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 下册
  • 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 下册
  • 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 下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 下册

.

5 1.0折 52 八品

仅1件

河南平顶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俊哲 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d7-5a

上书时间2024-05-18

知书苑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外皮有点破,请看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俊哲 编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出版时间 2008-11
  • 版次 1
  • ISBN 9787807522409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08页
  • 字数 6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近代嬗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学术路径”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递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向;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重建儒家哲学;“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和谐文化建设等内容。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阈中的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从批判法向融通法的根本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继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新探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略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近代嬗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军事成果与中国传统哲学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哲学思考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学术路径”的“文化综合创新论”

关于“结合”的若干思考

马哲与中哲的融合创新及其面临的挑战

解读与选择——从“仇必仇到底”说开来

由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化问题透视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一个个案——胡汉民《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

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递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批判

毛泽东的宗教观管窥

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儒家法家的核心正义观及其现代解读

老子的中观哲学与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评老庄“无为”哲学

析藏传佛教认识论的特点

历史主体的缺位

道家哲学当代三性

价值迷失/重建视阈中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

“和”的哲学:中国哲学对世界未来哲学的最大贡献——冯友兰先生最后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哲学遗产

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

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

日丹诺夫哲学史讲话的引入与反思的考察与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观

对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一种新解读

浅谈竹林玄学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继承及表达

“中”“和”之理论意蕴辨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去家界”

济世与弘道——管窥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哲学

实践:张岱年早年哲学思想的核心

重建儒家哲学

刍议牟宗三现代新儒学人性观及其若干问题

“确定”之谜——试析金岳霖论“确实性”和“确定性”

论张岱年外界实在论证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超越

论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领导思想

中国官本位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和谐文化建设

论佛教的世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合社会之民策——孔子与老子“愚民”思想比较

主客相分与主客同一——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

编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外皮有点破,请看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