  告别阅读
  星期三的晚餐
  烟斗上小人儿的话
  梦回蒙自
  小东城角的井
  董师傅游湖
  变迁
第三辑  物
  紫藤萝瀑布
  丁香结
  松侣
  好一朵木槿花
  猫冢
  京西小巷槐树街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第四辑  游
  孟庄小记
  潘彼得的启示
  三千里地九霄云
  奔落的雪原
  在黄水仙的故乡
  没有名字的墓碑
  他的心在荒原
  写故事人的故事
  看不见的光
第五辑  景
  秋韵
  送春
  报秋
  二十四番花信
  我爱燕园
  燕园石寻
  燕园树寻
  燕园碑寻
  西湖漫笔
  湖光塔影
  废墟的召唤
第六辑  情
  萤火
  柳信
  水仙辞
  绿衣人
  促织,促织!
  药杯里的莫扎特
  彩虹曲社
第七辑  理
  恨书
  卖书
  乐书
  读书断想
  书当快意
  从“粥疗”说起
第八辑  读书谈
  耳读《苏东坡传》
  耳读《朱自清日记》
  感谢高鹗
第九辑  写作谈
  小说和我
  拾沙花朝小辑

内容摘要
宗璞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也是广大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学大家,她的文章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或多次成为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文本;《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精选作者的经典散文作品,紧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写作实际,按写人、记事、状物、记游、写景、抒情、说理、写作谈、读书谈等主题分为九辑,旨在使广大中学生轻松快捷地阅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提高素养、陶冶性情。

精彩内容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一八九四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迄今已九十九年。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光绪年间举人。早年为同盟会员,奔走革命,晚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他思想开明,主张女子不缠足,要识字。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优选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九一八年毕业。同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家里有一个旧印章,刻着“叔明归于冯氏”几个字。叔明是母亲的字。以前看着不觉得怎样,父母都去世后,深深感到这印章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色彩的记忆。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做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甚至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敷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很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个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希腊文明是在奴隶制时兴起的,原因是有了奴隶,可以让自由人充分开展精神活动。我常说父亲和母亲的分工有点儿像古希腊。在父母那时代,先生专心做学问,太太操劳家务,使无后顾之忧,是常见的。不过父母亲特别典型。他们真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主做学问,一半主理家事,左右合契,毫发无间。应该说,他们完成了上帝的愿望。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湿手,饭来张口。古人形容夫妇和谐用“举案齐眉”几个字,实际上就是孟光给梁鸿端饭吃,若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应该是做好饭以后。
        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经常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一九六四年父亲患静脉血栓,在北京医院卧床两个月。母亲每天去送饭,有时从城里我的住处,有时从北大,都总是靠前个到。我想要帮忙,却没有母亲的手艺。父亲暮年,常想吃手擀的面,我学做过几次,总不成功,也就不想努力了。
        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结业于当时的女子优选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外科医生的工作没有实践过,但从日常生活中,从母亲缝补、修理的功夫可以想见。办事能力倒是有一些发挥。
        五十年代初至一九六六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居委会成员常在我家学习。很初贺麟夫人刘自芳、何其芳夫人牟决鸣等都是成员。后来她们迁往城内,又有吴组缃夫人沈淑园等参加。五十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优选。”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P13-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