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加衬】清乾隆武英殿外聚珍版《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厚册全,16开本,初刻初印,字迹清晰,制版、刻字、校对、武英殿活字印刷的制作方法,是书流传稀见,附珍贵版画几十幅。人物表情生动活泼。详解武英殿聚珍板刊书工艺,图文并茂,真实辑录中国内府活字印刷的场景。版本珍贵罕见,目录首页雕“武英殿聚珍版原本”。 版心下方镌“彭绍观校”。 这种方法印制书籍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值得铭刻青史,乃稀世珍宝
¥
8800
八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25 × 15 × 2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清乾隆武英殿外聚珍版《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厚册一套全,16开本,初刻初印,字迹清晰,制版、刻字、校对、武英殿活字印刷的制作方法,是书流传稀见,附珍贵版画几十幅。人物表情生动活泼。详解武英殿聚珍板刊书工艺,图文并茂,真实辑录中国内府活字印刷的场景。版本珍贵罕见,目录首页雕“武英殿聚珍版原本”。 版心下方镌“彭绍观校”。 这种方法印制书籍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值得铭刻青史,本书真是稀世珍宝
这种方法印制书籍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值得铭刻青史,金简把这件伟业通过这本书记载下来了。全套完整无缺,自然陈旧,古色古香,有轻微虫蛀已修。真是稀世珍宝!!!
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图,是书较稀见,附图几十幅。详解武英殿聚珍板刊书工艺,图文并茂,对于了解中国内府活字印刷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信息。
清朝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时,就计划把明朝《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业已失传的大批古书,印刷出版,以广流通。这是一件很巨大的工作,如果用雕板来刻印,耗费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很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负责印刷出版的官员金简,向乾隆皇帝提出刻木活字排印的建议。他举了下面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刻一部司马迁的《史记》,得用二千六百七十五块梨木板,刻写一百十八万九千多字,合计工钱和材料,要一千四百五十多两银子,而且刻成以后只能印《史记》一部书;如果用木活字来排印,只要做十万个大小枣木字,连工带料,不过一千四百多两银子也就够了。可是有了这一副木活字,就什么书都可以印,一劳永逸,何等便当。乾隆皇帝认为他这个建议很合理,马上批准照办,并且把木活字板改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名称,叫作“聚珍板”。第二年,一共刻成大小枣木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连同备用的枣木子,排字用的楠木槽板,拣字归类用的木盘,套板格子和字柜,一共用了二千三百三十九两七钱五分银子。用这套新造的活板工具,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板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
后来,金简把印造这部《武英殿聚珍板丛书》的经验写成了《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并一一用图来说明。他写的这篇总结,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详细,记录下来的操作技术也比王祯的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例如:王祯是先在一块整板上刻字,刻满一板再用锯子把一个个字锯开,而聚珍板则是先做好一个个独立的木子,然后再刻字。王祯用薄竹片来作行线,而聚珍板则是用梨木板刻好十八行格子,叫做套板;印刷时先用套板印好格子,再把文字印在格子里面。正因为这样,武英殿聚珍本每页四周边阑接口的地方,不象一般活字本那样留有大缺口,而是严丝合缝。聚珍板排字,用的不是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而是“字柜”。这种“字柜”,是按照十二支的次序把全部活字分别装在十二个大字柜里,每柜有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分大小八格,每格存放大小木活字各四个,每个抽屉上面都标明某部某字和画数。由专人负责拣取。排字工人只要喊出他要什么字,管字的人就可以立刻拣出来。用这种方法排板,大字每人一天可以排二板,小字只能排一板。
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图,是书较稀见,附图多幅。详解武英殿聚珍板刊书工艺,图文并茂,对于了解中国内府活字印刷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信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