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视角的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
10
2.0折
¥
49
九品
仅1件
作者郭苏文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2350D
上书时间2024-11-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苏文 著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2
-
版次
1
-
ISBN
9787514140002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9页
-
字数
2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制度质量视角的中国贸易政策研究》以制度有效性与稳定性的基本范畴和中国贸易政策的现状为出发点,以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制度有效性和制度稳定性的二维属性统一维度的分析框架,提出贸易政策的制度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综合转型下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问题,试图从改善贸易制度质量出发,构建适应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贸易政策,以求为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和贸易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 【作者简介】
-
郭苏文,1981年生,河南郸城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近年来,在《当代经济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国际经贸探索》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 【目录】
-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主要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制度质量与贸易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
第四节可能存在的研究空间
一、制度质量的内涵和测量研究
二、制度有效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三、系统性研究
四、个案研究
第二章制度质量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相关概念解析
一、制度
二、制度创新
三、制度变迁
四、制度质量
第二节制度质量二维属性的构建
一、制度有效性
二、制度稳定性
第三节制度质量的度量方法
一、正式制度指标
二、非正式制度指标——信任指数
三、各制度质量指标对比
第三章制度质量与贸易发展
第一节制度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内生变量
一、“国际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的提出
二、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
一、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直接机制
二、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间接机制
第三节贸易发展对制度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第一节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的界定
一、贸易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二、贸易政策稳定性的界定
第二节影响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在因素
二、外在因素
第三节贸易政策的制度质量评价标准
一、贸易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二、贸易政策稳定性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基于制度质量视角的贸易政策国别比较分析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进口替代战略
二、出口导向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第三节贸易政策国别比较实证分析
一、贸易政策有效性的国别比较
二、贸易政策稳定性的国别比较
三、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的国别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度质量分析
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改革开放至加入WTO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三、后WTO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中国贸易政策制度质量定性分析
一、中国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二、中国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节中国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经验分析
一、中国贸易政策的有效性考察
二、中国贸易政策的稳定性考察
三、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度质量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度质量考察
第一节中国关税政策简述
一、中国关税政策的内容
二、中国关税政策的目标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税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度质量评价
一、对关税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二、对关税政策稳定性的评价
第三节中国关税政策的制度质量考察——基于VEC模型
一、数据来源
二、协整检验
三、VEC模型
四、方差分解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新时期中国贸易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中国现有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政策的有效性方面
二、贸易政策的稳定性方面
第二节中国贸易政策的选择
一、中国贸易政策选择的约束因素
二、中国贸易政策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提升中国贸易政策制度质量的建议
一、努力提升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二、不断改善贸易政策的稳定性
结论
一、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二、本书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