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全11卷)(包邮)

重写文学史经典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百年忧患 前夜的涌动 谁主沉浮 革命文学 走向民间 天地玄黄 百花时代 夹缝中的生存 激情岁月 延伸与转折 世纪末的喧哗 谢冕 孟繁华 程文超 孔庆东 旷新年 李书磊 钱理群 洪子诚 陈顺馨 尹昌龙 张志忠 山东教育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理群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03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9-19

沁灵轩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总体9品,以图片和描述为准。《1978激情岁月》塑封还在,算95品。其中三本85品,有阅读痕迹。其他七本9品。《1942走向民间》85品,P118-164有32页有划线。《1948天地玄黄》85品,P1-54有16页有划线。《1962夹缝中的生存》85品,P1-18有9页有划线。另外说明一下,本套书目录上是12本,实际面世的只有11本。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钱理群 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3
  • 版次 1
  • ISBN 9787020108480
  • 定价 3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32页
  • 字数 212千字
  • 丛书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内容简介】

套书简介:(共12种,此次出版11种)

 

谢冕:《1898:百年忧患》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文学的狂乱年代》(待出)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这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称“大视野文学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流畅。

 

这套书的主要作者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学者。

 

该套书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百年文学发展史的格局,以代表性的年份为书写核心,用回到历史场景和历史细节的写法,把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还原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环境。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初版于1998年,之后几次再版,现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学史教材,也是许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是1980年以来中国影响Z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我的精神自传》等。退休后,开始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写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等专著。同时关心中小学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主编《新语文读本》《贵州读本》等读物。2014年三联书店陆续出版《钱理群作品精品编》(共11册)。

【目录】
新版序言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
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楔子
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冲击波——《人民日报》传出的信息——蒋介石的元旦训词——《文艺先锋》宣布的官方文化政策——《大公报》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

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
《大众文艺丛刊》与中共对文艺的领导——文学党性原则的明确提出——“我们”文体的新特征——以“思想斗争(批判)”为发展文艺的中心环节——三面出击:郭沫若怒“斥”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代表的“反动文艺”;批判路翎、姚雪垠、骆宾基等作家的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对胡风及其朋友的批判与警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警惕与防范——以解放区文艺为样板的“人民文艺”的大力倡导——新的美学原则,文艺创作、批评模式在建立中——对“五四”与鲁迅的再评价:争取文化领导权与正统地位的自觉努力

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
学生运动与校园文化——群众歌曲的革命功能——革命盛大节日里的活报剧演出——漫画:精神原子弹——朗诵诗的政治性、群体性与行动性——狂欢的广场文学(艺术)——大学教师在学潮中——自由主义教授的困境、挣扎与分化——师生共识: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斗争

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40年代末的诗歌刊物与流派——前期《诗创造》的兼容并包性——在内外压力中挣扎——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孕育与聚集——《诗创造》的改组与《中国新诗》的创刊——40年代末现代主义诗歌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相通与对立——“中国新诗派”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相通与分歧——共同的命运

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I一)
萧军:永远的精神流浪汉——集权、秩序、规范与独立、反叛、自由之间——萧军与“王实味事件”——《文化报》与《生活报》的论战——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批判萧军反动思想”的运动——“五四”启蒙主义话语与革命话语的争夺战——知识分子与新政权的关系——言论自由的尺度——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身份的消失——“大批判”思维、文体的开创——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出示黄牌——人们期待中的萧军的反应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朱自清的“背影”——晚年心境的沉重面——1928年《那里走》的困惑,20年后再思考——对知识分子边缘位置的正视与“悬空感”——向下层人民寻求支撑点的欲求与害怕失去“自己”的矛盾——既“调整”又“保持”的文化(学术)选择——沟通“五四”个性主义话语与集体主义革命话语。沟通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雅俗共赏、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文化理想——本不合时宜,却被“大用”的“结局”——追悼中的“学者与文入”的朱自清——朱自清“转变”问题的提出——革命话语对朱自清的“改造”——革命话语与民族主义话语的结合:毛泽东的“盖棺论定”

