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经世派的改革宣言书】清光绪思补楼精印《皇朝经世文编》原装100厚册一套全,纸张洁白,印制精美,书口有“思补楼”3字,魏源编著,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654位大家的两千余篇文章。魏源、林则徐、贺长龄顶着重重压力推行改革,并同时编著本书,魏源的经世思想亦在编纂中走向成熟,依靠本书的理论支持,漕粮海运终于取得成功。本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腐败至极的危局中杀出一条血路。煌煌巨著大部头,完整无缺.
¥
21200
八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其他
装帧线装
尺寸18.7 × 12 × 63 cm
册数100册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晚清经世派的改革宣言书】清光绪思补楼精印《皇朝经世文编》原装100厚册一套全,纸张洁白,印制精美,书口有“思补楼”3字,魏源编著,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654位大家的两千余篇文章。魏源、林则徐、贺长龄顶着重重压力推行改革,并同时编著本书,魏源的经世思想亦在编纂中走向成熟,依靠本书的理论支持,漕粮海运终于取得成功。本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腐败至极的危局中杀出一条血路。煌煌巨著大部头,完整无缺
原装100厚册一套全,纸张洁白,印制精美,书口有“思补楼”3字,手写字体,印制极为精美,煌煌巨著大部头,全套完整无缺,不缺卷,不缺页,不少字。
《皇朝经世文编》是经世派的政治改革宣言书
《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是经世派推行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反过来说,只有改革取得成功,这部巨著才能发挥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严重的统治危机引发政治改革的诉求,进而催生出倡言改革的经世一派,只有当改革真正取得成功,才能彻底扭转世风。换言之,魏源、林则徐等敢于顶着重重压力推行改革,这部书是学术与政治深度互动的结果。
《皇朝经世文编》的具体编纂工作虽由魏源负责,但背后真正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是贺长龄。魏源的经世思想走向成熟也得益于此书的编纂,贺长龄被任命为江苏布政使是在1825年,这项人事变动是道光帝为推进漕粮海运而采取的重要决策之一,也充分反映出漕运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之大。从时间上看,《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正值漕粮海运的攻坚阶段。改革如此艰难、政务如此繁忙,却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编纂煌煌巨著,不得不引人深思。
要想厘清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认识:魏源是《皇朝经世文编》的主要编纂者和贡献最大者,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还应看到,《皇朝经世文编》收录了清初至道光年间共654位学者的2236篇文章,资料来源包括个人文集和书信、地方志、奏议、公牍等。规模如此庞大的资料搜集工作,显然不是作为幕僚的魏源一人能够在短时间办到的,除魏源自身的人脉资源以外,主要依托握有实权的贺长龄以及陶澍在背后的支持。
因此,魏源是《皇朝经世文编》的具体负责人,为此付出巨大的心血,但这部书所体现的是以陶澍、贺长龄为中心,包括魏源、包世臣、林则徐等在内的经世派的共同意愿。其直接目的,正是为漕粮海运从历史上寻找理论依据,扫清改革的障碍。把有清一代关于经世的文章予以集结,可谓声势浩大、巧妙至极。朱维铮曾指出:“他们(指陶澍、贺长龄)策划和主持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原意显然借历史为冒犯祖制辩护,不意海运成功,反而使此编化作兴利除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
因为漕粮海运的成功,《皇朝经世文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清中后期腐败至极的危局中杀出一条血路。
《皇朝经世文编》能够借着漕粮海运的东风引发连锁反应,恰恰证明了改革已经成为时代诉求、第一代经世派也已初步成型。他们对清朝统治积弊的忧虑、积压多年的改革夙愿以及挽救社会危机的经世精神,随着漕粮海运的成功和《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被释放出来。《皇朝经世文编》不啻为经世派的政治改革宣言书,也为万马齐喑的中国预示了一丝希望。
改革弊政、注重实效,是经世派的共同特征,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则是对“变”的阐释,并借此对因循守旧、恪守祖制的保守派展开攻击。魏源就在《皇朝经世文编•叙》中特别强调针对社会弊病进行改革乃历史之必然。
《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体系体现实用经世这一原则,全书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除学术外,治体从总体上阐述国家治理之道,以下则按照六部之制加以分类,实用意味极为突出。
以长时段历史眼光来看,这部巨著之所以能横空问世,通过改革挽救统治危机逐渐成为时代主流,而编纂“经世文编”以表达政治意见也成为一种流行做法。
《皇朝经世文编》确立了改革的基调。在分析晚清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时,总是单向度的强调西方的侵略,严重忽略了来自中国内部的改革原动力。事实上,以漕粮海运的成功和《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为标志,改革以应对危机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这种自觉意识,同样是应对西方入侵这一“外患”的主要动力。魏源能够在鸦片战争后迅速做出反应,写成《海国图志》等名著,正印证了经世思维的连贯性。当经世派发现西方列强明显不同于过去的夷狄时,改革的内容也就随之发生变化,逐渐与传统的政治改革相疏离,一步步跨入近代政治改革的行列。经世的内涵,也由原来的“资治”转变为“爱国”。中国历史也就告别古代,迈入近代。
魏源(1794年—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1]。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贺长龄(1785年3月18日-1848年7月6日),字耦庚 [4],号西涯,晚号耐庵,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清朝官员。 [3]
贺长龄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历任江西南昌府知府,山东、广西、江苏按察使,江苏、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福建、直隶布政使,贵州巡抚,有政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