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上下册)
¥
99
1.8折
¥
54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鲁小俊、苗磊 编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731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鲁小俊、苗磊 编
-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9
-
版次
1
-
ISBN
9787543845350
-
定价
54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而编年体的写作远较纪传体薄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史部编年类小序已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苟悦又改纪传为编年。刘知畿深通史法,而《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也。其不列为正史者,以班、马旧裁,历朝继作。编年一体,则或有或无,不能使时代相续。故姑置焉,无他义也。”①与古代历史著作的这种体裁格局相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也是纪传体一枝独秀,不仅在数量上已多到难以屈指,各大专院校所用的教材也通常是纪传体,这类著作的核心部分是作家传记(包括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就)。编年类的著作,则虽有陆侃如、傅璇琮、曹道衡、刘跃进等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就总体而言,仍有大量空白,尤其是宋、元、明、清、现、当代部分,历时一千余年,文献浩繁,而相关成果甚少。这样一种状况,自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套十八卷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出版,即旨在一定程度地改变这种状况。
文学史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纪传体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以若干个焦点(作家)为坐标,对文学史流程的把握注重大体判断。
- 【目录】
-
总序
凡例
绪论
引言
第一章康熙十年辛已至雍正十三年乙卯(1701-1735)共35年
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辛巳)
公元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公元l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
公元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公元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公元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庚寅)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辛卯)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
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癸巳)
公元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丙申)
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戊戌)
公元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
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辛丑)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癸卯)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丙午)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丁未)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戊申)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己酉)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庚戌)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辛亥)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壬子)
公元1733年(雍正十一年癸丑)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甲寅)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乙卯)
第二章乾隆元年丙辰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36-1771)共36年
引言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
公元1737年(乾隆二年丁巳)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戊午)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己未)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庚申)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辛酉)
公元r742年(乾隆七年壬戌)
……
《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下卷》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