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胡风向“明天”扑去——他眼里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异质性与挑战性——受伤的狼的“突围”与出击——以“斗争”为中心的思维、情感与心态: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的同一——自觉地捍卫“五四”传统:“与无形的封建的中国的斗争”;坚持启蒙主义;反对向“旧形式”投降——胡风要为他漠视批判者的警告付出代价——胡风与毛泽东心灵的相通——胡风的悲剧:从“支持(拥护)”出发的“对抗”——留下的最后一个美好的记忆

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
丁玲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命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诞生——纳入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计划化——创作主体的变化:首先是党的干部(战士),然后是作家——以党的政策为创作起点与接受终点——文学的真正主人:革命化的“新人(工、农、兵英雄人物)”——把党的意识形态化为作家的艺术思维:阶级斗争的艺术想象逻辑(题材、人物创造、结构等)——用党的革命语言规范一切——《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周立波)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示范意义与部分背离——独断话语权的文学秩序的建立

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
部队宣传队(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独创——泛黄的历史资料所留下的记忆——把毛泽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推向极致:文艺军事化的新范式——快板诗人与“兵写兵”群众运动——革命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利用与改造:北方农村的演剧与诗歌创作运动——对农民文化的推崇与对市民文化的拒绝——《邪不压正》:赵树理的“党的立场”与“农民的立场”的统一与矛盾,他的文学命运的戏剧性

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
沈从文的文学梦想——对“五四”先驱者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历史定位——《看虹录》:将“抽象的抒情”引入小说叙事的自我突破,却一再受到批判——40年代末以沈从文为中心的,以“探索、实验”为追求的北方青年作家群,同样被遗忘——沈从文终于“觉悟”:不能随着时代变动而改变自己,只能面对“提前死亡”——“投岩麝退香”:沈从文和他的朋友呼吁“文物保护”——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左”倾,少数人退守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上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冯至等讨论“如何对待红绿灯的指挥”等问题

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
毛泽东三次急电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必须保护文物与知识分子——蒋介石亲自组织“抢救”学界知名人士——“危舟将倾”的末世景象,旧秩序再也无法维持——知识者故土难舍,“为伊消得人憔悴”——国民党高压政策为渊驱鱼——走下飞机的仅胡适等人——梁实秋:战乱中的生离死别—一枪炮声中的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天下愈乱吾心愈治”:无人顾及中的学术坚守——《浦江清日记》里“三不管”地界中的清华园——稀落、仓皇的“南下”与浩荡、有序的“北上”:两股知识分子人流——“我今真解放”:郭沫若一路高歌——卞之琳等远方归来:赤子的虔诚

不算尾声
叶圣陶终于“远行”,结束游离状态——郑振铎重读《画梦录》——胡风想起小贩挣扎的叫卖声,他没有在香港“净罪”——路翎写《危楼日记》,为“时代末日”做忠实记录——丁玲作为新中国的女作家在国际舞台亮相,她感到无比自豪——《传家宝》:赵树理仍在关注农村现实中的“问题”;老赵进城的意义与困惑——萧军的消失:又一个“提前死亡”——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游乐会上处处感到“他”的存在——一颗无声的政治炮弹,沈从文的绝望与去不掉的迫害感——“今日复何悔”:胡适、傅斯年凄然对饮吟陶诗——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晚餐”——张道藩拜别母墓悄然离开南京——倾听“北方”的声音: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年表(1946—1953)
参考文献
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代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总体9品,以图片和描述为准。《1978激情岁月》塑封还在,算95品。其中三本85品,有阅读痕迹。其他七本9品。《1942走向民间》85品,P118-164有32页有划线。《1948天地玄黄》85品,P1-54有16页有划线。《1962夹缝中的生存》85品,P1-18有9页有划线。另外说明一下,本套书目录上是12本,实际面世的只有11本。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