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系列:汉英作格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
¥
60
7.7折
¥
7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郭印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13-4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印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030436856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4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英语
-
丛书
21世纪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系列
- 【内容简介】
-
《21世纪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系列:汉英作格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针对跨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作格致使交替现象,基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构建了统一的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在配式分析基础上,确立了研究致使交替强度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采用对比功能分析法,基于语料库展开了汉英对比研究?针对两万余条句例,考察了致使交替的致事特征。客体表现,时体特征及语义结构和内容对交替的影响,在致使交替的结构特征,情状特征。认知理据等方面均有所发现。
- 【目录】
-
序
前言
缩写词
第1章绪论
1.1作格致使交替
1.2相关概念的分歧与界定
1.2.1宾格与作格
1.2.2非宾格与非作格
1.2.3及物性与作格性
1.3作格致使交替研究的理论视角
1.3.1类型学视角
1.3.2形式语法视角
1.3.3功能认知视角
1.4本书的假设和研究方法
1.5小结
第2章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相关研究
2.1引言
2.2词汇语义观
2.2.1去及物化
2.2.2反身化
2.2.3词汇约束
2.2.4词汇致使化
2.3句法派生观
2.3.1句法致使化
2.3.2共同基础论
2.4认知构式观
2.4.1表层概括论
2.4.2使因链理论
2.4.3自治-依存观
2.5功能作格观
2.6小结
第3章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案
3.1引言
3.2理论框架-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
3.2.1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3.2.2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构建
3.2.3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特点
3.3研究方案
3.3.1研究设计
3.3.2语料搜集
3.3.3配式分析的统计方法
3.3.4功能分析的对比方法
3.4小结
第4章语料考察Ⅰ-汉英典型致使交替动词对比
4.1引言
4.2确定语料及可比标准
4.3初始假设及其验证
4.4修正假设及其验证
4.4.1修正假设
4.4.2修正假设的验证
4.5综合讨论
4.5.1致使交替动词的结构和核心语义
4.5.2致事语义特性
4.5.3共有客体语义特性
4.5.4时体特征
4.6小结
第5章语料考察Ⅱ-汉英“窒息”类动词的致使交替特性对比
5.1引言
5.2确定语料及可比标准
5.3初始假设及其验证
5.4修正假设及其验证
5.4.1共类指数对比
5.4.2共形指数对比
5.4.3共有客体对比
5.5讨论
5.6小结
第6章致使交替语义和句法的联结
6.1引言
6.2致使交替性连续统
6.3句法语义的互动方式
6.3.1题元角色及语义制约
6.3.2核心语义与句法行为
6.4致使交替现象的构式图谱
6.5致使交替相关构式及其诊断
6.5.1及物致使构式
6.5.2反致使构式
6.5.3动结构式
6.6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汉英经典致使交替动词客形指数
Ⅱ汉英“窒息”类动词客形指数
索引
后记
图目录
图1-1主格系统与作格系统
图1-2及物性和作格性动词语义示意图
图1-3以同求异的对比分析模式
图2-1辖域?侧面和A/D分层
图2-2作格模式识解
图2-3及物性模式识解
图3-1行为链
图3-2事件域认知模型
图3-3致使交替事件域理想化认知模型
图3-4动词图式与事件域图式
图3-5致使交替(动词)图式的动态识解
图3-6致使交替动词图式
图3-7致使交替动词语义特征
图3-8非作格动词?一般非宾格动词和反致使动词
图3-9能量致使动词和能量非致使动词
图3-10致使图式与反致使图式
图3-11作格性构式与及物性构式
图4-1自发性等级与致使交替的相关性
图6-1及物构式图谱
图6-2不及物构式图谱
图6-3致使交替动词(构式)
图6-4致使交替构式的语义关系整合
图6-5及物相关构式的认知图解
图6-6不及物相关构式的认知图解
表目录
表1-1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分类特征
表1-2作格相关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表1-3及物性/作格性相关英文术语
表1-4及物性/作格性相关中文术语
表3-1汉语动词分类
表3-2Accident在构式[Nwaitingtohappen]中的表现
表3-3Give与双及物构式的配词分析
表3-4Give的显著性配词分析
表3-5Open的显著配词分析
表3-6Open的共形指数
表3-7Open的共类指数
表3-8“改善”的共有客体表现
表4-1典型致使交替动词
表4-2汉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致事特征
表4-3汉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共有客体
表4-4英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致事特征
表4-5英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共有客体
表4-6汉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共形指数
表4-7英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共形指数
表4-8Finish的共类指数
表4-9Finish的共形指数
表4-10汉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共类指数
表4-11英语典型致使交替动词的共类指数
表4-12致使句和反致使句的CAS对比
表4-13汉英致使交替动词的结构对比
表5-1汉语“窒息”类动词的论元特征
表5-2SUFFOCATE类相关动词汉译情况
表5-3汉语常见“窒息”类动词Google检索结果
表5-4汉语“窒息”类动词的共类指数(CCL)
表5-5“窒息”类“V+死”结构的共类指数(CCL)
表5-6SUFFOCATE类动词的共类指数(BYU-BNC)
表5-7“窒息”类动词的共形指数(CCL)
表5-8“窒息”类“V+死”结构的共形指数(CCL)
表5-9SUFFOCATE类动词的共形指数(BYU-BNC)
表5-10“窒息”类动词共有客体
表5-11“窒息”类“V+死”动结式共有客体
表5-12英语SUFFOCATE类动词共有客体
表5-13Asphyxiate与smother的论元表现
表5-14致使交替性与内外部位的相关性
表5-15“窒息”“窒息了”和“窒息着”用法调查表
表5-16CCL与Google语料来源对比
表6-1动词配价与句法论元关系举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