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
  • 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
  • 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

8 2.5折 32 九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邹红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1-1

上书时间2024-05-22

飞鹏图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邹红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35626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0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作者我与北京人艺的学术之缘,最早或可追溯到二十年前。1988年冬,北京人艺上演了由何冀平编剧的话剧《天下第一楼》,观众反应十分热烈。我当时写了一篇短文《中兴与创新》,大意说《天下第一楼》的确堪称中兴之作,但当代中国话剧需要的并不仅是中兴。该文在当年11月12日《文艺报》刊出后,产生了-定的反响,给我很大的激励。不过那时我还不曾想会将北京人艺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当时我正在职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定曹禺研究,因此兴趣更多地是在曹禺剧作的心理分析方面。而当我以论文《“家的梦魇”:曹禺剧作的心理分析》获得硕士学位后,又以“曹禺新论”为题申请到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目录】
作家篇
一、“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一)曹禺剧作的总体意象
(二)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象征意义看“家的梦魇”
(三)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动因

二、曹禺情感生活在其作品中的投射——以话剧《家》的改编为中心
(一)重心的偏移及其缘由
(二)从话剧《家》与小说《家》的比较看曹禺深层心理
(三)其他作品中的作家身影

三、蛮性的遗留与悲剧的生成
(一)蛮性的遗留
(二)因袭的心营
(三)思考与评判

四、曹禺剧作内涵的多解性
(一)说不尽的曹禺
(二)“我写的是一首诗
(三)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
(四)创作意图与接受心理的错位

五、情境——曹禺剧作的审美追求
(一)情境与曹禺戏剧创作
(二)情境作为曹禺创作契机与作品氛围
(三)曹禺戏剧情境之主要特色

六、接受视野中的曹禺剧作
(一)期待视野与文学接受
(二)对曹禺剧作的“误读”
(三)时代的“期待视野”
(四)“误读”的合理与乖谬

导演篇
一、焦菊隐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一)北京人艺风格的创造者
(二)焦菊隐的戏剧经历
(三)焦菊隐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二、诗性的呈现与导演的二度创造——试论焦菊隐的导演美学思想及其实践
(一)诗性的呈现与“最高任务”
(二)诗性的呈现与导演的二度创造
(三)诗性的呈现与剧作的风格类型

三、焦菊隐“心象说”所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
(二)体验与表现
(三)内心与外形
(四)意识与下意识

四、焦菊隐“心象说”与斯氏体系及戏曲关系问题
(一)“心象说”与斯氏体系
(二)“心象说”对斯氏体系的发展
(三)“心象说”对传统戏曲表演理论的借鉴
(四)“心象说”与中国艺术理论的关系

五、焦菊隐戏剧一诗观念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
(二)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
(三)五十年代中叶以后
(四)焦菊隐戏剧一诗观念与其导演理念归属

六、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成功的原因之
(一)民族化与现代化之辩证关系
(二)否定之否定
(三)从舞美看焦菊隐现代化与民族化并举的思路

七、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基本美学原则
(一)创造者与欣赏者: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出发点
(二)形与神及其他。
(三)焦菊隐话剧民族化基本美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四)用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八、焦菊隐与于是之
(一)从《龙须沟》到《茶馆》——焦菊隐和于是之的成功合作
(二)从努力尝试到自觉运用——于是之对“心象说”的思索
(三)从生活即表演到融表演于生活——于是之对“心象说”的发展

九、焦菊隐、黄佐临与中国当代话剧导演理念
(一)焦、黄二人戏剧经历之比较
(二)焦、黄二人戏剧思想之比较
(三)焦、黄地位之消长与中国话剧发展进程

十、后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兼谈中国大陆话剧演艺所受西方影响
(一)中国话剧表演的焦菊隐时代
(二)后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

评论篇
一、编导的超前意识与观众的审美定势
二、话剧《李白>二题
(一)剑与月的悲歌
(二)雅不避俗,俗极向雅
三、游移:在剧本和舞台之间
四、《篱笆》与《北京大爷》
五、悖论作为一种戏剧冲突——兼谈话剧《北京大爷》的冲突构成·
六、回归经典的启示——话剧如何走出低谷-
七、新版《茶馆》的意义
八、当代话剧观众构成及对话剧的启示
九、在历史与现实之问——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
十、我看人艺版《榆树下的欲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