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书品如图
  •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书品如图
  •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书品如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书品如图

22 3.2折 68 九五品

仅1件

辽宁沈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王阳明 著;迟双明解 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21

故宫旧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明]王阳明 著;迟双明解 译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8026395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6页
【内容简介】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的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卒于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一生颇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当时学术颓败,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传习录》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里,其中以《传习录》为典型,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依傍书本,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他的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对明朝后期哲学与文艺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近代并扩展到东亚,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以东亚为例,在日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鉴于《传习录》语言大多比较晦涩,难以理解,该书在原汁原味地呈现先贤的智慧的基础上,采用标题式,将徐爱等语录及七分书信均分成小节来讲解,主题明显;外加清晰流畅的译文,精辟的解读,让读者翻阅之,顿觉爱不释手。衷心希望此书能够使读者朋友在品读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读透经典,开启智慧,指导生活。
【作者简介】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大成者。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目录】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徐爱引言 

2亲民与新民 

3至善是心之本体 

4求孝道于内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6知行合一 

7行是知的功夫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9尽心即是尽性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11去其心之不正 

12知是心之本体 

13“礼”即是“理”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17因时致治 

18事即道,道即事 

19孔子删《诗经》 

20徐爱跋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1主一之功 

2念念存天理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4人心天理浑然 

5心如明镜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7人须在事上磨 

8下学与上达 

9唯精唯一 

10知行不分 

11以循理为生 

12三子是有意必 

13志与功 

14心即性,性即理 

15理不容分析 

16反省慎独 

17性、理关系 

18省察与克治 

19非鬼迷,心自迷 

20定是心之本体 

21孔子正名 

22毁不灭性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24阳明与易经 

25存养夜气 

26动静无端 

27“道”无所谓上下 

28仁者恻隐心怀 

29权变之道 

30自愿原则 

31良工心独苦 

32“治生说”误人 

33阳明与道教 

34克制私欲 

35哭则不歌 

36防微杜渐 

37儒家与科技 

38后天修养之功 

39道无精粗 

40私欲如尘土 

41克己功夫 

42道无方体 

43阳明的自然观 

44随才成就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46贯通古今 

47心统五官 

48一念发动 

49静中体悟 

50持其志 

51圣人如天 

52理在心性中 

53已发与未发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55现成良知 

56本体不动 

57主客消融 

58心外无物 

59时时用力 

60“格”为“正” 

61做功夫的目标 

62孝悌为仁之本 

63阳明批评佛教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1心之神明 

2不假外求 

3不能“只管求” 

4王朱异同 

5纯乎天理方是圣 

6朱子之悔 

7侃去花间草 

8为学头脑 

9志向真切 

10主宰常定 

11不务空名 

12以改之为贵 

13道德实践 

14体用一源 

15不肯移 

16善用俱是 

17主体性觉醒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19在心地上用功 

20立志贵专一 

21无所偏颇 

22居敬穷理 

23知是理之灵处 

24本体无一物 

25戒惧慎独 

26尊孟贬荀 

27保全真己 

28贵目贱心 

29萧惠好仙、释 

30真知即是行 

31死生之道 

32性、道、教 

33解偏救弊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1特倡诚意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3功夫次第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5阳明的进学路线 

6合心与理为一 

7学、问、思、辨、行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9诚意、致知、格物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11知行合一之功 

12拔本塞源之论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1心意之所向 

2何思何虑 

3圣人气象 

4能实致其良知 

5格物是致知功夫 

6身体实践 

7性气一体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1妄心与照心 

2良知无起处 

3精、一、理、气 

4元神、元气、元精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6理无动者 

7未发与已发 

8良知的情感因素 

9戒慎恐惧为良知 

10照心妄心 

11去欲存理 

12儒佛之辩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14明则诚矣 

15良知即是道 

16乐是心之本体 

17无所住处 

18钱德洪跋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1良知与见闻 

2在良知上体认 

3素其位而行 

4先知先觉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1实有诸己 

2古本之复 

3不可不辨 

4公道、公学 

5不敢缕缕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1圣人之治天下 

2良知之学不明 

3思以此救之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5彷徨四顾 

6伏枕草草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9天地间只有此性 

10本体即是良知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13“尽心”三节 

14至当归一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八、教约——神而明之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1破数年之疑 

2格物犹造道 

3无欲故静 

4虽闻见而不流 

5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6合内外 

7只是粗些 

8理障说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11人人自有 

12委曲谦下 

13只要解心 

14事上为学 

15有诗别先生 

16伤食之病 

17学知与生知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1学存此天理 

2学思非两事 

3四句教 

4阳明格竹 

5童子格物 

6强调“合一” 

7知觉便是心 

8格物即慎独戒惧 

9尊德性 

10致广大 

11见性 

12声色货利之交 

13实去用功 

14后天的感应 

15超越见闻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7一掴一掌血 

18何足为恃 

19立命功夫 

20性相近即性善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22灵明 

23严滩之辩 

24不择衰朽 

25无我自能谦 

26唯变所适 

27故曰非助 

28国裳请题字 

29见在良知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31随人分限所及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33圣人本体明白 

34善恶只是一物 

35诚意之极 

36分上事 

37动静只是一个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39作文作诗 

40是无轻重也 

41此心廓然 

42佛氏不着相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2良知存久 

3无根之树 

4调习此心 

5不为心累 

6气亦性,性亦气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8天植灵根 

9与人为善 

10卜筮是理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1义即是良知 

2思无邪 

3道心人心 

4因人施教 

5自家本体 

6看穿生死 

7毁谤自外来的 

8不厌外物 

9因人而异 

10简化“知识” 

11圣人之志 

12与物无对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14内外两忘 

15道即是教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18养心不离事物 

19告子病源 

20同此一气 

21心与物同体 

22尽性至命之学 

23剜肉做疮 

24实落用功便是 

25至诚前知 

26能处正是良知 

27天理即是良知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29巧、力非两事 

30是非之心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32七情与良知 

33知行即是功夫 

34本体未尝有动 

35不妨有异处 

36父子讼狱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8自家经过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40自家解化 

41在心上用功 

42善与人同 

43良知妙用处 

44无未发已发 

45圆融的人性论 

46不为气所乱 

47狂者的胸次 

48反其言而进之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50泰山和平地 

51念谦之之深 

52天泉证道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