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
¥
22
3.2折
¥
6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崔丽娜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03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崔丽娜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96267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9页
-
字数
216千字
- 【内容简介】
-
在优选化大潮中,人们交往日渐频繁、多维、多元,公共领域的场域随之不断扩大,呈现出公共生活私人化和私人生活公共化的现实图景。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而合理完备的公共生活秩序尚处于化育和建构中。因此,建构公序良俗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势所趋。本书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全景式探赜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之学理问题及现实进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对现实的观照情怀。
- 【作者简介】
-
崔丽娜,女,1977年生,河南郑州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师从郭湛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公共性与青少年成长问题研究。主持和参与省、厅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与研究》、《东岳论丛》、《云南社科》、《河南社科》、《广西社科》、《学术探索》、《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5篇,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 【目录】
-
导论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现实
章 公共生活理论基础和历史图式
节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阐释
一 “公域”与“私域”的界说及其意义
二 公共生活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特征
一 公共生活的主体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协商性、对话性的活动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伦理的交往活动
四 公共生活是基于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动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的生活领域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历史图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历史检视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的论说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节 社会秩序的涵义及其发展
一 社会秩序的涵义
二 社会秩序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秩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规范
二 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秩序的问题分析
一 社会秩序制约社会进步
二 社会秩序阻碍个性发展
第四节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对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中国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节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缺失的背景透视
一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二 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
三 血缘宗法的家族制度
四 君权至上的政治特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历史嬗变
一 政社合一的乡村“集体”组织
二 个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 组织性依附: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四 公共生活的萎缩与崛起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之隐忧
一 公共生活的形式化
二 私密化与公共化并存
三 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四 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缺失
第四章 中国公共生活危机的生成机理
节 “总体性社会”整合机制的失灵
一 总体性社会到自主性的多维萌发
二 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第二节 市场规则对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
一 市场经济对公共生活的渗透
二 组织化的利益表达的缺失
第三节 工具主义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一 个体化发育的畸形化
二 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第四节 公共生活的犬儒主义盛行
一 中国公共生活犬儒主义的表征
二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现实境遇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构
节 制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
一 社会稳定秩序的构建
二 依法治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三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
四 利益表达机制的培育
五 扩大公众参与模式和方式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培育
一 个体道德内化的探寻
二 群体道德共鸣的开掘
三 道德教化深度走向的确证
四 道德环境全面优化的架构
五 我国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共同体的建构与完善
一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理想
二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三 公民共同体与他者的关系
四 基于契约的社会共同体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的化育和扶持
一 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化道路
二 采取渐进性的分步走策略
三 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
四 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与促动
五 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结语 在反思中追问转型时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