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

全球一体化进程为我们审视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新的视角。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深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碰撞和互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使得该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它所包含的两个方向“‘中国热’中的欧洲”和“欧洲在中国”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5 全新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建强 著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2

文史书苑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严建强 著
  •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3
  • 版次 1
  • ISBN 9787810830027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39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学术史丛书
【内容简介】
《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所关注的前一方向似乎更多受到来自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制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相对和平时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都有活跃的学术表现,出版专著的数量为此后三十年间著述总数的一倍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低谷,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整个20世纪50年代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分量的著作问世,直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出现复苏的迹象,著述数量逐渐增加。从1974年开始,在法国尚蒂伊多学科研究中心[centredeRecherchesinterdisciplinairedechantilly]每三年召开一次有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中国问题专家参加的国际汉学讨论会,“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是会议的基本议题之一,例如前几次会议的主题都涉及到“17—18世纪中国同欧洲(主要是同法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对它们的影响”,包括“哲学影响”、“来自中国的艺术和科学”和“礼仪之争”等方面。1其他类似的国际会议也时有举行。
【目录】
绪论
上编: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18世纪西欧“中国热”
第一章中国图像的变迁:从古典时代到新航路开辟1
一、丝绸之路与古典欧洲的中国图像
二、马可·波罗时代的中国图像

第二章大航海以来欧洲对华贸易与中国报道
一、欧洲对华贸易与中国物质文化西传
二、17世纪前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中国报道
三、17、18世纪来自商人和使节的中国报道

第三章传教士入华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一、适应政策与“中国礼仪之争”
二、法国传教士入华前的汉学研究
三、法国传教士入华后的汉学研究与翻译

第四章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物热”
一、“中国风”与“罗可可”
二、中国物品与欧洲的装饰艺术
三、绘画与园林
四、“中国戏”与“中国小说”

第五章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一、作为启蒙运动思想材料的中国文化
二、宗教与哲学
三、政治与法律
四、经济政策与制度

下编:英、法、德三国的中国文化利用——一个以法国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英、法、德“中国热”的不同特征
一、西欧诸国宫廷与中国文化
1.法国宫廷与决策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2.德国和英国宫廷与“中国热”
二、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反应的差异性
1.人数与著述
2.范围与特征
三、“中国热”的进程与退潮
1.“早恋的”英国
2.德国的“中国热”及其变化
3.法国:由仰慕到排斥

第七章西欧诸国“中国热”差异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18世纪西欧诸国的社会性质与特征
1.从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国家
2.英国:议会制度与工厂制度的形成
3.法国:农本的专制主义国家
4.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与邦君制度
法、英、德社会状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利用
1.法国对中国文化利用的取向
2.英国对中国文化利用的取向
3.德国对中国文化利用的取向
4.民族文化品格与文化利用的取向

第八章法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变化319
一、启蒙学者关于中国文化之争的目的与性质
二、法国知识界对中国农业的评价及其与英国的区别
三、法国知识界“由仰慕到排斥”的社会原因分析
结语文化传播与文化利用367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