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25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祥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202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4-05-27

淘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清 刘熙载 艺概 书概。一、刘熙载书学概述
(一)刘熙载生平及著作简述刘熙载(1813—1881),晚清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书法家。字伯简、熙哉,号融斋。晚年因创作寓言文学集《寤崖子》,并撰写《寤崖子传》,故又自号“寤崖子”。世人多以“融斋先生”称之。江苏兴化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清史稿·儒林》有传。刘熙载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读传家的家庭,自幼才性敏悟,少年时力学笃行。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随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三年(1864)增补为国子监司业,同年秋被任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后辞官。刘熙载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历 14年之久,直至去世。刘熙载勤于治学,是当时有名望的学者。其治经“不好考据”,“无汉宋门户之见”(《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对“天象、地舆、六书、九数、钟律、方术,皆研通其意”(《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兼善诗文、辞赋、文艺理论批评与创作,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熙载著作丰厚,分为《古铜书屋六种》(亦称《刘氏六种》,自己编订)和《古铜书屋续刻三种》(去世后由弟子编订)两种。《古铜书屋六种》包括《持志墅言》《昨非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艺概》。《持志墅言》是其在上海龙门书院讲学期间教学随笔的汇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三种总结了其在文295字音韵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艺概》则是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汇集。《古铜书屋续刻三种》包括《读书札记》《制义约言》《游艺约言》。他的书学理论以《艺概·书概》以及《游艺约言》中的书论部分为主,亦有一些书学理论散见其他著作。作为中国书法理论史、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传统书法理论做了全面、辩证的总结,论述内容涉及书法的书体论、书家论、技法论、书法鉴赏以及书法批评等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艺概·书概》简述《书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著作《艺概》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刘熙载所作《艺概》是近代汉族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的广博深为后人所推崇,使得它成为一部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艺概》是刘熙载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大约成书于同治十二年(1873)春天”1。全书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卷,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集中反映了刘熙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思想,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一部通论各种文体和书法艺术的杰作。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艺概·叙》),故以“概”定书名。“概”之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刘熙载谈艺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与前人和同时代论艺者相比,其艺术理论有着博观约取、言简意赅、发微阐妙、精简切实之特点。作为《艺概》的子篇,《书概》汇集了刘熙载一生中关于书法艺术的卓见确论,共收录 246条论书札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根源、本体语言、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学书方法、书家评介、书法史论等诸多方面。刘熙载的书学除了《书概》以外,还有《游艺约言》,此外《昨非集》《文概》《诗概》等也有一些涉及书学的内容。刘熙载的书论非坐而论道、华而不实,而是身体力行,基于实践有感而发,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博学多识、转益多师,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书法实践。其论述可谓有所见,亦有所用,佛雏在《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中对《书概》概述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明技法,以简赅之笔,发微中之谈。”刘熙载的辩证思维、精到观点在《书概》中随处可见,比如,“书当造乎自然”“写字者,写字也”“不工者,工之极也”“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等独特而深邃的书学见解,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上被后人奉为圭臬。在对书体、书家及作品风格等作评价时,他善于用比喻、比较的手法,以极俭省的语言,画龙点睛般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意韵绵长。如在论述张旭、怀素草书用情特征时,仅以“悲喜双用”和“悲喜双遣”就详尽概括了二者的情感世界。在开篇论述书法的本质问题时,仅以“立象以尽意”就辩证地解释了“意”与“象”的体用关系。在反映书法与主观“人”的关系时,以“书者,如也”的判断,得出“书如其人”,这是对书者的精神因素的强调。刘熙载在书学论述中的态度是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在论述书法与时代关系时,他说:“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艺概·文概》),他很注重随着时代变更的“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艺概·文概》),反对传统的“正变论”,强调了“变”(即发展)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